返回首页

我家大米生虫了

来源:www.ahlulin.com   时间:2023-08-10 04:28   点击:125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我家大米生虫了

放阴凉处涼晒一下,虫子自己爬出.米袋里放一包花椒可防虫.

二、红薯种薯怎么生红薯苗

传统的红薯育苗技术是将秋季收获的红薯通过储藏,在春季栽植培育薯藤,再将薯藤剪截成藤段扦插繁育成红薯苗。但这种方法费工、费时、费种薯,冬季的储藏技术不易掌握,影响翌年繁殖。

现在多用的是

一、薯藤冬眠育苗法。薯藤冬眠育苗法是将秋天收获的薯藤留至第2年作红薯苗。

1、剪藤:在秋季红薯收获后,选择无霜冻、无病害的健壮薯藤,去除叶片,保留1厘米叶柄,按每两节一段剪截。

2、强制休眠:将剪好的薯藤放入浓度0.5%的安菲特林溶液中浸泡两分钟,取出晾干表面水分。

3、筛沙:将普通黄沙用筛子过滤,去除大颗粒砂子和杂质,洒水,湿度以沙子捏紧后松开能散开为度。

4、沙藏:先在地面挖坑,长和宽不限,深度1.2米(视各地冬季冻土层的厚度而定,以储藏温度在5-10℃为宜)。然后将薯藤采用一层藤一层沙的方法平放坑中,藤间留1厘米的间隙。每层沙厚度不少于3厘米,最上一层沙厚不少于15厘米,在其表面盖以塑料薄膜,霜冻重的地区,薄膜上再覆盖秸秆或草帘。到翌年春季红薯栽种时节,将薯藤起出扦插即可。薯藤冬眠育苗法可省去种薯育苗的占地和育苗期间的田间管理,经沙藏的薯藤取出后已经生有少量的新根,扦插后成活快,长势好,可使红薯单位面积产量提高15-20%。

二、薯根育苗法。薯根育苗法是将秋天收获的薯根通过移栽至温室内或楼房阳台处,通过整个冬季栽培红薯藤,留作红薯苗。

1、秋季红薯收获后,选择无霜冻、无病害的健壮薯藤根,藤根上部的藤蔓从根部向上各留2-3节,除去叶片,保留1厘米叶柄待用。

2、根据育红薯苗量的多少,选择合适的育苗场地,温室内采取开小沟(沟宽30厘米、深20厘米),沟心距80厘米,把红薯根在小沟两旁按20厘米的株距进行栽种,一般每平方米栽种12株。在房屋的阳台上可采用花盆栽种红薯根,方法同温室栽培。

3、在温室内或房屋阳台地面的上方(距地面约1.6米),按红薯根栽种的株行距拉14-16号的铁丝,并在铁丝上绑一些塑料绳或麻绳,绳子的一头绑在铁丝上,另一头绑在红薯根上。待红薯根上的藤蔓发芽后,每株选留3个健壮的萌芽,一个萌芽对应一根绳子,以便在红薯根发芽后藤蔓顺着绳子向上攀延。

4、新发出的红薯藤蔓需人工向绳子上缠绕,一般1-2天缠绕1次,待红薯藤蔓长至1.5-2米长,且距大田移栽还有10天左右时,即可采收薯藤,去除叶片,保留1厘米长的叶柄,按每两节一段剪截,每200-300段扎一捆,栽于温室地里或花盆内,浇透水,深度以 5厘米左右为宜。10天左右,薯藤段上部萌发出小芽,下部萌发出一定的根系,此时即可移栽大田。

薯根育苗法具有充分利用空间、育苗量大等特点,且薯根到春季还可收获一定产量的红薯。采用此种方法育苗,温室或房屋阳台内的温度应控制在5-25℃之间,不宜过高或过低,一般每平方米可培育400-600株红薯苗。

三、薯藤育苗法。薯藤育苗法是在秋季红薯收获后,选择无霜冻、无病害的健壮薯藤,去除叶片,保留1厘米叶柄,按每两节一段剪截,形成薯藤段,以后的操作方法同薯根育苗法。

三、以武乡小吃写一篇作文六百字

枣 糕

枣糕距今已有300年的历史,是武乡经济实惠的一种民间小吃,很受人们喜爱。是民间婚丧嫁娶、生日、满月、暖房、祝寿等事主食,也多见于集市、饭摊。具有色泽金黄,绵软甘甜之特点。

一、原料配备:软米面、大红枣

二、制作方法

1、将软米或少量小米混在一起,用清水淘洗干净,湿度为能用两手指捏开成面粉为止,磨成面粉,粗萝筛下。或用纯软米面,或用软米面加少量玉米面也可。

2、将软米面或混合软米面放入木器具里,用温开水将面搅拌成圪搭碎状粒备用。

3、将大红枣用清水冲洗干净,上锅煮软,捞出。

4、将蒸锅置于旺火上,加适量净水,沸后套上专用蒸米的瓦甑铺上沙布,蒸米器具与锅接融边缘用米面和稀成面泥抹缝,以免透气。

5、取软米面粉粒撒入甑内一层(约6厘米厚),待蒸气腾升后,再撒一层软米面粉粒,如此约16厘米厚时,排放一层红枣。反复数次,直至甑满为止。如若某部分蒸气未上来,可用筷子插入让蒸气腾升掺透。

6、蒸熟后,倒在案板上,用湿布盖住,双手蘸冷水拍压成馍状,掀掉湿布,上一层食油,不易冷却,然后再盖住,吃时,用刀切成薄片即可。

和子饭

“和子饭”也叫“和则饭”。是武乡民间晚餐常见的一种饭食。主料有小米或少量的玉面圪糁。配料按季节选用豆类(大白豆、大绿豆、黄豆),蔬菜类(红薯、土豆、南瓜、北瓜、鲜豆角、红罗卜、白萝卜、芹菜、甜菜、干豆角、南瓜条)、野菜类(苦苦菜、玉谷菜)。品种可多可少,数量根据喜爱,各取所需,适量为宜。调料多用葱花、蒜片、精盐、食油、醋烹炝入锅。

具体做法:锅里盛清水置旺火上烧开,先放入豆类、小米、略煮一阵,再加入易煮的蔬菜,熬熟后,投入香柱细的白面条和三和面条,沸熟后,放盐,定好口味起锅。另用饭勺将食油在火上加热,将葱花或蒜片炸出香味,点醋成汁,烹入“和子饭”内搅匀即成。食时,香味四溢,味美可口,然后再配小菜,如小葱,水萝卜更佳。

擦 面

“擦面”也叫擦圪蚪。是武乡民间一种普通饭食。制作简单,操作方便,适合集体大灶多食用。做擦面:1、需备有“擦床”灶具,擦床架呈现长方形,大的约三尺左右,小的也有一尺半,中间床架上多用硬铁皮做擦孔,扁圆形向上隆起,孔如月牙,多似鱼鳞,排列较有序。2、面和好后不需要揉搓和用力揣压,质地软绵为好,也称活面,可直接擦入开水锅内。3、原料常见有三种:一是纯白面粉,二是白面中掺入玉米面或高梁面,三是白面、豆面、高梁面和在一起称“杂面”。

制作方法:

1、将面用水(冬热、春、夏、秋温)和拌成质软的呆面,或撕成块状。

2、将擦床横搭于锅上,左手按住擦床,右手握一块面团放在擦床中布满擦孔的地方,用手向前方一下一下擦入开水锅里,擦一块,用筷子在锅里搅一搅,以免积成圪搭状,直至擦完。

3、擦完后,用土豆,红、白萝卜块擦一次擦孔,将遗留在孔内的面擦出。盖锅,煮熟捞出,吃时配上浇菜,口味甚佳。

抿 面

抿面俗称“抿圪蚪”。是武乡民间一种面食吃法。其制法与“擦面”相似,所不同的是操作工具有所区别。“擦面”的擦床呈月牙形向上隆起,而“抿床”是用带有布满小圆孔的铁皮钉在木架上,大小抿架与大小擦床架尺寸相同,大锅用大抿床,一般为小抿床。“抿具”是铁制而成或木制的状如小锄,上有柄把。

抿面时,用筷子或面铲将调好的面块放在抿床上,手握抿具,手掌心用力,将抿具放在面块上,用力向着抿孔向下抿压,抿下的面呈圆形条状,约一寸多长,或不用抿具,农家人口少者,直接用手掌抿压也可,形如圪蚪而得名。

特点:面质有筋,口感滑而软硬适宜,利水,易于消化,老少皆宜,别有地方风味。食时,浇菜食用更佳。

小米焖饭

小米的原粮为“谷子”。武乡盛产的谷子名扬四方。小米颗粒晶莹,色质金黄,近几年来,武乡大力推广种植晋谷21号,所以小米称“汾洲香”,日渐成为太行名米,重点开发。

“小米焖饭”因米质不同而不同。制作小米焖饭,首先将小米拣净杂物,用清水淘洗干净。倒入开水锅内,水淹小米二指,用铁匙搅一次,以免拈锅,然后,掌握火候,先急火煮,后用弱火焖至小米开花即成。也有做小米焖饭时,少加点碱面,使焖成的米饭有筋,更加爽口,软绵。食时,舀上一碗“小米焖饭”,放上一些红、白萝卜丝菜更佳。

特点:色泽金黄,软绵香甜。

煎 饼

“煎饼”是武乡民间一种风味小吃,多见于集市个体饭摊与农家。制作简便,易于携带,老少皆宜,特别是老年人更喜爱吃,软绵入口,冷热均可。随着原料的不同,制作出的品种也不同,大致分为白面煎饼、高粱面煎饼、米面煎饼与杂面煎饼几种。

制作方法:

1、白面、高梁面、杂面做原料,将面粉倒入盆内,用清水搅拌成糊状,然后加配料,放入精盐、食油、葱花或者小蒜等备用。

2、米面煎饼(即玉米面、小米面粉混合):先将玉茭开水浸泡5分钟捞出控净水,到碾子上碾成碎粉过箩筛下细面粉,小米面也同样方法碾成面粉混在一块。将米面粉倒入盆内,用米汤水把面粉搅成糊状,放温暖处发酵半天,同时将发酵的米面粉放点碱液搅匀无酸味。

3、将小铁鏊放在火上,临时制作小刷一个,待鏊烧热后,用小刷蘸油,将鏊面从顶刷到周围,然后将搅成的糊状(也叫面茬)用手勺舀一勺左右,从鏊顶浇下,直到鏊周围全浇上为止,盖上盖剪2分钟左右,即成。再用手铲将煎饼挑出鏊外,放在器具上,即可食用。食时,蘸上醋,浆水更佳,也可切条,馏在烧菜(主料)上面,当馏面吃。

特点:色泽鲜艳,软绵可口,边做边吃,别有一番风味。

灌 肠

“灌肠”是武乡人的夏令小吃,它用荞面制成,营养丰富,有清热解毒之功能。《本草纲目》载:“降气宽肠,除积滞,消热肿风痛,除白浊白带,脾积泄泻。”因此,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食品之一。集市、饭摊屡见不鲜,生日满月,嫁娶等事,吃盘菜用之。

制作方法:

1、将荞面放入盆内,把精盐用水化开,兑入荞面里,搅拌成糊状,舀入碗内,笼蒸30分钟后,取出晾凉,扣出。

2、食用时,用小刀切成宽片,放入盘,入碗内,浇上醋、蒜汁,韭花、香油调好口味即可食用,也可切成方片,用食盐、香油、醋烹炒食用,叫炒灌肠。

捻圪搭

“捻圪搭”是武乡民间一种百姓喜爱的风味小吃。常见有荞麦或白面制作,吃着有筋骨,很实惠,多见于农家和饭店、饭摊。现用于机械制作的,称“毛耳朵”,薄厚均匀,且有条纹。

制作方法:将荞面或白面倒入盆内,用开水将面粉搅拌,揣成柔和的面团,然后放在案板上,用一块揪一块,搓成手指粗细的细长条,再切或揪成若干小块,然后用大拇指接住小块向前推,小面块立刻卷起半圆形或圆形,手熟者左右大拇指可同时并捻,增加效率。然后下到开水锅内,煮5-10分钟即可用灶篱捞入碗内,再浇以炒好的菜食用,别有一番风味。

莜面烤铑铑

“莜面”的原粮“莜麦”,也称“燕麦”、“玉麦”,这种作物已经有2500多年的种植历史。莜面不仅有耐饥抗寒,保肾、保肝、造血及增加免疫之作用。而且还有壮体、健脑、目清美容之功能。可提高智力、降低胆固醇,对治疗糖尿病也有一定的效果。莜面是营养丰富的食物,也有降血防癌的药效。“莜面”可制作十几种花色品种供食用。“莜面烤铑铑”是十几个品种中的一种,是武乡东部高寒地区百姓主要家常面食。

“烤铑铑”的制作方法:将莜面倒入盆内,用开水和面,揉制光滑,搓成长条,揪成小剂,将小剂在案扳上搓成状如人舌的薄皮,再用右手将面皮搭起,卷成中间空的小卷,或者将莜面薄皮搭在左手拇指下方,用右手托慢慢将面皮推向左边,成棱条状的长卷,然后轻轻卷起,竖立在蒸笼里,急火蒸10分钟左右即熟。食时,将烤铑铑盛在碗里,倒入蒜汁或醋即可食用。

特点:吃着有筋骨,耐饥抗寒,富有营养。

谷 垒

“谷垒”也是武乡民间一种特有的风味小吃。多见于农家,一般为早餐?熏属蒸制餐食。常用土豆丝、红薯丝、红白萝卜丝、鲜豆角丝作原料。过去人们还曾用豆皮、槐花、榆钱钱、地骨皮作原料食用过。

制作方法:若用土豆、红薯、红白萝卜、鲜豆角做原料,要用擦床擦成丝条,洗净后,放入盆里,撒入适量的白面、高梁面、玉米面和杂面粉,再加入精盐、食油,芜荽或葱花及调料,面与原料拌成散状或轻轻握成块状,放在蒸具上,蒸约15至20分钟后取出,根据喜爱,加醋蒜汁调食。

干面饼子

“干面饼子”是武乡人最普通的食品,无论城里、乡下、饭店、饭摊,每每常见。这种食品,既携带方便,又易放置。清代顺治年间就闻名遐迩。

一、原料配备:面粉、碱面、食油、精盐、花椒面。

二、制作方法:

1、将面粉放入盆(缸)内,兑入清水(春热、夏凉、秋温、冬开),碱面用开水溶化倒入面盆里,揉和成面团后,再用干面粉掺入面团里,揉和光滑。

2、把食油、精盐、花椒面放入一小盘或小碗内搅拌均匀调成稀状作内馅。

3、将面团从盆内取出放置案板上,切一长条,揪成大小均匀的小面剂,压扁。揪一块小面球蘸上调味馅,包入压扁的面片内,擀成圆饼形状,放到鏊上,两面烙成淡黄色花纹后,放到铛里烤了一面再烤一面,直到烤熟鼓起,即取出。

特点:色泽鲜亮,外脆里香。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