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古代耕地的犁叫什么?

来源:www.ahlulin.com   时间:2023-08-12 17:59   点击:80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古代耕地的犁叫什么?

称东江犁,它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东江地区,它的出现是我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犁普遍使用前,耒耜是主要耕作工具。使用畜力牵引的耕犁从春秋战国才开始逐渐在一些地方普及使用。汉代耕犁已基本定形,但汉代的犁是长直辕犁

二、概括中国古代犁的演变过程

中国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石犁。黄河流域在今河南、山西境内发现了仰韶、龙山文化的石犁;在长江下游包括今江苏、浙江、上海一带发现了崧泽、良渚文化的石犁;在华北的内蒙、河北北部、天津等地发现了红山文化的石犁。此外,东北吉林等地也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石犁。这些石犁形状呈多样性,有杏叶形、桂叶形、三角形、舌形、矛头形、鞋底形;大小有长10几厘米至50厘米不等。时间上距今约在七千多年至四千多年之间。

夏、商、西橘闹埋周至春秋时期,除石犁仍然盛行之外,发现了八件铜犁铧。其中江西新干商墓出土两件;山东济南发现一件商代铜犁,并有明显“使用磨损痕迹”;解放前陆懋德家藏铜犁铧一件(河南陕西间出土);浙江绍兴、长圆蚂兴各发现一件铜犁铧,其中一件长18.2厘米;云南呈贡天子庙发现了两件铜犁铧,一件长27.6厘米。这些铜犁铧的出现为牛耕的出现进一步提供了条件。

战国秦汉时期,铁犁普遍使用。战国时,河南、山西、陕西、河北、山东都发现了铁制犁铧冠。其中河南辉县固围村二号魏墓发现的一件,一边长17.5厘米,一边长18厘米,两翼距23厘米。秦代铁犁铧有尺寸记载的发现三件,以临潼陈家沟遗址发现的一件为最大,犁高(长)38厘米,两翼26.8厘米。

两汉时期,铁犁的发展不仅很普遍,而且水平更高、更完备。值得注意的有以下几点:一是犁头是由犁铧冠、犁铧、犁壁三个部件组成的。犁壁又有马鞍形、板瓦形、菱形、方形缺一角。二是犁有大、中、小三种:大型铁犁铧一般长、宽均达30厘米以上,最大的长、宽达40厘米以上;中型铁犁铧一般长、宽均达20厘米以上;小型铁犁铧一般长、宽达10厘米以上,或平均达十几厘米。上述三种犁铧中,中小型两种犁铧应都是一条牛拉的犁;大型犁铧应是汉武帝时推行的“耦犁”,是两条牛拉的犁,其主要作用是开沟,乃是实行“代田法”时推行开的。汉代的犁是部件完整的长直辕犁,对后世影响深远。

魏晋南北朝的犁与汉代的犁基本相同。这表现在:其一,犁头仍是由犁铧冠、犁铧、犁壁三个部件组成。犁壁的四种形状依然是马鞍形、板瓦形、菱形、方形缺一角。其二,犁的大小仍然分大、中、小三种;大型铁犁铧仍是一般长、宽均达30厘米以上,40厘米以上的考古未发现;中型一般仍为长、宽达20厘米以上;小型仍是长宽十几厘米,或是平均达十几厘米。其三,铸造铁农具所用铁的材质、功能也完全相同,据河南对考古发现的战国、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铁农具材质化验分析说:“战国早期已采用铸铁脱碳的新技术,而到汉代基本规范化和普及化,并且又有新的提高,这种新技术一直沿用到魏晋南北朝”。对铁农具所进行的“硬度和抗拉强度的研究”表明,“汉代比战国提高一倍左右,耐磨性、韧性和抗冲击能都有提高。而魏晋南北朝的铁农具在硬度和抗拉强度方面和汉代则基本相似。南北朝时期,在弯毕北齐统治地区曾出现使用方便的“蔚犁”,但这种犁仅在局部地区使用,而且构造不明。从上述情况看,魏晋南北朝与汉代的犁基本情况相似,没有什么显著变化。

汉代以后,中国铁犁又一次大的变化出现在唐朝,这个变化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唐代的铁犁铧銎部较大,铧的前部较薄而省去了犁铧冠。这就是说唐代的铁犁铧是犁铧与犁冠的合一,减少了部件,使用更为方便简单。二是出现了曲辕犁。曲辕犁有长、短之分。晚唐陆龟蒙《耒耜经》中所说的江东犁,辕长九尺,犁从头到尾长1.2丈,应属长曲辕犁。陈文华发现的“出土于河南洛阳的唐三彩胡人执犁俑”才是短曲辕犁的代表。元代王桢《农书》中所列犁的图形,也是短曲辕犁。短曲辕犁再经部件的并组简化就成了解放前后个体农民所使用的犁。

三、是谁在农具发展上取得重大突破?

曲辕犁,也称东江犁,它是江南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东江地区。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农业的发展和农具的创造更新。犁是人类早期耕地的农具,中国人大约自商代起使用耕牛拉犁,木身石铧。随着冶铁技术的广泛运用,战国时出现了铁犁铧,使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唐代曲辕犁的广泛推广,使中国在耕地农具方面达到了鼎盛时期,在技术上足足领先欧洲近2000年。

根据唐朝末年著名文学家陆龟蒙《耒耜经》记载,曲辕犁由十一个部件组成,即犁铧、犁壁、犁底、压K、策额、犁箭、犁辕、犁梢、犁评、犁建和犁盘。犁铧用以起土;犁壁用于翻土;犁底和压K用以固定犁头;策额保护犁壁;犁箭和犁评用以调节耕地深浅;犁梢控制宽窄;犁辕短而弯曲;犁盘可以转动。整个犁具有结构合理、使用轻便、回转灵活等特点,它的出现标志着传统的中国犁已基本定型。《耒耜经》对各种零部件的形状、大小、尺寸有详细记述,十分便于仿制和流传。后来曲辕犁的犁盘被进一步改进,出现了“二牛抬扛”,直到今天仍被一些地方运用。

在唐代之前,人们普遍使用的是笨重的长直辕犁,这种耕犁耕地时回头转弯不够灵活,起土费力,效率也不高。曲辕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几处重大改进。

首先是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旧式犁长一般为今9尺左右,前及牛肩,曲辕犁稿段贺长合今6尺左右,只及牛后。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畜力。由旧式犁的二牛抬杠变为一牛牵引。而且,由于占地面积小,这种犁特别适合在南方水田耕作,所以在江东地区得到推广。

其次是增加了犁评和犁建,如推进犁评,可使犁箭向下,犁铧入土则深。若提起犁评,使犁箭向上,犁铧入土则浅。将曲辕犁的犁评、犁箭和犁建三者有机地结合使用,便可适应深耕或浅耕的不同要求,并能使调节耕地深浅规范化,便于精耕细作。

曲辕犁还改进了犁壁。唐时犁壁呈圆形,因此又称犁镜。犁壁不仅能碎土,还可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以减少前进阻力,而且能翻覆土块,以断绝草根的生长。曲辕犁结构完备,轻便省力,出现后很快就逐渐推广到了全国的各个地区,成为当时最先进的耕具。

唐代曲辕犁的设计较以前的直辕犁更加人性化,符合人机工程学要求。材料选用自然的木材,农民对木材特有的感情会使其在使用时有亲切感。设计上符合人机工程学的要求,主要体现在:通过犁梢的加长,使扶犁的人不必键派过于弯身;加大犁架的体积,便于控制曲辕犁的平衡,使其稳定。

另外,从经济性来说,唐代曲辕犁的设计,更经济实用,适合普通老百姓的购买和使用。用材主要是木材和铁,木材价格低廉,随处可取;当时铁已广泛用于各种器物上,冶炼的技术被人燃迟普遍掌握;从结构上看,既简单又连接牢固。整体经济性好,便于普遍推广利用。

唐代曲辕犁在我国古代农具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影响深远。它不仅技术上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而且设计精巧,造型优美。在当代农具的设计中,曲辕犁仍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上一篇:返回栏目
下一篇:耕者忘其犁,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