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内部条件主要是什么

来源:www.ahlulin.com   时间:2023-07-24 01:22   点击:192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内部条件主要是什么

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我国农业已经由过去单一的资源约束变成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农产品供求关系的主要矛盾也从供给总量短缺转化为需求约束。

这就决定了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必须根据我国的资源禀赋特点和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对种植业、林业、渔业和畜牧业进行战略性调整,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农业的质量和综合经济效益。  1、优化农林牧渔结构   优化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结构的基本思路是:在继续发展种植业的基础上,加快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发展,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种植业和林牧渔业之间的多层次综合利用水平,实现农牧结合、农林结合、牧渔结合,更加合理地利用各种农业资源。  2、优化种植业内部结构   我国种植业内部一直是粮饲不分,这种做法既不科学,也不经济,对农业资源是一种浪费。今后在种植业结构上,要逐步由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二元种植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种植结构转变,实现饲料作物生产的独立化,形成区域化、专业化生产,提高种植业生产效率。同时,要继续发展其他经济作物。  3、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   在农村家庭副业的生产方式下,相对于家禽和牛、羊来说,养猪可以较好地利用闲散劳动力和农民的生产生活剩余物,并可以提供大量有机肥。因此,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以养猪生产为主体的耗粮型畜牧业结构。考虑到我国居民现阶段的食物消费中,热量已基本满足需要,而蛋白质摄入量不足,尤其是优质蛋白质摄入量明显偏低的事实,我国畜牧业结构应当朝着以节粮型、高饲料报酬率、高蛋白质转化率方向优化。  4、优化渔业生产结构   我国渔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加快海水养殖业的发展,从以捕捞为主转变为以人工养殖为主,加快淡水养殖业的挖潜改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在渔业结构上以海洋捕捞为主,捕捞强度不断增强,渔业资源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因此,海洋渔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就是从以捕捞为主转变为以人工养殖为主。  5、优化林业结构   我国林业发展首先要从过去以林业产业体系为主转变为以林业生态体系为主,实施“生态优先”战略,优先发展生态林业。在此基础上,努力满足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对木材和林产品的需求。同时,要优化林种、树种结构,合理安排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等各林种比例,重视营造不同树种的混交林,特别是针阔混交林。  6、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   在过去农产品供给数量不足的背景下,农业生产只能将追求数量的增长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甚至对原有的一些品质好、但产量低的传统优良品种也不得不忍痛割爱。现在,主要农产品供求中的数量矛盾已基本解决,这就使我国农业有条件在稳定提高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将优化品种、提高质量放到突出的位置来考虑。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农产品将参与世界范围的竞争,提高农产品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必须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压缩不适销的品种,扩大优质农产品的生产;通过品种改良和新品种开发,加速农产品品种的更新换代,努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7、优化农业区域结构   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应面向国外市场,以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为重点,大力发展名特优新蔬菜、水果、花卉、苗木等园艺产业;以设施化养殖为重点,大力发展名特优畜产品和水产品为主的养殖业;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加快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生物技术产业。  大城市郊区:应面向城市,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为重点,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以美化环境为重点,强化生态农业与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  粮棉油主产区:应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压缩普通品种,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大力发展饲料作物,促进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的形成;大力发展养殖业,优化畜禽品种结构,建成全国最大的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增加经济效益。  西部生态脆弱区:应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把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与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加快发展优质棉花、糖料、水果、蔬菜、花卉、中药材、牧草、烟叶、茶叶、蚕桑等具有传统优势的产品生产,建设专业化、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牧区:要强化基本牧场建设,以提高牧场的承载能力,推动围栏限牧的实施;发展草食性畜牧业,减轻对粮食的需求压力。  8、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可以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提高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开拓农产品的新市场,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我国农产品尤其是食品加工业的整体水平还很低,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方向是:①在产品结构方面,要以市场为导向,把握消费发展趋势,调整产品结构,着重发展需求收入弹性大、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加工业。②在产品功能方面,要符合现代居民消费需求的发展趋势,向方便化(主食方便化、副食方便化、速冻食品等)、工程化(营养平衡、安全卫生、统一标准等)、功能化(保健功能)、专用化(婴儿、学生、老人等)、绿色化(绿色食品)等方向发展。

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终目标

例如,北斗导航系统应用与农业生产经营

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

智慧农业发展的战略对策

1.提高产业竞争力,吸引高素质人才。智慧农业对于民众来说,是较为陌生和抽象的名词。为吸引各行各业的有识之士加入农业产业,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政府相关部门应该以农村电子商务为切入点,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體渠道对智慧农业进行深入浅出地剖析,并通过对智慧农业的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剖析介绍智慧农业的价值和创业机遇,鼓励更多的营销人才、金融人才、物流人才、管理人才加入到智慧农业的建设中。

2.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设备优化升级。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业的扶持,通过扶持政策、专项资金等手段不断优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包括现代化农田水利建设、牲畜禽类养殖设施建设等,并通过资金补贴等形式降低设备购置成本,鼓励农民积极使用现代化农机设备;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企业也应加速成长,不断提升资本运作水平,通过加快引进现代化农机设备提升自身的设备智能化水平,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劳动生产率,实现精准化、智能化、科学化远程控制,管理农业生产。

3.加快完善农业科研体系,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强化农业企业的科研主体地位,加强农业企业和其他农业科研机构合作研究,促进农业企业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农机设备并进入智慧农业建设系统,为我国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地提供合适的智慧农业解决方案。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促进农业科研成果的可靠性、实用性,加快农业生产问题的解决。另外充分发挥运营成功的智慧农业示范基地的示范带头作用,组织农民定期实际参与管理智慧农业生产系统,深入学习如何建设管理智慧农业。

4.建立智慧农业行动方案,降低智慧农业发展成本。第一,制定智慧农业发展战略,营造有利于智慧农业发展的环境。从宏观国家层面,需要尽快出台智慧农业发展指导意见与行业规划,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园区,起到推动智慧农业发展作用。继续出台有利于智慧农业发展政策,尤其是在智慧农业机器设备购买环节方面,政府应当加大补贴力度,以降低农民的经济负担。第二,秉持经济效益最优原则,落实推动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建议各省市政府借助国家“宽带中国”发展策略建设农村信息网络,着重解决互联网网络村村通难题。值得注意的是,农村信息化建设要不同于城市信息化建设,根据农村经济实际发展状况,尽快研发和推广适合农村信息发展的低成本终端技术,避免资源浪费。同时,各地科研部门与技术部门需要相互协助,加强有关智慧农业信息资源与服务体系的开发,完善农村信息服务,提升农村信息发展水平。

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途径有哪些

2014年,中国农科院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核心,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集成生产模式示范,推进种业科技成果权益比例改革试点和全院科技产业发展,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五、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途径包括

(二)加快“产学研”合作,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需要政府管理部门、科研人员和高新农林企业的共同努力[11]。政府管理部门要为农业技术的推广提供良好的政治保障,统筹科研人员、示范企业与生产一线群众的协作,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扩大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在农业生产上的影响力,优化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设置,提高广大农技人员素质,增强农技服务能力。科研人员要重视农业生产实际需求,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科技下乡,深入生产实践。如依托农业科技的发展,利用生物技术提高作物的抗逆性,结合滴灌技术提高农业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生物发酵技术有效实现秸秆还田,以最终实现循环农业、低碳农业,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高新农林企业要做好示范带头作用,提高农民对新技术的信任度,促进新技术的推广。广大农业生产者,要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标准看齐,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知识和技术水平,提高经营能力,走出一条适合当地经济、具有自身特色的高科技生态农业的路子。

(三)改革农业供给侧,提高农业科技投入与产出

农业部韩长赋部长指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要紧紧围绕落实新的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谋划和展开,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核心目标,努力在促进节本增效、优质安全、绿色发展方面下工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转化应用水平,全面推动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12]。农业科技发展应当从提高农产品数量和质量入手,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促进农林牧副渔的有机结合,走循环农业、绿色农业之路。要创新体制改革,增加高校和科研院所农业科研的投入,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要改善资源配,并因地制宜,提高农业竞争力,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要充分利用农业高科技、互联网技术,实现高新农业、互联网+农业。要改善经营方式,开拓市场,建设休闲型农业,生态型农业。

科技就是生产力,农业的发展需要以科技为支撑,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结构转型阶段。建设社会化的农业、市场化的农业、生态化的农业离不开农业科技的进步。加速我国农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大力发展我国农业科技,加快农业科技探索,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六、农业科技转化成果实例

奥地利,有机农业非常发达和完善,有机产品也远销国外,在全世界都享有非常好的声誉。

奥地利森林资源、可耕地资源丰富,人少地多,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水均匀充足。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让当地的农牧业比较发达。

奥地利的农业以私营小农场为生产单位,因平均耕地面积较广,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产业化经营。

奥地利在有机农业发展上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奥地利在实现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十分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927年,有机农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首次引入奥地利;

1962年,出现了第一个有机农业合作组织;

1979年成立了奥地利最大的有机农业农民协会——Ernte;

1980年有机农业农民协会制定了有机农作物生产标准,这一标准于1989年编入奥地利第一部有机食品生产标准法典——ACA(Austria Codex Alimentarius);

1994年,有机食品开始在超市出售。两年后,市场营销代理(eco-land)出现,旨在提高分散的单个农民的弱势地位,增强农民的议价能力。

目前,奥地利的有机农业处于稳定发展阶段。有机农业农户数和有机农业种植面积比例都。

奥地利的发展,收获了环境和食品安全两大成果。

如今,奥地利已经成为全球空气质量和水体质量最好国家。

有机农业是奥地利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先锋,奥地利政府将进一步巩固其所发挥的示范作用。

奥地利为什么发展有机农业?

(一)政府的大力扶持

1990年始,奥地利有机农业得到了欧盟大力的财政支持。1994年起,按照欧盟农业环保2078/92法规,有机农业生产者在转换期前后都可以得到相应的财政直补。奥地利政府还对有机食品的市场营销。有机农业协会等专业咨询活动给予适当补贴。同时作为解决欧盟农产品极度过剩的一种良策,有机农业在奥地利已深入人心。除了政府政策支持外,一些热衷于有机农业的企业、社会团体、城市市民等也都自愿对有机农业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在基础设施和服务等方面进行不同形式的资助。

(二)成熟的有机农业协会组织

有机农业协会是奥地利有机农业发展极为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发展有机农业的农户都依托一个或两个有机农业协会、有机农业协会与政府有机农业推广工作互为补充,相对于政府的工作而言,协会的

工作更加细致具体。它主要负责新成员的入会申请、协会成员的组织管理、监督、抽样检查、技术咨询、市场营销等工作。目前,奥地利主要有ABG、SGS、BIOS、LVA、LACON、GmbH、BIKO等7个有机农业协会。

(三)消费者对有机食品较高的认知度

奥地利消费者对有机食品有着较高的认知度,这也是奥地利有机农业发展成功的原因之一。笔者于2007年8月10-11日在奥地利维也纳BILLA.Hofer超市以及有机食品专卖店进行随机调查,结果显示:100%的消费者知道有机食品,84%消费者能够说出有机食品的正确定义和主要特征,96%的消费者曾购买过有机食品,80%的消费者经常购买有机食品。有机食品的消费主要集中在30-45岁、受教育水平中等或较高、收入水平中上或更高的群体中。

(四)完善的市场营销网络

奥地利有机食品目前的销售形式有:有机农场作为有机食品的批发市场销售给超市和有机食品专卖店等二级销售点。超市零售连锁店是有机食品销售的主渠道,占据有机食品市场份额的70%。另外,有机食品专卖店所占比例为20%,其他10%为直销。有机食品餐馆直接消费和互联网络销售等营销方式。实现营销渠道多元化。完善的市场营销网络体系是奥地利有机农业发展成功的基础。

(五)健全的有机食品认证体系

奥地利有着三位一体的有机食品认证体系。首先,联邦社会保障组织部的功能是贯彻实施EU 2092/91法规,主要目标是保护消费者远离假冒伪劣产品和阻止生产者之间的不正当竞争。其次,联邦经济事务与劳动部按照EN 45011(ISO 65)规定对有机产品进行检查与认证。最后,联邦农业部、联邦林业部、联邦环境部与联邦水利部主要进行环境保护工作。

(六)天然的区位优势和区划的合理性

奥地利具备发展有机食品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势。奥地利位于欧洲中部,属内陆国家,境内多山,多河流湖泊。东面阿尔卑斯山脉横贯全境,山地占全国面积的70%,多瑙河流经东北部,形成维也纳盆地。奥地利气温温和,属温带阔叶林气候,年平均气温7-10度,年平均降水量700-900毫米。全国具有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和区位优势,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多样性。

另外,奥地利在凭借天然优势的基础上,也对有机农业生产土地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划管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