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南宋时期,诗歌是如何发展的?

137 2024-03-18 19:29 admin    手机版

一、南宋时期,诗歌是如何发展的?

南宋后期,随着爱国意志的消沉,诗歌创作进入衰落期,著称于诗坛的是一批“江湖诗人”及其作品。

他们之中除刘克庄、刘辰翁、戴复古或作品较多,或气魄较大外,多数都破碎不足以名家,作品数量既少,气象也很局促,像“四灵”这样的作家又重新拈起了晚唐的旗号,以贾岛、姚合为宗,取法不高,成就更低。所幸的是“国家不幸诗家幸”,南宋亡国之变又造就了文天祥、汪元量等一批爱国诗人。

他们的作品既有强烈的抒情性,又有高度的纪实性,在继承杜甫的“诗史”传统和南宋中期爱国传统方面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为宋诗作了一个光辉的总结。

像文天祥的千古名篇《正气歌》,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早已化为民族之魂,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了。

二、南宋繁荣时期?

南方的手工业非常繁荣。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江浙的丝绸产量高,朝廷用的丝绸,有很多来自江浙。从海南岛兴起的棉织业,南宋时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的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宋朝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

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南方的商业尤为发达。那时商业都市很多,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临安人都多达百万,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

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市文明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

三、南宋时期江南地区农业生产已经发展到怎样的水平?

宋朝,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到南宋时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宋代南方农业经济发展的表现包括: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棉花的种植扩展到长江流域。

宋朝的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1.南方战乱少

2.中原人南迁,带去劳动力

3.自然条件优越

4.江南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

5.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开发

四、北宋时期农业发展的背景?

北宋初期大面积开荒,土地不抑兼并,农田规模扩大,为提高耕种效率,注重兴修水利,改进农具,改良品种,农业发展迅速。

农田水利得到很大的发展;引进了国外先进的经济作物。 北宋时期,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推广有很大的发展。在北宋的墓葬中,往往发现成组的铁制农具。

五、两宋时期农业的发展?

两宋时期农业新的发展变化:  水稻种植面积扩大,讲究精耕细作集约化经营;从越南引进占城稻迅速推广,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村专门从事个体小商品生产经济作物的种植专业户出现。  扩展:  宋政府的政策以及行为:比如有奖励农耕的政策,对广大农民进行激励提高了其劳动生产的积极性,还科学的推广农业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比如着力推广占城稻等)……   宋代南方农民培育了许多优良稻种,并引进外来的优良品种。引进的外来优良稻种中最著名的有占城稻(越南)和黄粒稻(高丽)。当然占城稻(又称早禾或占禾属于早籼稻)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它原产于越南中南部,北宋之初传入我国福建地区。占城稻有很多优点,以耐旱生长期短适应性强著称。  关于占城稻还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2年)江淮两浙大旱,水田无粮可产,宋真宗便遣使于福建取占城稻种三万斛(旧量器单位容量为10斗)分给江淮两浙地区播种。不久河南河北一带也种上了占城稻,南宋时期占城稻遍布各地成为早籼稻的主要品种,也成为了广大农民常年食用的主要粮食。  宋代的农业生产技术也发生了变革,出现了专门除草用的弯锄,碎土疏土用的铁耙,安装在耧车上的铁铧……这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此外,在水利灌溉方面主要出现了龙骨翻车等工具。由此可见,宋朝的农业技术比隋唐时期是有很大的提高。  宋朝的土地田亩制度也是很先进的。宋代由门阀私有制和国家分配土地制转变为土地自由买卖和契约化,导致世族门阀的消失,使魏晋以来盛行的"庄园制度"为地主制度与小农耕作所取代,佃农从此更加自由了。至于国家方面以减轻土地兼并调节贫富不均来施政,避免了非常化的恶性循环。宋的土地政策是“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国有土地虽仍存在,占全部土地的小比例,是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的,国家只收登记费用。自由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均田制也随之彻底瓦解。私人地主土地所有制逐渐发展已成为主要的土地占有制,形成了“千年土地八百主”的局面。至于租佃的契约则多半由私人之间决定,非常自由。租佃制普遍发展,这种情况和体制一直被延用到清朝末年,可见其先进性。  由于均田制的废除,国家对社会的干涉不再是平均地权,而是对小农作出贷款。即是提高生产发展国民经济,而不是搞平均主义。这些是王安石的主张。

六、南宋绍兴北伐过程?

自宋高宗开始,南宋先后进行了三次北伐,全部以失败告终,不仅没能恢复中原,反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和约,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咱们先来看看南宋的这三次北伐的情况。第一次北伐发生在宋高宗绍兴年间,史称“绍兴北伐”,北伐的主要将领就是岳飞。1140年,岳飞领兵进入河南地区,先后取得郾城之战、颍昌之战的胜利,痛击金军名将完颜宗弼(即兀术)。可是岳飞却被宋高宗下诏召回,致使“十年之力,废于一旦”。

南宋第二次北伐是在宋孝宗隆兴年间,史称“隆兴北伐”。宋孝宗是宋高宗的养子,也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为岳飞平反,积极整军备战。1163年四月,宋孝宗不顾朝中重臣的反对,下诏北伐。负责前线军事的张浚派兵八万,兵分两路北上,先后攻克灵璧、虹县、宿州。然而,在之后的符离之战中,宋军溃不成军,损失惨重。

南宋的第三次北伐发生在宋宁宗开禧年间,史称“开禧北伐”,这场战争是由权臣韩侂胄主持。虽然韩侂胄的理想很美好,但现实却很残酷,宋军兵分三路,却很快就被金军进退。之后,金军还发起了反攻,占领了南宋的许多城池。最后,南宋主和派史弥远杀死韩侂胄,向金军求和,达成丧权辱国的“嘉定和议”。那么南宋的三次北伐为何全部失败呢?

其一,政治因素。宋高宗赵构作为南宋第一任皇帝,从他内心来讲,并不想彻底击败金人,迎回徽钦二帝,他统治时期,虽然有北伐的实力以及人才,却没有彻底北伐的决心。宋孝宗虽然想收复中原,身边却没有像岳飞这样的将领。所以后人说“高宗朝有恢复之臣,无恢复之君,孝宗朝有恢复之君,无恢复之臣”。

宋孝宗之后的皇帝大多昏庸无能,安于享乐,根本没有北伐的雄心壮志。另外由于南宋统治期间,爆发了庆元党禁这样的斗争,导致士大夫阶层出现分化,几乎没有那种以恢复中原为理想的官员,大多数都是安于现状。所以当时有人写诗嘲讽,“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其二,军事因素。宋高宗在与金人议和后,继续推行“重文轻武”的策略,随着岳飞、韩世忠这些中兴名将的逝去,南宋缺少那种能够领兵北伐的名将。另外,南宋要收复的中原地区是平原,主要依靠骑兵作战。南宋在退守东南后,丧失了来自西北的马匹,全国只有十几万匹作战马,而骑兵是金国的强项,他们的马匹总数在五十万左右。

其三,财政因素。战争既是军事上的较量,也是经济上的比拼。当年,南宋王朝每年的收入在一亿两千万缗,然而却经常出现财政赤字,有一年的支出居然高达两亿五千万缗。面对如此严重的财政危机,南宋王朝举步维艰,根本没法实现富国强兵。要将没将,要马没马,要钱没钱,北伐谈何容易呢?

七、南宋农业生产发展

南宋农业生产发展的两个关键因素

南宋时期,农业生产是社会经济的基础,也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支柱。在南宋时期,农业生产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成为那个时代经济繁荣的基础。本文将从两个关键因素,即政策支持和农业技术创新,探讨南宋农业生产的发展。

政策支持

南宋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在政策上给予了大力支持。首先,南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减税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这些减税政策包括减免租庸调、减轻赋税压力等,使得农民能够有更多的资金和精力用于农业生产。

其次,南宋政府大力推行水利工程,以提高农业生产力。南宋时期,兴修水利成为一项重要的国家工程。修建水利工程有助于解决灌溉问题,改善了土地的利用率,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此外,南宋政府还积极引导农民开垦沼泽地,增加了耕地面积,进一步促进了农业发展。

最后,南宋政府鼓励农民进行农业合作,提高劳动生产率。南宋时期,出现了一种农业经营组织形式叫做“坊田制”,即将一片地区的农田分成若干坊田,并由集体经营。这种农田的集体经营形式,促进了耕地的集约化管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业技术创新

南宋时期,农业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推广,为农业生产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首先,南宋时期兴起了水稻栽培技术的改进和推广。通过选育优质水稻品种、改进种植技术,大幅度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使得水稻成为南宋的主要粮食作物。

其次,南宋时期推广了棉花的种植和加工技术。棉花的种植和加工对纺织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南宋时期,对棉花种植技术进行改进,提高了棉花的产量和质量,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

此外,南宋时期还出现了一种新的农业技术——田园综合系统。田园综合系统是一种将农业生产与畜牧业有机结合的模式。通过农田与养殖的有机结合,使得农畜产品的供给更加稳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结语

南宋农业生产的发展得益于政策的支持和农业技术的创新。南宋政府的减税政策、水利工程和农业合作等,为农民创造了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而农业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水稻和棉花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繁荣。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南宋农业生产得以迅速发展,也为南宋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南宋时期的农业生产经验对今天的农业发展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农业技术的创新在现代农业中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从南宋时期的农业发展中汲取经验,不断探索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八、南宋高宗时期为什么称绍兴年间,与绍兴这个地方有联系吗?

因为宋代强调文治,绍兴文化曾在古代非常強大,自明朱元璋到处破坏风水,其中绍兴最大目标之一,如绍兴在汉唐时期就兴旺发达的云门寺,自古代皇帝,大家无不来这里烧香拜佛,王羲之兰亭序就在这里,也是当王献之住处,自刘伯温也在这里住过,因为风水太好,结果给朱元璋破坏……。

九、南宋时期的古诗?

1、《题临安邸》宋代: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2、《望海潮·东南形胜》 宋代: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宋代: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4、《满江红·写怀》宋代: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5、《江城子·密州出猎》宋代: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十、南宋是什么时期?

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是中国古代上承北宋下启元朝的朝代,由赵构创立,定都临安,与北宋统称为宋朝,共传5世9帝,享国152年。

南宋初期不断与金交战,绍兴和议(公元1141年)后,南宋放弃淮河以北地区,双方形成对峙局面。在宋孝宗时期有过数次北伐,都无功而返。后期蒙古崛起对南宋进攻,南宋抵抗多年后最终于1279年被灭。南宋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繁荣,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王朝,其灭亡的直接原因是漠北游牧民族对宋朝先进生产关系的毁灭性打击。

国土面积

约200万平方公里(1141年)

人口数量

8060万(1223年)

主要民族

汉族

主要城市

建康府、绍兴府、襄阳府

货币

圆形方孔钱、交子(纸币)

帝王

赵构、赵昚、赵惇、赵扩、赵昀等

时间

公元1127年 ~ 公元1279年

别称

宋、大宋、宋国

主要思想

理学

选官制度

科举制

著名人物

岳飞、陆游、辛弃疾、文天祥、朱熹

建立者

赵构

所属时期

宋朝

语言

汉语

都城

应天府(商丘)、临安府(杭州)

外文名

Southern Song

中文名

南宋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