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什么是有机粮食

来源:www.ahlulin.com   时间:2023-08-14 18:12   点击:50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什么是有机粮食

有机粮食是有机食品的一类,现在好几个部门、机构都办理,比较乱。一般的定义是使用有机肥、有机(无公害)农药在无污染的土壤、空气、水中种植的粮食。其实好多都骗人。

二、生态大米和有机大米有啥不一样的?区别在哪里?

生态米算是一个形容词,形容这个大米生长环境好比较原生态。而有机大米,是要达到国家相关的规定和要求才可以称为有机大米的!有机大米从种到收都是由人工完成的,而且不可以使用农药和化肥等化学制剂,每年都会有相关的人员来认证核实的。有机大米不但品质高也更安全健康,价格也会稍贵一些。我家常吃的几款大米都是有机的,而且性价比也比较高,下面我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我最喜欢的就是这款大米了,它产自东北的五常市,五常独特的气候环境使其营养价值丰富,煮熟后饭粒油量,吃到嘴里回味无穷,醇厚绵长,芳香四溢,营养价值又高,更是深受消费者喜爱,是餐桌上的首选,也是大米中的佳品▪

其生长周期可达到惊人160至180天,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干物质积累多,营养和品质也更出色。大米颗粒饱满,质地坚硬,熟后米质油亮,米香四溢,入口软糯且有弹性,香味绵长,回味无穷,没吃过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

它生长于石板上,其中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含量非常丰富,而且灌溉它所使用是镜泊湖流出的优质水源,其水质纯净,不掺杂任何的工业污染,这种绿色有机大米蒸煮后绵软又筋道,弹性十足,清香飘逸,有非常高的食用价值,可谓餐桌首选。

生态大米和有机大米是确实存在的,大米中较为出名的就是五常大米,毕竟东北五常是三大黑土地之一,而且田坤道的生态大米也因此而闻名

均为人为炒作概念,骗傻子的,生态、有机均无准确的定义。

一、要求不同

有机大米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并且不允许使用基因工程技术。而且有机大米在数量上进行严格控制,要求定地块、定产量。

无公害大米和绿色大米则允许有限使用这些物质,并且不禁止使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其它大米没有如此严格的要求。

二、土地转换期不同

有机大米在土地生产转型方面有严格规定,考虑到某些物质在环境中会残留相当一段时间,土地从生产其它食品到生产有机大米需要两到三年的转换期,而生产无公害大米和绿色大米则没有转换期的要求。

三、级别不同

有机米,AA级绿色食品大米,绿色无污染,无农药残留,无公害大米。

A级绿色食品大米,绿色少污染,少农药残留。

普通大米符合国家粮食卫生标准,最基本的粮食质量要求。

三、发展有机农业有什么好处?

发展有机农业有什么好处? (1)有机农业在生产农产品的同时,注重生态平衡的建立,防止来自外部环境的污染,避免农业内源污染,对于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地处生态环境良好的欠发达地区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意义深远。(2)有机农业的核心是土壤养护方法,禁止使用合成肥料和农药,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多样性。(3)有机农业能够把碳截留在土壤中,帮助减轻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4)有机农业在生产、加工或搬运任何阶段不允许使用遗传改变生行冲姿物,促进了自然资源和遗传多样性的保护。

长期可持续性:许多环境变化是长期、缓慢发生的。有机农业考虑到农业干预行动对农业生态系统的中长期影响。有机农业既生产粮食,又建立生态平衡,防止出现土壤肥力问题或虫害问题。有机农业采取积极的措施,而不是在问题发生之后才加以处理。 土壤:有机农业的核心是土壤养护方法,如轮作、间作、共生联系、覆盖作物、有机肥料和少耕制。这些方法鼓励土壤动植物生长,改善土壤形成和结构,建立更加稳定的耕作制度。反之又增加了养分和能量循环,提高了土壤保持养分和保持水的能力,弥补了矿物肥料的空缺。这样的管理技术在土壤侵蚀控制中也发挥重要作用:缩短土壤暴露于侵蚀力的时间、增加土壤生物多样性、减少养分损失、帮助保持和提高土壤生产率。作物吸收的养分通常由农场的再生资源弥补,但有时需要用外界的钾、硫、钙、镁和示踪元素补充有机土壤。 水:在许多农区,地下水受合成肥料和农药污染是一大问题。有机农业禁止使用合成肥料和农药,代之以有机肥料(如堆肥、家畜粪便、绿肥)和利用生物多样性(栽培的品种和长期植被),改善了土壤结构和水的渗透。管理良好的有机农业保持养分的能力增强,大大减少了地下水被污染的风险。在一些污染严重的地区, *** (如法国和德国 *** )大力鼓励转向有机农业,认为这是一项恢复措施。 空气:有机农业通过减少对农业化学品的需求,降低了非再生能源的使用(农业化学品的生产需要大量矿物燃料)。有机农业能够把碳截留在土壤中,帮助了减轻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有机农业使用的许多管理方法(如少耕制、秸杆还田、种植覆盖档绝作物、轮作、更多地结合种植固氮豆科作物)使更多的碳返回土壤,提高生产率和有助于碳储存。 生物多样性:有机农民是各级生物多样性的保管者和使用者。在基因一级,传统和改良种子和品种因抵御病害和恶劣气候能力强而受欢迎。在品种一级,动植物的不同组合优化了农业生产的养分和能量的循环利用。在生态系统一级,有机农田保持没有化学投入物的天然环境,为野生动物创造了有利的生境。频繁使用利用不足的品种(往往为增强土壤肥力而轮种)减少了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侵蚀,形成较为健康的基因库--今后适应的基础。提供食物和庇护所以及没有农药吸引了新品种或重新定殖品种来到有机农区(长期和迁移),其中包括野生植物、动物(如鸟)和有益于有机农业的生物,如授粉者和害虫天敌。 遗传改变生物:在有机粮食生产、加工或搬运任何阶段,有机系统不允许使用遗传改变生物。由于人类尚未完全了解遗传改变生物对环境和健康的潜在影响,有机农业谨慎小心,鼓励使用天然生物多样性。因此,有机标签证明在有机判亮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未有意识地使用遗传改变生物。常规产品不能保证这一点,因为大多数国家尚未要求含有遗传改变生物的食品贴有关标签。但是,由于常规农业越来越多地使用遗传改变生物和这些生物在环境中的传播方式(如通过花粉),今后有机农业不能保证有机产品完全不含遗传改变生物。粮农组织出版物遗传改变生物、消费者、食品安全和环境详细探讨了遗传改变生物。 生态服务:有机农业对自然资源的影响有助于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对农业生产和自然资源保护都极为重要。产生的生态服务包括土壤形成和改良、土壤稳定、废物循环利用、碳截留、养分循环利用、掠食(害虫)、授粉和生境。通过选择有机产品,消费者利用他们的购买力促进了污染较少的农业生产方式,降低了农业在环境方面隐藏的自然资源退化成本。

发展有机农业对环境有什么好处 有机农业就是生态环保的可持续性良好农业,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水土环境资源的保护

有机农业的发展对社会有什么好处? 土壤:有机农业的核心是土壤养护方法,如轮作、间作、共生联系、覆盖作物、有机肥料和少耕制。这些方法鼓励土壤动植物生长,改善土壤形成和结构,建立更加稳定的耕作制度。反之又增加了养分和能量循环,提高了土壤保持养分和保持水的能力,弥补了矿物肥料的空缺。这样的管理技术在土壤侵蚀控制中也发挥重要作用:缩短土壤暴露于侵蚀力的时间、增加土壤生物多样性、减少养分损失、帮助保持和提高土壤生产率。作物吸收的养分通常由农场的再生资源弥补,但有时需要用外界的钾、硫、钙、镁和示踪元素补充有机土壤。

水:在许多农区,地下水受合成肥料和农药污染是一大问题。有机农业禁止使用合成肥料和农药,代之以有机肥料(如堆肥、家畜粪便、绿肥)和利用生物多样性(栽培的品种和长期植被),改善了土壤结构和水的渗透。管理良好的有机农业保持养分的能力增强,大大减少了地下水被污染的风险。在一些污染严重的地区, *** (如法国和德国 *** )大力鼓励转向有机农业,认为这是一项恢复措施。

空气:有机农业通过减少对农业化学品的需求,降低了非再生能源的使用(农业化学品的生产需要大量矿物燃料)。有机农业能够把碳截留在土壤中,帮助了减轻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有机农业使用的许多管理方法(如少耕制、秸杆还田、种植覆盖作物、轮作、更多地结合种植固氮豆科作物)使更多的碳返回土壤,提高生产率和有助于碳储存。

生物多样性:有机农民是各级生物多样性的保管者和使用者。在基因一级,传统和改良种子和品种因抵御病害和恶劣气候能力强而受欢迎。在品种一级,动植物的不同组合优化了农业生产的养分和能量的循环利用。在生态系统一级,有机农田保持没有化学投入物的天然环境,为野生动物创造了有利的生境。频繁使用利用不足的品种(往往为增强土壤肥力而轮种)减少了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侵蚀,形成较为健康的基因库--今后适应的基础。提供食物和庇护所以及没有农药吸引了新品种或重新定殖品种来到有机农区(长期和迁移),其中包括野生植物、动物(如鸟)和有益于有机农业的生物,如授粉者和害虫天敌。

什么是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有发展吗? 所谓有机农业就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而有机农业是否有发展,从近年来的迹象观察,有机农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像IT龙头老大网易CEO丁磊、联想CEO柳传志这些很有商业头脑的成功人士也纷纷投资有机农业,可见它的一个发展趋势,再加上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健康的关注度也是越来越大,而有机农业是健康的代名词,基于这些情况来看,有机农业的发展是非常乐观的。

好的气候对农业发展有什么好处 好的气候对农业发展的好处

1、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充足的光照,保证作物能充分地进行光合作用

2、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保证作物生长得到足够的养分

3、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充足的热量,保证作物能充分生长

4、没有寒潮、大风、旱涝等气象气候灾害

希望对你有帮助。

科技发展有什么好处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这既是生产力提高的一种结果,同时又为生产力的进 一步提高创造了条件。正因为这样, 小平同志才会断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并不是每个人 都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报以欢呼。相反, 有相当多的人 , 坚持这样一种观点: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 剑,它既可以造福人类,又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

一 、现在银行利用高科技设备如计算机帮助工 作,这既提高了工作效率 , 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 强度,又方便了顾客。但是 , 计算机的普遍使用又 带来另类问题 :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各种高科技手 段破坏计算机网络、盗窃银行机密文件 , 侵犯储户 利益, 获取非法利益。尤其让人不安的是 , 随着科 技水平的提高 , 这种所谓的高科技犯罪越来越多 , 让人产生一种 “道高一尺 , 魔高一丈”的感觉。再 如 ,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和平利用原子能 , 解决人 类能源危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杀伤力极大 的原子弹也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生产出来了 , 过来又给人类带来了更大的危机。类似现象都给 支持 “ 科学技术是双刃剑”这一观点的人提供了证 据。因此当上世纪末科学家成功培育出 “ 克隆羊” 后 , 有些人不是欢呼 , 而是忧虑 。应该承认这种担心有其理由 , 但是坚持这种担 心不利于我们去提高科技水平。比如:克隆技术可 以用于器官移植等诸多方面 , 为许多病人解除痛 苦。但是由于担心被不当利用 , 所以许多国家禁止 或者限制发展克隆技术。这会不会成为一种新的 “ 因噎废食”呢 ? 科学技术到底是第一生产力还是双 刃剑呢 ?

要回答清楚这些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 先我们需要清楚什么是科学技术。对这一问题 , 教 科书这样回答 : 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的知识体系 , 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一种精神力量。技术是生 产过程中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 , 是人们科学知识、 劳动技能和生产经验的物化形态。

“ 科学技术是双刃剑”这 一奇怪现象,才会出现有人反对发展科学技术的现 象。可以用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很多 时候使用某项技术需要向技术所有者交专利转让 费。如果不交的话就不能使用它 , 那就更谈不上服 务了。而在一个弱肉强食的竞争社会里 , 掌握技术 的强者对于没有掌握技术的弱者来说 , 难道不会构 成威胁吗 ?

科学技术不是双刃剑又是什么 ?

科技--双刃剑

当然,那些从科学知识转化出来的技术成果中,纯粹只能作恶的太少。绝大部分既可以为社会造福,也可以危害社会,伤人害命。所以,“双刃剑”才是它们最准确的比喻。

利用科学发明称霸世界,是“双刃剑”的一个例子。最早描写科学狂人的是凡尔纳。他在《世界主宰》中描写了一个隐身在火山口中的狂人罗比尔。他发明了水陆空三栖航行器,以此为称霸的手段。不过,凡尔纳是个忠厚长者,写坏人总是写不到位。这位“世界主宰罗比尔”的形象也十分滑稽。

在威尔斯的《隐身人》中,格里芬隐身后狂性大发,自称“隐身人一世”。不过,他连一个英国偏僻的村庄都没有统治得了,就被村民们当成怪物围捕致死了。

在《大独裁者》中,前苏联作家别利亚耶夫塑造了一个典型的科学狂人形象。德国心理学家施蒂纳长期研究动物之间的信息传递,终于发明了用脑电波直接控制他人思维的设备。他离开科学界,混入金融家戈特利布门下,先是控制了戈特利布和他的主要助手,再控制商界对手,甚至可以制造股市风波供其获利。最后,当施蒂纳的阴谋被识破后,居然使用这一武器和几个国家的军队对抗,让进攻的军队魂不附体,四散奔逃。只是被苏联同行用同等武器袭击,施蒂纳的阴谋才告失败。而苏联科学家则将控制他人思维的仪器改造成造福人类的工具:它大大加快人类个体之间的信息传递,协调集体劳动,甚至可以让一个乐队不再有指挥。

赵南元曾经说过:由道德狂人和宗教狂人制造的灾难和浩劫在历史上层出不穷,在现实中也比比皆是。而科学狂人却只出现在好莱坞的科幻恐怖片中。所以,晚近时期,科幻作家笔下利用科学作恶的人,不再是那些动不动就想控制全世界的疯子。这些恶人要通过手头的新技术,实现一些较具体,影响范围较小,但更为现实的目标。

罗宾・科克以“医学恐怖小说”见长。《死亡激素》是他的一部科幻题材医学恐怖小说。死亡激素本是人体固有的一种激素,和生长激素一样由脑垂体分泌,只是要在性激素分泌停止后才出现。医学家海耶斯受到太平洋鲑鱼的启发,这种鲑鱼在产卵后立即死亡。海耶斯最终从鲑鱼头部提取了死亡激素的诱发剂。注射到生物体内,可以使死亡激素立刻大量释放。

海耶斯供职于一家大型会员制保健中心。一些功成名就的中年人加入这个保健中心,以便得到终生保健治疗。然而,一段时间以来,总是有一些中年人突然死亡。他们都有烟酒恶习,但进入保健中心前体验表明,他们的身体情况还很正常。瘁死时,他们的心血管都极度衰老。这个死亡名单里最终包括了海耶斯自己。这些表面上的正常死亡引起了医生杰逊的怀疑。他经过反复调查,终于发现是保健中心雪莉等人将海耶斯提取的死亡激素诱发剂暗地里施给这些人,让他们早点死亡,以免等这些人衰老以后,被迫大量提供免费药品。

在小说结尾处,几个书中人物就死亡激素问题,直接讨论起科技的善与恶,要不要设置法律来约束科学家,使他们不能随心所欲地进行发明创造。这说明,作者在创作时,对科学的善恶问题有自觉的认识。

十九世纪末,摩天大楼在美国诞生,很快便成为科技和财富相结合的象征。到了二十世纪后半叶,东亚许多国家和地区加入了摩天大楼竞赛,高层建筑竖起的速度,用“雨后春笋”来形容恐怕不过分。而摩天大楼带来的高成本负担和灾难隐患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小说《摩天大楼失火记》便以此为题材。

小说问世时,世界第一高楼是芝加哥的西尔斯大厦。作者在故事中虚构了新的世界第一楼,就座落在西尔斯大厦对面,以致于小说最后,抢救队可以在西尔斯大厦和“世界第一楼”之间架起钢索救人。这座世界第一楼的老板为了赶工期,偷工减料,导致电路负载过大,在开业典礼那天引起暗火。摩天大楼特有的“烟囱效应”使暗火逐层向上,直到顶楼。在那里,数百位达官贵人正在举行庆祝仪式。由于保安疏漏等原因,等到人们发现大火,已经无法扑灭了。

作品对于摩天楼火灾隐患的担忧是通过消防大队长的口说出的。火灾发生后,消防大队长来到现场,遇到建筑师,质问后者道:你们明知现在消防技术对七层以上的火灾无能为力,为什么还要建造这么高的楼?而在结尾处,他讲了一段更为恐怖的话:今天还不错,只有二百人死亡。以后,类似的火灾将会导致成千上万人死亡。到那时,你们才知道应该建什么样的楼!电影拍摄于八十年代,十几年以后,这段恐怖预言落在世界贸易中心的双子塔上。911袭击中,五角大楼的伤亡就远远小于世界贸易中心。如果不是高层建筑来“助威”,911袭击可能只是一次放大的洛克比空难。

这部小说后来改编成大腕云集的电影,颇有影响。只不过小说结尾处,包括州长在内的许多人没有逃出火海。电影则加了一个比较光明的结尾:抢救人员炸开了楼顶的水箱,浇灭了大火。不过那并不是现实。对于911事件中那样的熊熊烈焰来说,屋顶水塔里的水真可谓杯水车薪。

1972年,人类跨过了转基因技术的门坎,地点是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它释放了一种几乎无限的可能性:按照人类的需求,将不同物种的基因混合起来,创造自然界没有的新物种。基因技术一出世,立刻就被运用到农业科技中,创造了大量新物种。它们在提供高产农作物的同时,也制造了针对转基因作物接受与 *** 的大风波。不久前一次武汉农民捣毁转基因实验田的风波说明,这场 *** 风潮现在已经吹到国内。短篇科幻《替天行道》便是以转基因作物为素材的。

在这篇小说里,美国MSD生物公司投资二十亿美元,研制成功“魔王品系”麦种。它高产、抗病,品质优良。为了防止农民将收获的麦子留种,MSD公司在魔王麦的基因中混入了导致不孕的毒蛋白基因。这样,第二代麦种如果没有公司秘密掌握的特别溶剂来抑制毒蛋白基因,都将无法生长。出于保护知识产权的手段,这本无可厚非。MSD公司一名低级职员负责将它推销到中国陕西地区。第一年收成极好,第二年,一些农民偷偷留种,结果导致大片麦田失收。虽然MSD公司曾经作过大量预防性研究,但这种自杀基因还是因为某些特别病毒的搬运功能,扩散到其它麦种上。黑色的死亡小麦瘟疫般地传播开了。

在关于粮食的“坏科学”作品里,《永生粮》也是很有趣的一例。别利亚耶夫笔下的科学家布罗依尔不仅没有恶意,甚至连MSD公司那样的商业目的都没有。他培养出一种单细胞生物,可以直接从空气中获得养分,自身不断膨胀,并且可以直接食用,成为“永生粮”。然而,这种“永生粮”不仅没有解决饥饿问题,反而导致农民破产,加重了经济危机。最后,夏天来临,适宜的温度又使“永生粮”飞速滋生,覆盖了一片又一片土地,成为人造灾难。

网络技术自从七十年代出现以来,以井喷的方式向全世界传播。在笔者认识的人中间,凡是上过网的,没有一个会选择从此不再接触网络。它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但网络也使许多人上瘾,成为它的俘虏。如今,网瘾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教育问题。而据笔者的观察,成年人中也早已经有着大量的网瘾患者,只不过他们独立负责,不象青少年那样,有监护人去向社会舆论反映这个问题。

在短篇科幻《藕荷色的蒲公英》中,星河就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网瘾现象普遍存在的未来世界。在这个离现在并不遥远的时代中,上网成瘾已经是严重的社会问题,甚至需要强制戒断。和今天的戒毒所一样,出现了司法体系内的戒网监狱。小说令人怵目惊心地描写了网络成瘾后的反应:昼夜颠倒,无法从业,难以与人交流,着魔般地到处寻找上网工具,甚至用监狱暴动来反抗强制性戒瘾。更由于作者使用了第一人称,从一个网瘾患者的角度讲这个故事,极好地表现了网络瘾的危害。小说中描写的严重生理反应,在如今某些网络成瘾者身上多少已经存在了。

作者还设想了未来社会强制戒断网瘾的具体措施:首先要使成瘾者基本脱离网络,这是强制性的,有法律作后盾。当然,为了使他们的精神不至崩溃,会在监视下有限制地上网。然后强迫成瘾者参加大运动量活动。一个长年坐在电脑前的人,身体情况相当恶化。另外,强制成瘾者读纸印的书,逐渐摆脱对电脑的依赖。

1928年,一次实验室中的偶然现象,加上英国医学家弗莱明有准备的头脑,帮助人类进入了抗生素时代。如今,抗生素已经成为医生们惯用的武器。然而,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也形成了新的医疗问题。长篇科幻《生死平衡》描写的便是这一题材。虽然作者王晋康在科幻圈里早已很有名气,但他能为科幻圈以外的公众所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部小说,因为它涉及了当今科技前沿的一个棘手问题。

小说以中东为背景,描写了某军事狂人对邻国发动细菌战的故事。与此平行的一条线索,则是皇甫家族对“平衡医学”的研究。作为一个小说中虚构的元素,平衡医学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借这个元素,讲述了他对抗生素滥用问题的关注。通过医学狂人皇甫右山之口,作者这样写道:“耐药菌株如洪水一样发展,连大肠杆菌和痢疾杆菌这种普通病菌也有了耐药菌株,抗生素也奈何不得。治疗败血症的青霉素用量已由几万单位加大到几千万单位,但死亡率仍回升到抗生素问世前的水平。”《科幻世界》97、5、15页。

作者甚至虚构了一个肾功能衰竭症患者的病例。这是一个高干家属。正是由于她的地位,能够大量使用新药,好药,才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落入到抗生素滥用的陷井中。作者用长长的病历记录,描写她怎么样一步步“小病大养”,最终被药物包围的可怕结局。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