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国对虾养成管理技术要点有哪些?

235 2023-01-08 20:40 慕容蝶    手机版

(1)养殖池条件虾池面积一般在3公顷以内,最大不宜超过6公顷。虾池以长方形为佳,池面水深1.5~2.0米,池内挖中央沟或环沟,池底以0.2%的比降顺向排水闸。

(2)清淤整池收虾之后,应将池内积水排净,封闸晒池,维修堤坝、闸门,并彻底清除池中污泥与杂草。沉积物效厚的地方应用人力或推土机、泥浆泵等将污泥彻底清除。沉积物较少的滩面可采用暴晒、翻耕及冲洗等办法促进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和排出。开春之后,还应反复灌排水数次,彻底浸洗池底。

(3)清除敌害放养之前,必须清除不利于对虾生存的敌害生物、争食生物及致病生物。能排净池水的虾池,可排出池水后暴晒数月。有积水的虾池根据当地敌害情况选用茶籽饼、生石灰、漂白粉、敌百虫等药物清池除害。

(4)进水、繁殖饵料生物清池之前,即应安装滤水网,避免清池后仍有敌害生物从闸门缝隙进入池内。外闸槽应装设网目1厘米左右的平板网,阻拦浮草、杂物进入袖网。内闸槽需安装60目绵纶锥形袖网。网长8~12米。滤水网应严密安装,用棕丝、橡胶或麻片塞严闸槽和闸底的缝隙。除使用敌百虫清池外,其他药物清池后1~2天便可进水。进水应缓慢,切勿因水流过急而冲破滤水网。每次进水前应检查滤水网是否破裂,并扎紧、扎牢网口,避免滑脱。进水之后应将网袋内的鱼、虾等杂物倒出,扎好网口,挂于闸框上晾晒。繁殖饵料生物一般从放苗前10~20天开始。清池后先进水20~30厘米。覆盖全部池底。根据虾池肥沃状况施用肥料,新虾池以施用有机肥鸡粪、牛粪为好,每667米2虾池施用100~200千克,分2~3次投入。老虾池以施化肥为宜,首次每立方米水体加氮肥2~4克,磷肥0.2~0.4克,以后每2~3天追肥1次,用量是首次量的1/2。并逐渐把池水加到50~70厘米。待池水的透明度达30~40厘米时,就停止施肥。浮游生物繁殖之后,如水色又变清,则可能是由于原生动物如栉毛虫、盐生蚕豆虫等繁殖的结果。在此情况下,应排掉池水,重新纳水肥池。还可从海滩、盐场贮水池中,采捕钩虾、蜾蠃蜚、沙蚕、拟沼螺等饵料生物,移入虾池内繁殖生长,为幼虾繁殖更适口的饵料。向池内施用棉籽饼等有机肥料,可诱集摇蚊在池内产卵、繁殖摇蚊幼虫。还可以向池内投放卤虫卵、卤虫幼体或成体,作为养成初期的饵料。

(5)虾苗中间培育

①中间培育池。中间培育池可以利用养成池,也可以专门修建。其条件是水深可达1.0米;池底坡度大,能顺利地排干池水;排水闸门应安装具有网箱的锥形袖网,便于收捕虾苗。

②放苗。放苗前亦应清池和繁殖饵料生物,其方法同前。放苗时应选择天晴水暖,尽量缩小与育苗室内的水温差。每667米2中间培育池可放养虾苗10万~15万尾。

③管理。根据池中繁殖的饵料生物多少,确定投饵时间和种类。饵料种类有糠虾、卤虫、微粒饵料、花生饼粒、豆饼粒、切碎的鱼虾肉等,投饵量一般要大于摄食量公式的0.5~1.0倍。放苗后逐渐添水,使水深保持在0.6~1.0米。根据水质状况,进行换水,使水中深解氧不低于4毫克/升。

④收苗。虾苗长到体长2.5~3.5(全长3~3.5)厘米时,应及时收苗分养。出苗时,排水闸设锥形袖网,网的末端连接网箱(网箱长2~3米、宽1.5米、高1米),缓慢放水收苗。南方当水温超过30℃出苗时,虾苗常因体色白浊而死亡,故应在早晨或夜间收苗。大规格虾苗计数一般可采用带水称重法。容水量5千克的塑料桶,一次可称苗2~2.5千克。

(6)虾苗放养

①放养条件a.养成池水深应达40~70厘米,水质肥沃、透明度在30~40厘米。b.池塘水温以14℃以上为宜,寒潮来临时,短时可低于14℃,但必须在12℃以上。c.虾池盐度最好保持在20~30。最高不超过37,最低不得低于5。与育苗室的盐度差不超过5,否则虾苗应进行逐级过渡,使之适应后,再行放养。d.pH应在7~8.6之间,超过此限应通过大换水解决。酸性较强的池塘应加农用石灰或珊瑚石粉等,把pH调节在上述范围。

②放苗密度。放苗密度应根据虾池的水深、换水条件、饵料的种类和数量、虾苗的规格以及技术和管理水平等条件确定。在一定的范围内,放苗量与池塘水深,日换水率成正比,与虾苗的大小、质量成反比。投放蓝蛤等活饵料,对池水污染轻,且可摄食水中有机碎屑,有净化水的作用,故放苗量可相应增大。不同条件虾池的放苗量,可参考表23酌定。

表23 不同条件虾池虾苗放养数量

③放苗方法

a.放苗前最好先取池水试养数尾虾苗,证明池水无害后,再购苗放养。如无此条件,也可直接购苗放养。

b.养虾池的盐度与育苗池盐度差大于5时,应尽量调节池水的盐度。在无条件调节池水的情况下,可通过对虾苗的过渡驯化的方法,使其适应之后,再行放养。驯化工作可以在育苗池内进行,也可以在养虾场的专用小池内进行。可通过逐渐加淡水使虾苗适应低盐环境,或者通过加食盐、卤水的办法使其适应高盐度。通常24小时内可逐渐过渡为10的盐度差。

c.虾苗运到之后,最好先放在池内网箱(20目)中暂养4~5小时,但不能过夜。待虾苗适应该池环境后,再准确计数,放入池中。不经暂养者,也必须计数后再放养。

d.应在虾池避风一端放苗,避免虾苗被风浪打到堤坝上,受损伤或死亡。

e.为了观察放苗后的成活率,放苗时取100尾虾苗,放在同池的网箱中,观察放养后虾苗的成活率。观察期间应投喂饵料,但不能过量。

(7)饵料与投饵

①饵料种类。动物性饵料:蓝蛤、肌蛤、四角蛤蜊、鸭嘴蛤、贻贝、螺、拟沼螺、螺蛳、河蚌、田螺、褐云玛瑙螺、卤虫、糠虾、毛虾、钩虾等所有低值贝类、甲壳类和鱼类。植物性饲料:花生饼、豆饼、豆胚、菜籽饼、棉籽仁饼、麸皮、米糠、麦粉等含蛋白质丰富的农副产品。配合饲料:根据对虾的营养需要,用多种原料搭配加工而成。

②投饵数量的确定。投饵量的确定是养成中的关键技术,是决定养虾成败、经济效益高低的主要因素。一般根据下列因素确定投饵数量。

a.首先应准确估测池中对虾的尾数,除前述的估测方法外,尚可根据经验成活率推算。放养体长1厘米的虾苗,当体长生长到2厘米时,其成活率按放苗数的85%估算,体长3厘米时按80%计算,体长达3厘米后的第一个10天,成活率按75%估算,以后把76%作为100。每10天递减4%,这样至收获时,成活率在40%左右。但体长8厘米以后,应主要靠旋网法估算虾苗存活数。

b.根据估测的对虾尾数及平均体长,利用对虾摄食量公式,计算出投饵数量。各种饵料的计算公式如下:以L代表对虾平均体长,单位为厘米,摄食量单位为克,即每尾对虾每日摄食克数。蓝蛤(带壳鲜重)=0.04238L2.3913端足类(鲜重)=0.02005L2.1395蛤仔肉(鲜重)=0.06132L1.5613缢蛏肉(鲜重)=0.03619L1.6731配合饲料(干重)=0.01287L1.7703

c.投饵后,根据对虾摄食情况,调节投饵量。如投饵后很快被对虾吃光,就应增加投饵数量,反之,如果在下次投饵之前池内仍有较多余饵,就应减少或暂停投饵。

d.根据对虾胃的饱满度进行调节。投饵后1小时,如有2/3以上的对虾达饱胃和半胃级,说明投饵充足。如果饱胃和半胃虾达不到总数的1/2,则是投饵不足,应适当增加投饵量。

e.根据对虾生长情况调整投饵数量。六七月份对虾平均体长日增长量应达1.2~1.5毫米,8月份应达0.8~1.0毫米,9月份应达0.5~0.8毫米。如达不到上述速度,而水质又无问题,则可能是由于投饵不足或质量不佳所造成。如投饵量不足,则应增加投饵量。对虾体长大小分化多是由于投饵不足所致,也可能是由于投喂蓝蛤等活饵料,小虾不能咬碎的缘故。应针对原因,进行处理。

f.七八月份对虾沿池边群游,说明投饵不足,或者是因为投喂的蓝蛤太大,对虾不易咬碎等原因所致,此时应加强投饵工作。

g.水温超过32℃以上的高温期,溶解氧饱和度低于60%,氨氮含量超过1000毫克/米3时,都应相应减少投饵量。

③投饵方法

a.投饵位置 养殖初期应在池四周水深0.5米左右处投饵,随着对虾的生长,逐渐向深水处投饵。但不得投到沟渠中,以免污染对虾栖息的场所。同时投饵应力求均匀,以利于对虾摄食。

b.投饵时间 养殖前期昼夜都应投饵,每日投饵6~8次。养殖中后期的日出、日落之前投饵最佳。夜间投饵量应占日投饵量的60%以上。如投配合饵料,每日需分4~6次投喂。

c.饵料的加工及投喂 小杂鱼虾应切成碎块,冲洗之后投喂。大型贝类应使用对磙挤蛤机挤碎之后,经冲洗再喂。蓝蛤壳长大于对虾体长1/10时,应压碎后投喂;小于1/10时,可以活着投入池中。但应集中于池内数处投喂,不要全池均匀扬撒,以免剩余的蓝蛤生长太快,对虾不能咬碎。寻氏肌蛤的壳长大于对虾体长1/8时,应压碎后投喂,否则可以投喂活体,且应分散投入池中,以免肌蛤相互附着,对虾不能取食。螺可以活体投喂,对虾不仅能咬碎小的个体,也能抽食大的螺肉。为了观察对虾的摄食情况,可在池内设几个投饵盘,投上饵料,观察对虾对饵料的嗜好及饵料量的足缺情况。发霉、变质、脂肪氧化(油烧)的饲料不能投喂。

(8)水质调控

①水质控制指标。盐度1~36,但突变幅度不能太大,日变化幅度不应超过5。养成期间盐度最好控制在10~28的半咸水中;酸碱度应控制在pH7~9;溶解氧4毫克/升以上;氨氮0.6毫克/升以下;底层水硫化氢含量不超过0.01毫克/升;透明度30~60厘米。

②水质调节方法

a.添水与换水养殖初期(5~6月)仍使用60目锥形网,逐日向池内添水,每日加深3~5厘米,在20~30天内加水至1.5米。以后,视水质情况,每日或数日换水1次。养殖中期(7~8月)是高温期,为了避免底层水温过高,尽量增加水深,并根据水质状况每2~3天换水20%~30%。改用20目锥形网换水。养殖后期(9~10月)水温适宜,池底污染加重,为增加底层氧含量,池水可适当减浅,并根据水质状况,增大换水量。改用网目为0.5~1.0厘米的聚乙烯合股线锥形网进水。注意水质过差的虾池,一次排水量不能太多,以免水太浅,含氧量少,造成对虾死亡。

b.底质处理 底质污染是水质不良的主要原因,保护和正确处理好底质,是改良水环境的有效方法。除适量投饵外,还应经常地捞出饵料台及池角的污泥残饵,底质污染严重时,还可向池内加含氧化铁的铁渣、矿渣,避免硫化氢的产生。

c.充气与增氧 高密度精养池塘,为了增加池中氧含量、改善水质条件,可根据条件使用鼓风机、增氧机或增氧船增加池中氧含量。

(9)日常管理

①用浅水温度计测定最低及最高水温;用溶解氧测定仪或化学分析法,每日6时及16时测定池水的溶解氧含量。不定期地测定盐度和池水的透明度。有条件的单位还可定期或不定期地测定池水的酸碱度、氨氮及硫化氢的含量。

②注意闸门、围网有无漏水跑虾,注意堤坝有无漏水、决口及漫水的危险,发现问题及时维修。

③观察对虾活动和分布情况,注意对虾的健康状况,检查池底及池边有无死虾。每5天或10天测定一次对虾体长。对虾的体长是指从眼柄基部到尾节末端的长度。每次测量不得少于50尾。在测量体长的同时,判定胃的饱满度。根据胃含物的多少,分为饱胃、半胃 残胃、空胃四个等级。必要时尚应做胃含物的分析。

④定期估测池内对虾尾数,为确定投饵量提供依据。2~3厘米的小虾,可使用已知面积的小抬网,在池内多点抬虾,求出每单位面积中对虾的尾数,从而求出池内对虾数目。6厘米以上的对虾,可用旋网定量。根据池形及沟滩比数,在池内多点取样。方形池可在四边中部各取一网,池的中部取四网,由捕到虾的总数,利用如下公式,求出全池虾数。

(10)病害综合防治对虾的疾病较多,一旦发病,多数不易治疗,所以,应以防病为主,尽量减少疾病的发生。主要防病措施是彻底清池除污,放养前消毒虾池;使用健康虾苗,密度要合理,切勿过密放养;饵料营养丰富,用量适宜,严禁使用发霉、变质的饲料;保持良好的底质和水环境;合理使用防病药物。

(11)收虾中国对虾一般采用排水收虾的方法,也可使用定置的小型陷网或专用的小型电网收捕。收虾多在夜间进行,尤其日出、日落前后对虾活跃并易随水入网。当池水放至一定程度,再向池内加水,反复2~3次,对虾基本可以收净。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西藏农牧业科技发展史》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