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我要洧川的图片!多的话我会追加分的,上不封顶.急急急!!!

来源:www.ahlulin.com   时间:2023-09-22 10:38   点击:152  编辑:admin   手机版

这是洧川的图片和资料,你看一看,是不是

洧川镇位于尉氏县的西南边陲,东连朱曲,西接岗李,北邻大马,南与长葛县隔双洎河相望,镇政府驻地洧川距县城25公里。镇境南北长6.?公里,东西宽12公里,总面积55.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39人,耕地面积62948亩,人均耕地1.36亩。

洧川,因处于洧水下游一片平川地带而得名。战国时分属郑、韩、魏三国。隋唐置洧州,唐贞观元年州废,宋因唐旧制。金置宋楼镇,设惠民仓于此。兴定二年(公元1218年)以宋楼镇置洧川县。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因河患北迁十里于今址。景太二年(公元1451年)修土城,周长九里四十步。清沿明制。康熙十年洧川辖区由原来的四坊二十四保均并为八保,以后额定为编沿袭之,故过去洧川有八保小洧川之称。民国时期洧川县辖六区,洧川称城厢镇。建国初期洧川仍设县,1954年长葛洧川两县合并,洧川称区属长葛县,1965年洧川公社划归尉氏,1983年改人民公社称乡,1988年改乡称洧川镇。现辖35个行政村,55个自然村,226个村民小组,10217户,46406人。除回族406人外其余均系汉族,共有52个姓氏。

洧川属尉氏西南部的高平地地带,大部为平原,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为北部岗陵区到东南部大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形及土壤结构较为复杂,北部为沙岗属风沙土类,西部为低洼平川多为粘土,东、南部平原多为两合土。境内最高点在卜庄北岗海拔高度为90米,最低点在刘春桃村北海拔高度为70.3米。双洎河为境内最大河流,又是洧川与长葛县的分界河,流经镇境长度17公里,但在境内流域面积不大。杜公河横穿镇境北部,过境长15公里,其流域面积约占洧川总面积的80%。

农业 小麦、玉米是该乡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一般稳定在5.3和1.9万亩,平均单产达到247和292公斤。花生、棉花、烟叶为主要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分别占耕地面积的13.2%、16.3%和5.2%。1988年全镇作物复播面积达到116498亩。复种指数为185%,粮食总产2396,5万公斤,分别是1978年和1965年的1.7倍和3.5倍,农业总产值1500.6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5%。

水利 洧川的水利资源较丰富,早期,双洎河水常年不断,在沿岸建起了数处提灌站,七十年代初在许寨双泊河上筑拦河大坝一座,蓄水进行自流灌溉,沿岸20多个村庄近万亩土地受益,后随着河水的干涸,提灌站渐失去效益,改以井灌为主,现全镇已打机井807眼,配套742眼,有效灌溉面积5.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7.4%,其中旱涝保收田面积5.1万亩。1988年在鲁湾村西双洎河支流上建节制闸一座,年蓄水量为6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200亩。同时又在洧朱公路沟、六五干沟、小青河、小黑河、浮清河等引排水沟的基础上进行疏通、修复和配套,控制面积达37.5平方公里,基本上能旱涝保丰收。洧川水利工作多次被评为市县先进单位。1985年省长何竹康、省委书记刘杰、副书记刘正威都先后到洧川视察水利工作。

农机具 自五十年代开始使用拖拉机耕作,七十年代使用脱粒机,至目前已形成了耕、种、收、打一条龙的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现全镇拥有农机总动力达10599千瓦,是1979年的1.75倍。其中农用汽车29台,大、中型农用拖拉机15台,小型拖拉机582台,电动机669台,排灌机械451台,机引农具、收割机、脱粒机及植保加工机械共1723台,机耕面积达5.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2.6%。

林业 泡桐、杨、榆、槐为境内主要树种,农桐间作及四旁植树为主要营造方式。现镇区林木覆盖率已达23%,其中农桐间作4.8万亩,四旁植树96.11万株,活木蓄积量6.8万立方米。果树面积1540亩,年产果品17.2万公斤。1988年林业总产值48.1万元。

工副业 建国前,洧川只有几家小手工业作坊集中在城内,少部分农户利用本地资源搞一些种植、养殖、纺织、农副产品加工活动,且纯属个体经济。建国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乡镇企业得到迅速发展,到目前,镇办企业已发展到9个:丝棉厂、机械厂、酒厂、铸造厂、面粉厂、冶炼厂、阀门厂、铝粉厂、油脂化工厂。村办企业13个,联办645个,个体企业2823个。主要从事冶金、建筑、建材、饮食服务、食品、熬糖稀、炼铜泥、炒瓜子、水果糖、磨豆腐、旋活等项目的生产和加工。产品行销省内外,如洧川南关农民企业家李怀鹏自办复合袋、橡胶、铸造三个厂,共有职工100余人,固定资产260万元,年创利税50万元。1988年全镇企业总产值达4504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5%,人均产值971元。

商业 洧川历史上为水旱码头,受双洎河水运之益,商品经济比较繁荣,曾为这一带经济贸易中心。随着社会苍桑变化,洧川商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建国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营、集体、个体商业并举,发展迅速。粮食、木材、煤炭、百货、医药、烟酒、农机、外贸等行业应有尽有。洧川供销社有百货大楼一幢,下设22个门市部,有职工140人,年销售总额480万元,利润5万元,个体商户发展到678家,年利润达35万元。洧川每逢农历的三、六、九日设绠会,上会物资1500多种,涉及临近各县,日成交额10多万元。

文化 1978年政府投资28万元建成能容纳1700人的影剧院一座,购置了两台大型放映机和大型投影设备。原乡电影队已改为电影管理站,下属16个放映队,年放映电影2500场次。县文化局在洧川设置文化分馆一个,设有图书室、阅览室、滑冰场等文体活动场所,藏书3000多册。唢呐、龙灯、高跷、狮子等民间传统节目在洧川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每逢节日汇集演出,文化生活非常活跃。

教育 清朝末年,洧川只有小学十余处,1927年始设高等小学堂,后又增设女子学校,1935年开设洧川中学,建国后随着党和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各级学校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尉氏县第三中学(原洧川中学)1978年二被教育部定为全国重点中学。1984年被河南省定为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截止目前境内共有高中两处(包括三中),学生975人,教师102人;初中6所,学生1251人,小学25所,学生4826人,中小学教师420人;学前班38班,学生1250人,教师3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

卫生 洧川医院创建于1950年为洧川县医院,1954年长洧合并后为长葛县第二人民医院,1965年划归尉氏县后为洧川公社卫生院,1988年经省卫生厅批准改为尉氏县第二人民医院。现全院有医务人员130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6人,医师35人,医士35人,内设24个科室,111张病床,并配有300毫安X兴机,A、B超声波诊断仪、脑血流图机、电光比色计、万能手术床等设备,能作较大的外科手术及治疗较难病症。另外全镇有乡村医生114人,基本达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的良好卫生医疗条件。1988年底,县组织卫生部门在洧川进行了防氟改水试点工作,改良了当地群众的生活用水。

交通运输 很早以前洧川交通就比较便利,这里曾为水旱码头,建国后政府又大抓了公路交通建设,开封至许昌公路贯穿洧川境内6公里,洧川――新郑,洧川――古桥,洧川――朱曲,洧川――大马4条主要土公路贯穿东西南北,加之乡间土公路纵横交错交通十分便利。现有运输车辆111部,其中货车3l部,客车7部,三轮车73部。

地方特产 洧川镇历史悠久,地方特产数年采享誉省内外,风味小吃堪称一绝。洧川锅盔上下十八层,正面松软可口,背面黄焦酥脆,放置长年不坏;常湾村的豆腐能用麻绳串起来,可用秤钩挂着称,烹炸煎炒风味各异;拢单热豆腐细白、嫩软,为营养之佳品,老少皆宜。

文化遗址和名胜古迹 兴龙岗村裴李岗文化遗址;城皇庙古建筑群,占地六亩,房屋50余间,为明代建筑;洧川城大南门,明代建筑,更为奇特的是,在北荫城门洞上方砖缝斜刺生长一株500寿龄的古柏,枝繁叶茂,枝形奇异,堪称中华一奇,凡到洧川之人无不叹为观之;另有唐魏征庙;宋张载墓及大批碑刻。

%E4%A2%B4%A8&in=13&cl=2&cm=1&sc=0&lm=-1&pn=12&rn=1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