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工地开推土机的中间休息吗

74 2023-01-05 17:58 姬婕    手机版

工地开推土机的中间休息吗

休息。工地指的是在建的建筑物场地,开推土机中间是休息的,推土机是由拖拉机驱动的机器,有一宽而钝的水平推铲用以清除土地、道路构筑物的工作。

贵州守棺人:白天工地搬砖,晚上守567具棺材入睡,月薪300元

在贵州省平坝县齐伯乡,有一处名叫桃花村的村落。

在这个村子里的某一处山腰上,有一个若隐若现的山洞。

它藏在几十株古树后的围墙内,里面放着567具大小不同的棺材。

这个地方看起来有些阴森,周围3公里内几乎没有人家。

但每当月黑风高之时,洞口处总会出现一位老人......

老人名叫刘朝先,是一位在平坝县土生土长的苗民。

他的工作有些让人不可思议,那就是白天在工地搬砖,晚上回山洞守棺材。

为此,周围的人都称他为“守棺人”。

如果说“湘西赶尸人”只是一个传说,那么“平坝守棺人”却是延续千年的传统。

刘朝先常说:“守护死,便是对生的另一种延续”。

他所守护的葬洞位于距平坝县城20公里的桃花村里。

刘朝先对葬洞非常熟悉,他知道从城区到桃花村的路上哪里可以看见洞口,

也知道以前葬洞旁边住着零零星星的几户村民,只不过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大家都搬走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村子里也变了样。

比如桃花村中央有一个广场,现在已经在施工状态了,推土机和工人来来回回地忙碌着。

当地政府决定在这开发 旅游 业,小广场将作为一处停车场。

这里被群山四周环绕,安放逝者的葬洞就在其中一座名叫老熊山的山腰上。

沿着悬崖边的阶梯一路走上去,约四五百步之遥,便能看见洞口。

从洞口处望去,里面全是黑压压的棺材......

棺材为什么会出现在洞穴里呢?

其实这是苗族群众的一种习俗,叫做“洞葬”。

在他们眼中,把逝去的家人放在洞穴里,就像把他们送去“冥界”里一样。

如果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想,只看见一口棺材可能会害怕,那看到几百口棺材又是什么感觉呢?

一个来自外地的村民说:

“这就像是赶集遇见大雨,大家都躲在了同一个屋檐下,最终屋檐反而就变成了集市”。

也就是说,逝去的灵魂就没有这么孤独了。

除此之外,村里还流传着一个传说:

在一千多年前,生活在这里的刘姓祖先去世了,一行人抬着棺材想把祖先埋到风景秀美的半山腰上。

谁知路刚走了一半便雷声大作,大雨突降,紧接着就迎来了山洪暴发。

大家四处躲避,一时间没顾得上把棺材抬走。

等雨停了之后,棺材就没了踪迹,大家来到村子附近的小河下游找了好多天,无意间在这个山洞里找到了祖先的棺材。

村里的巫师得知后说道:

“祖先可能是想留在这里”。

从那之后,这个洞穴就成了刘家人实行“洞葬”习俗的地方了。

后来有考古专家来到这里进行考察,发现这个洞长约45米,宽约24米,洞内高低各不相同,别有一番韵味。

而且洞穴里的棺材也各有各的特点。

它们不都是我们平常所见的长条四方形的模样,还有船型棺、圆木棺、栓棺等其他形状“怪异”的棺材。

这里面最罕见的就是船型棺了,它是由一整段木头挖凿而成的,最早发源于秦朝,目前这个山洞里就有三口。

圆木棺跟船形棺的制作非常相像,都是用一整根树干劈开后把里面掏空。

逝者就躺在圆木棺的最中间,下葬时再将两个木板合上,用藤条紧紧地缠在一起。

栓棺就是圆木棺的简易版,在制作上非常简单,一般穷苦人家都会选择用栓棺下葬。

为了辨明这些棺材的年份,1987年贵州省的专业科考人员在这里进行了碳14检测,给每个棺材一一设定了编号。

其中516号棺材是最久远的,距离今天已经有1110年左右了。

彼时正是中唐时期,当洞穴出现第一口中唐风的棺材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再次出现一个新的棺材。

平坝棺材洞也成了我国研究西南部少数民族 历史 、葬俗特点的重要标本。

在1987年的这一次考古中,考古人员在整理文物时发现415号棺材柜内有一件极其特别的彩色蜡染裙。

现被称为“鹭鸟纹彩色蜡染百褶裙”。

逝者是一位中年女子,右手上还攥着一把蜡染刀,专家猜测这件蜡染裙就是出自于她本人之手。

后来经过鉴定,发现该裙子果真是宋代文物。

这是我国在考古过程中首次发现的彩色蜡染服饰,也为考古工作者研究蜡染之术提供了便利。

如果把棺材洞比作一颗大树,那么这567具棺材就相当于567圈年轮,生物学家根据年轮可判断洞中气候的变化。

考古学家可根据棺型和陪葬物品判断出村庄的 历史 。

“听说桃花村的人去世后,要找鬼师做法才能送到这里来,该去哪里找鬼师呢”?专家好奇地问到。

刘朝先笑笑说道:“鬼师早就去放羊了”!

原来,以前生活在桃花村里的刘氏人是一整个大家族,后来有了4个分支,就成了4个村民组。

棺材洞中也按区域分别安葬4个村民组的逝者,所以就不用“鬼师”通过做法的方式来安排了。

不过“第四区域”是比较特别的,它也被叫做“自留区”。

那里不分年纪也不分地位,逝者就“杂居”在一起,像极了窑洞里的集体生活。

棺材洞的最深处是“禁区”,病得越重的人,就越往深处安排。

“老祖宗就爱讲规矩,去了另一个世界也得按部就班”,刘朝先打趣道。

刘朝先每为专家讲解一个区域时都要从岩石上爬高下低,他用两只手扶在棺材上,似乎在他的眼里棺材不是棺材,而是电梯扶手。

又像是一个个老朋友互相搀扶的肩膀。

对于那些年代久远的棺木,刘朝先只是守着看着,但并不知道它们的来历。

不过对近代的新棺木,每一个人他都记得。

“这两口棺材里躺着的是刘兴忠夫妇,刘兴忠先走的,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好,棺材上都没刷油漆”。

“等刘兴忠妻子走的时候家里条件好多了,孩子们给她打了个大黑棺木”。

“你看,无论活着的时候生活有何差异,死了照样不离不弃”。

刘朝先带着专家来到另一个区域,眼前的一幕惊呆了所有人。

一个大棺材上摞着一个特别小的棺材。

“这是对父子,还没等孩子长大父亲就来这了,没想到父亲刚来没多久孩子也跟着来了”。

“一大一小摞在这里像不像孩子在父亲背上骑马?这爷俩幸福的背后却有个心碎的妻子和老妈”。

刘朝先坐在洞内的石头上,呆呆地张望着眼前的棺材。

棺木不言,他却知道他们的故事......

“桃花村规模不小, 历史 也很悠久,为何葬洞内只有这567口棺材”?

专家自从来到葬洞里就一直感到疑惑。

“葬洞再好也容不下所有逝者,就像北上广虽好,可又有几人能留下”?

据刘朝先所说,桃花村村民逝世有“下乡”和“进城”之分。

“进城”就是指将逝者安葬在棺材洞里。

“下乡”则是把棺材埋进土里,就像农村人自盖房一样。

最早的时候,“进城”代表着一种身份,也是家族凝聚力的象征。

不是所有的刘姓都能“进城”,像一些没有资格的或者在外地去世的人就不能被洞葬,这是他们的传统习俗。

刘朝先越说越带劲,语气里还带着些许骄傲。

他拿着一根小木棍走到一摞棺材前,指着说:

“这是我爷爷,我是太爷爷......”

“他们都进城了,人死了后还是进城好,也不知道我妈以后想不想进, 毕竟现在洞葬习俗已经不流行了,在年轻人眼中都是怪俗”。

现在,文物管理局每个月都会给刘朝先300元工资,而刘朝先也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养成了守棺的习惯。

工地老板觉得刘朝先非常贪图小钱,因为刘朝先在工地里挑一天土方可以赚150元,可还要去做一个月300块钱的守棺人。

但在刘朝先的心中,他从未在乎过那300元,他只想让逝去的祖先安息,只想守护好难得保留下来的“洞葬”习俗。

后来在刘朝先的要求下,文物局给葬洞装了扇铁门。

铁门前是村里的广场,也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

铁门后,是传说中的葬洞,也是千百年来安葬逝者的地方。

古与今,不过一树之远。

生与死,不过一门之隔。

2011年6月10日,村里一位89岁的老人去世了。

按照他的遗愿,家人们把他送去了葬洞里。

这是迄今为止最后一位被送进葬洞中的刘家人。

随着时代的变迁,选择土葬的人越来越多,桃花村的棺材洞也变成了 历史 遗迹。

春夏秋冬、人来人往,只有刘朝先一人愿用一生守护在这里。

就这样,他成了桃花村以及整个贵州最后一位“守棺人”,也是与567口棺材同眠之人。

对于“守棺人”这样职业你是怎么看待的?

如果每个月给你300元,你会不会去呢?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