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印度浦那(Pune)探微

来源:www.ahlulin.com   时间:2023-09-12 09:47   点击:274  编辑:admin   手机版

从哥印拜陀(Coimbatore)经停今奈(Chennai)到达浦那(Pune)时已是印度时间凌晨12点半(北京时间3点),机场到酒店很近,大概5公里。

浦那(印地语:पुणे,原为Poona)也译作蒲内,是印度第九大城、马哈拉施特拉邦的文化首都与第二大城、西高止山脉上的第一大城。市区人口约120万人,近十五年来发展为轻、重工业中心与交通中心,是塔塔汽车与印孚瑟斯的制造重镇。

2点多才入睡。时差关系,5点多就醒了,迷迷糊糊再睡了2个小时,7点多起床。吃完早餐打算去附近的公园走走。公园离酒店很近,十几分钟就到公园门口,原来以为这种公园不需要门票,没想到有人叫住买票,只要1块印度卢比,相当于1毛钱人民币。搞不懂收这一点点钱意义何在。公园不大,十分钟就能逛个遍,里面很干净,很多健身设施,草坪很不错,很多人在练瑜伽。鸟儿叫得特别欢,特别响。其实鸟儿个头很小,遗憾没有带大炮来打鸟。

看地图,旧宫殿就在公园旁边,可是不相通,我只好往前走,拐了个弯,没有明显的路,不知道怎么走。往回一看,有一对男女,于是趋前问路,男的说往前走,右拐一段路就可以看到大门,后来他说他也是这个方向,可以一起走,路上聊的很开心,他在Bosch工作,算是同行。他们是夫妇,早上一起锻炼,9点多才去上班。到了路口,给我指了路,说有问题可以再问路人,非常健谈,友善。又走了一段路,看到一扇大门,却是深锁着。再往前走,看到又一扇大门,门口站着四个人,两男两女。脖子上挂着胸牌的男子跟我比个9的手势,意思是九点才开门,我看一下手机,还差四分钟。后来这男子跟我说他是政府官员(下文称他为官员),带他的朋友来这里参观。九点一到,进了大门,来到售票处,一看门票,有点气结,本地人25卢比,外国人300卢比,相差十几倍。给了一张500卢比,说是不够钱找不开,给我100卢比,还差我100卢比,就在我的门票背面做了一个记号,说参观完再找她拿100卢比。找给我的100卢比其实是刚才门口4个人的门票钱。我拿出相机准备拍照,保安制止说把相机收进去,不能拍照。我心想,特么的个毛线,不让拍,我怎么发朋友圈,怎么对得起300卢比的高价票!本来只是来肤浅打卡一下,逼得我去深挖历史。

为什么叫阿迦汗宫(Aga Khan Palace)呢?阿迦汗,伊斯兰教什叶派伊斯玛仪派的领袖所拥有的头衔之一。

“阿迦”是土耳其语和波斯语词语,来自古突厥语和蒙古语中的“阿哥”(aqa),即“兄”的意思,而“汗”在突厥和蒙古语中是“王”、“统治者”的意思。

历代阿迦汗都属于一个定居于印度的伊朗裔家族,该家族据信是先知穆罕默德的直系后代,原为伊斯玛仪派的尼扎里派的领袖家族。十九世纪时期,阿迦汗一世(哈桑・阿里-沙阿)因逃避当时波斯政府的迫害而来到印度,后来成为全世界伊斯马仪派公认的宗教首领。他们也都是在印度有影响的政治家。

到目前为止的历代阿迦汗是:

阿迦汗一世,本名为哈桑・阿里-沙阿

阿迦汗二世,本名为阿里-沙阿

阿迦汗三世,本名为苏丹・穆罕默德-沙阿

阿迦汗四世,本名为卡里姆・侯赛因

阿迦汗宫由阿迦汗三世建于1892年,法国建筑师设计。这个曾经的个人宫殿在1969年由阿迦汗四世献给了印度政府。

走到靠近主建筑的时候,我用手机拍了两张照片。

然后步上台阶到了一楼。台阶边上坐着一位老妇人,保安喊了老妇人一声,老妇人这才站起来,那个官员操着浓厚的印度英文跟我说,老妇人是无偿(原话是no pay)的解说员。后来我在网上查到老妇人名字叫Neelam Mahajan,是由甘地公共慈善信托基金会任命的志愿导游,已经在阿迦汗宫解说了38年。她以前是National Model School的学生,这所学校从1956年到1972年就在阿迦汗宫内,后来被改建为纪念馆。这大概是她对阿迦汗宫怀有极其深厚感情的原因吧!

导游带我们5个游客进房间开始解说,她的口音很重,虽然抑扬顿挫,可是我能听懂的大概不到一半,看她解说得声情并茂,我只好频频点头。偶尔我露出困惑的表情,旁边的那官员就会再解释更多内容,我的头就点得更快了。房间里展览的是一些画,照片和雕塑,用来说明甘地的为人,政治理念和政治活动。当中也展出了甘地的日用品,包括衣服及书信。

导游带我们到主建筑前面的花园时,那官员问导游可否照相,导游说当然可以。官员热情地帮我不同角度地照相。

四周有许多树木和花卉点缀。 1982 年奥斯卡得奖电影《甘地传》便在这些优雅的花园内拍摄,为期十天。

在印度独立战争最激烈的时期,甘地、其妻及秘书被囚禁于此。秘书Mahadevbhai Desai被囚禁六天后就死于心脏病,他的妻子在18个月后,于1944年2月22日逝世,死于严重的心脏病发作。

花园往下走靠右边的地方是甘地,其妻和私人秘书的纪念碑,由印度名建筑师Charles Correa设计,古朴典雅,左边是秘书的,右边是甘地妻子的,每个纪念碑的顶部都种有植物。 甘地的一部分骨灰也葬在这里,却是在小路的最右边。解说员说甘地妻子把秘书当成自己的儿子对待了。

纪念碑正中央的那棵树在印度被称为圣树(holy tree)。导游说这树叶生吃可以治喉咙痛,也可以做菜。后来查了一下,不知道是不是木橘(bael tree)。走到几棵大树下时,那官员跟我说这也是圣树,其实这树就是榕树(India Banyan)。在树下缠线以供奉。

导游说甘地总结自己的生活哲学时说道:“My life is my message.”。吾生即吾义。

印度的圣树大概有以下这些:

菩提树

菩提树是印度最受崇拜的树之一。这对佛教徒来说是神圣的,因为相传释迦牟尼佛在这棵树下获得了开悟。 在印度教中,菩提树代表三个至高无上的神 -  Vishnu,Brahma,Shiva(印度教的三位最高主神:梵天(Brahma)、湿婆(Shiva)和毗湿奴(Vishnu))。  根代表Brahma,树干代表Vishnu,树的叶子代表湿婆。

其它的还有:榕树,木橘(Bael),无忧树(Ashoka),芒果树,印度楝树,香蕉树,椰子树,莲花,檀香树,星形茉莉花,鸡蛋花(印度玉兰),白玉兰等。

甘地和其妻一些资料。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1869年10月2日――1948年1月30日),尊称“圣雄甘地”(Mahatma Gandhi),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印度国民大会党领袖。

“Mahatma”(一般汉译为“圣雄”)来源于梵语的敬语mahatman,原意“Great Souled”,伟大的灵魂。这是在他授予印度诗人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Gurudev”(意即“伟大的导师”)的称号后,1915年泰戈尔赠予他的尊称,意为合圣人与英雄于一身。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出生在一个印度教家庭,父亲是当地土邦首相。甘地19岁时远赴英国学习法律。1893年,甘地来到英国统治下的南非,领导南非印度人争取权利。他把印度教的仁爱、素食、不杀生的主张,同《圣经》、《古兰经》中的仁爱思想相结合,并吸收了梭伦、托尔斯泰等人的思想精髓,逐渐形成了非暴力不合作理论。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很快成为国大党的实际领袖,使“非暴力不合作”成为国大党的指导思想,开始为印度的独立而奔波。“二战”后,印度分裂为印度与巴基斯坦两个国家。面对两国的冲突,对双方都有重要影响的甘地多次以绝食来感化他们,呼吁团结。1948年1月30日,甘地遭到印度教顽固教徒刺杀。

甘地是印度国父,也是提倡非暴力抵抗的现代政治学说――甘地主义的创始人。他的精神思想带领国家迈向独立,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他的“非暴力”的哲学思想,影响了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和争取能以和平变革的国际运动。

对印度人民而言,甘地给予这个国家,不但是独立、自由和民主,还有信仰。印度最大的政治家族“尼赫鲁――甘地”家族,就是深受着甘地的影响。在这个家族里,先后出现的三名印度领导人,都与甘地有着密切的关系。印度独立后的第一任总理尼赫鲁,是和甘地一起为印度独立而废寝忘食、鞠躬尽瘁的战友;印度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位女总理、尼赫鲁的女儿英迪拉・甘地,也是深受甘地的影响(与圣雄甘地无血缘关系。因为嫁给了一位也姓“甘地”的记者费罗兹・甘地,所以她的姓跟西欧一样,随夫姓由“尼赫鲁”变成了“甘地”),而她的儿子拉吉夫・甘地,也继承了母亲的遗志。可以说,甘地影响了近现代印度的历史。

甘地出生于英国殖民桎梏下的印度,他的家庭虔诚信奉仁爱、素食、不杀生、苦行的印度教。他从小腼腆羞怯、循规蹈矩。13岁时,甘地奉父母之命与一同龄文盲女孩结婚。16岁丧父,第1个孩子出生后不久就夭折了。二人后来一共育有五个子女。

卡斯图巴・甘地(Kastürbā Gāndhi) (4月11日, 1869年 C 2月22日,1944年), 圣雄甘地的妻子。

她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名叫葛库拉达斯・马克哈基的商人家庭,她被家庭安排与甘地结为夫妻,当时两人都只有13岁。她在年幼的时候是个文盲,当时的甘地教她认字读书,这种举动在当时的印度是很反叛的行为。当1888年甘地离开印度去英国求学后,她仍旧留在印度来抚养他们的儿子哈瑞拉(Harilal)。后来,她又生了三个儿子马尼拉(Manilal,1892),拉姆达斯(Ramdas,1897),和戴夫达斯(Devdas,1900)。

下午较迟时分,雨停了。我决定去看看附近的一条河。刚下过雨,马路上积水非常严重,有一些路段得走在马路中间才能不湿鞋,还得时时提防车辆快速驶过溅起的脏水。越往前走,感觉异味越浓,桥边的那一片貌似是贫民窟。从桥上往天边看,有大片的既视感,往河上一看,有许多垃圾,成片的葫芦草往左边极速流去,泛起的臭味让人更加郁闷。走到桥的另一头,我想从桥的另一侧走回去。完全没有红绿灯,看着川流不息的车辆,一下子不知所措。看着桥上走过一个人,我就紧紧跟着,终于逼停了一些车辆,过了马路。映入眼帘的是另一片贫民窟,到处都是成群的野狗。在浦那,我看十步之内必有野狗,野狗倒是温驯,多数是躺着睡觉。惊险万分地上了桥的另一侧,看到一个大家伙,居然是丢垃圾的。

与早晨游公园和宫殿的岁月静好相比,桥上这一来回,内心多少泛起一点波澜。于是决定再去公园压压惊。

资料引自网上,一些树的图片来自网上。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