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何为钻木最好?

来源:www.ahlulin.com   时间:2023-02-24 00:45   点击:66  编辑:东美   手机版

一、何为钻木最好?

材料因地方而异,钻杆方面东南亚以木槿为主;海南以麻木为主;中国北方及俄罗斯或北欧以桦木为优;中国南方以木槿、无花果等为主。钻材则对应上述材料相对软些即可,比如松木,杉木,凤凰木,木棉花均可。 钻动时间熟练者1-2分钟即可。 钻动技能需要先学习然后通过不断练习掌握后就行。

二、钻木取火 的原理是什么

应该是摩擦起热,木原料的本身较为粗糙,那么在摩擦时,摩擦力较大,加之木材本身就是易燃物.所以钻木起火应该是摩擦起热的原理!:)

三、钻木取火是什么原理

钻木取火的原理是“摩擦发热”。钻木取火要用:一旋转的木杆(如老式的木工用手钻,可正反两方向转动),二摩擦的木座(带凹孔),三容易燃烧的纤维(如棉絮等),通过工具(类似老式的木工用手钻)使木杆高速旋转并与木座凹孔摩擦接触,就会出现摩擦发热,随着不断的摩擦,温度会越来越高,达到燃烧点时就会引起纤维(如棉絮等)发红着火。

通过钻木取火,使人类有了可控的热量和加热的(熟)食物,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等等。

四、钻墙钻头和钻木板有啥区别?

有两个方面的区别:1、材质上的区别,钻墙钻头是合金刚,能打坚固的墙面和石材等等。钻木板的钻头,是普通的钢制材料。

2、使用功能上的区别,钻墙钻头有冲击力,能打透硬度较高的水泥墙,瓷砖等等。钻木板的钻头,以旋转的切割力来钻木板。

①可以从材质上进行区分。

②钻墙的钻头对强度要求较高,中间是尖头,纹牙也较为锋利,钻头呈现的是黑色的合金钻头。而钻木头的钻头硬度相对低一些,是铁质的材料。

钻墙的钻头含有一块金钢石,它硬度相当高,用这个钻头钻木板是钻不进去的。因为钻头是圆的不锋利,金钢石用完了钻头也就报废了。而钻木用的麻花钻头没有钻墙的钻头硬,可以磨锋利,只能钻木,不能钻墙,可以用到不能用了为止。

五、怎样才能钻木起火?

黎族的钻木取火

据民俗学调查,黎族地区至今还保留着人工取火术。黎族的钻木取火是古代各类人工取火术之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在保亭、昌江、东方等黎族聚居地区,至今还有一些老人掌握着钻木取火这项古老的技术。在七仙岭公园的一块空地上,保亭六弓乡60多岁的陈法英老人向我们现场演示了钻木取火。老人拿来一块有孔厚木板,又找来一根木棍,取火时,板固定,木棍在老人手挫动下不断转动,老人一边转动,一边把自备的干苔藓放入取火孔之中,不断的用嘴往孔里吹风,一会功夫,取火孔处开始有烟出现,老人又加了芭蕉根纤维,继续吹风,大概过了十分钟左右,小火苗慢慢地燃了起来。就这样,最为原始的取火方法展现在大家眼前。

老人介绍说,黎族钻木取火工具由两部分组成,一个为钻火板,一个为钻竿和弓木,二者配合才能取出火来。钻板要选择干燥的易于燃烧的木料,钻竿要粗细适中,在取火时有一定的技巧,并不是光靠蛮力就可以钻出火来,刚刚发生火星时是看不见的,为了使看不见的火星变成旺盛的火焰必须有一种媒介物,即用易燃的芯绒、芭蕉根纤维、木棉絮等引燃,而且还要不失时机的输氧,才能达到取火目的。

据河南省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王海昌介绍,黎族钻木取火具有考古学、历史学价值。钻木取火中所用的媒介物,即用易燃的芯绒、芭蕉根纤维、木棉絮等引燃,为有机物,因年代久远,不易保存,很难在考古发掘中发现,这正是考古资料在学术研究上的局限性。钻木板、钻竿或弓木作为文物,本身不会说话,是一种死化石,单凭这些资料很难说明钻木取火的过程,这只能求助于作为“活化石”的民族学有关资料的帮助。

原理

摩擦生热发明了钻木取火和敲石取火的方法。W=FS有力和相对位移说明做了功,而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不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而不引起其他变化,所以总有部分能量转化为内能并以热量形式放出温度是分子运动剧烈程度的表现摩擦的时候,分子间各种力互相作用,拉离原来的状态,就和弹簧似的,放手后会强烈震动,所以表现为温度升高。

类型

第一种:古典式钻木取火法

这是被了解得最广泛,但同时也是最困难的一种方法。

首先,找到合适的木材做钻板,干燥的白杨、柳树等等会是不错的选择,因为它们的质地较软。再找到合适的树枝做钻头,相对较硬一些就可以,条件不像钻板一般苛刻。然后,把钻板边缘钻出倒“V”形的小槽。

最后,在钻板下放入一个易燃的火绒或者枯树叶,然后双手用力钻动,直到钻出火来为止。

第二种:双人经典钻木法

其他步骤跟第一种方法相同,不同的是这次是两个人合作。一个人用带凹槽的木头盖子把钻轴固定在钻板上,另一个人用摩擦力较大的绳子或藤条在钻轴上缠几圈,然后快速来回拉动。这种双人合作的效率比第一种强得多。

第三种:简易刨子取火法

将软质木板挖一长槽,槽的前方放置易燃火绒,用较硬木条向前推动,直到火星将火绒点燃。

第四种:易洛魁族式取火法

由易洛魁族发明的这个装置取火效率相当高。钻轴的一端用两根绳子缠绕,绳子的另一端分固定在一个硬质横板上。钻轴的中间部位用一个硬质木轮做加速器。

当把绳子缠好后用力向下压横板,就能使钻轴产生极快的转速,然后钻出火花。

第五种:弓弦钻木法

同第二种双人钻木法类似,只不过可由一人完成。

钻轴上方同样覆盖一个有凹槽的盖子,然后用弓弦样子的工具快速拉动。

第六种:穴居时代的经典火种保留法

无论是用钻木取火还是其他的什么方法,都需要一个适当的介质配合火的燃烧。当周围环境非常潮湿时,一般的材料很难燃着。

用干燥的材料盘成鸟巢形状,中间部分掏空,尽量保持松软,然后垫上一层火绒。这样即使在潮湿的天气也能让它遇火星便燃着。

第七种:火石取火法

这种就没什么科技含量了,用打火石打击硬质的材料,比如钢刀、花岗岩等等。

火石的上面垫上易燃的火绒或是已烧焦的布料,打击便燃着。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越是有棱角的石头打击火石效果越好,当一块硬石边缘太圆滑时,需要把它在大石上摔碎,这样就能现出尖锐的棱角。

木燧:即钻木取火。相传,远古人民茹毛饮血,还不知道取火进行熟食。有一个叫燧人氏的人,见大鸟啄木出火(也有说看到森林自行起火),认为木中藏火,于是几经攻治,几番试验,才创造出人工钻木取火的法子,人类才有了自己取的第一把火。此法后世一直沿袭,曾经历了数千年之久。这一古老传说,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从利用自然火,进步到人工取火的情况。 周代,钻木取火之法已经大行。古代所钻之木,一年之中,根据不同季节,还要随时改变。《周礼・月令》规定:春天用柳,夏天用枣杏和桑柘,秋天用柞树,冬天用槐檀,这叫改火或更火。因为,古人认为:只有根据木的颜色,与四时相配,才能得火,反之则不能得火。也就是说,每逢换季之时,就要改新火。到了南朝,当时仍行钻木取火,但取消过了更火这一风俗,不实行改木。 到了唐代,钻木取火之法,更加广泛流行。唐杜甫《清明诗》:旅雁上云归此塞,家人钻火用青枫。青枫是枫木,用于春日取火。崔元翰诗:操舟众工立禁岸,湿橹钻火磨星红。湿的木橹也可出火,说明凡木皆可出火。有趣的是每逢寒食节,为了纪念介子推,有禁火而寒食的习俗。因此,每年冬天保存下来的火焰熄灭了。到了清明,又重新钻木取火。唐代皇帝在每年清明日要举行隆重的赐火仪式,把新的火种赐给群臣,以表示对大臣的宠爱。 金燧:金燧,即向太阳取火。在周代,除木燧外,兼用金燧取火。《周礼》载:秋官避开炬,负责用夫燧向太阳取明火。夫燧,是古人在日下取火的一种用具。它是用金属制成的尖底杯,放在日光下,使光线聚在杯底尖处。杯底先放置艾、绒之类,一遇光即能燃火。因此,夫燧即金燧。另外,《考工记》记载了用金锡为镜,其凹面向日取火的方法。可见,我国在四千年前已有使用光学原理取火的技术了。 取了汉代,仍用金燧取火。当时也叫阳燧。即用铜镜向日取火,也用艾引火燃烧。到了宋代,仍然流行金燧取火之法。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一段详细的记载:用凹面铜镜放在太阳下,其光都聚向内。在离镜一二寸处,光聚为一点,大如麻菽,触物即着火。实际上这就是今天的凸面玻璃镜。如果我们拿这玻璃镜,向着太阳,镜也会聚如豆,再用易燃物放在底下,顷刻间即可得火。古代没有玻璃,故用金镜。现代的太阳灶就是从这一道理发展而来的。过去古人出门,身边都带着燧。因为那时的燧为尖顶杯,体积很小,都佩带腰间以备用。但以阳燧取火,有个不足之处,就是天阴或夜晚就不能取到火。故古人往往是左佩金燧,内佩木燧。这样,有太阳就以金燧取火,没有太阳则以木燧取火。 以石敲火:到了魏晋六朝,已经有以石敲火了。敲石所发的火,叫石火。潘岳诗:烦如敲石火。刘勰在《新论・惜时》中,曾形容人的短促一生,犹如石火。到唐时,敲石取火者更多。柳宗元诗:夜发敲石火,山林如昼明。白居易诗:深炉敲火煮新茶,石火光中寄此身。 古代以石敲火之法,是用铁片与石相撞,下面在放着火绒,当火星落在绒上,燃烧时,再用取灯接引,即取得火。火绒,是艾或纸,加以硝水制成,揉之使软,极易起火。取灯,北方叫发烛,以褪皮麻秸做成小片状,长五六寸,涂硫磺于首,遇火即燃,用以发火。在南方,发烛则用松木或杉木制成。高士奇《天禄识余》中记载:杭人刻松木为小片,其薄似纸,溶硫磺涂木片头,作为接火之用。宋时,民间劈小杉条,并染上硫磺,置之待用,一与火遇,迅即得火,人呼之为引光奴。后来一些以此为业者,则呼之为火寸。以石敲火之法盛生后,必须有引燃物配合,所以发烛、火寸等助燃物的行业就逐步发展起来。 光绪初年,火柴还未盛行。当时取火技术又进了一步,用一种叫火镰的工具。这种火镰,缝皮为包,安铁为刃内装火石一片,火绒一团,如果要用火,取火绒豆许,放在石上,再用铁刃撞击,能发出火星,顷刻间就得火,是当时吸旱烟者不可离身之物。后来有了火柴,火镜、火石、火绒等物就逐渐衰落了,最后消失。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