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绿蠵龟的繁殖方式

来源:www.ahlulin.com   时间:2023-09-11 11:31   点击:78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绿蠵龟的繁殖方式

成熟母绿蠵龟多半在人烟罕至的沙滩上产卵。它们对栖息地的忠诚度很高,在认定栖息地之后,无论离开多远,绝大部分绿蠵龟会回到原来的栖地进行繁衍。但是,如果产卵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或改变时,如:多次尝试后仍然无法顺利掘洞、上岸屡次受到严重干扰或有阻碍物挡隔而无法上岸,都会使绿蠵龟被迫放弃原先的产卵沙滩,重新找寻更适合的繁殖地域。

雌性多于夜晚在坡度小,沙质松散均匀,便于爬行和挖掘的海岸登陆,直至高潮线以上的灌木林边缘,用后肢挖掘一个坑口为20×20厘米、深50厘米的洞穴产卵。产下的卵为数十个到百余个不等,卵的直径为41-43毫米,白色,形状很像乒乓球,卵壳坚韧而富有弹性,不易破损。随卵还排出粘液,形成保护层,对于防止水分蒸发,保证胚胎正常发育都有重要作用。绿海龟产卵的时期在各地区均有不同,每头母龟一季会上岸产下1到9窝卵,平均约为4窝卵。 在经过了50天左右的孵化期后,小绿蠵龟就会破壳而出。孵化中的稚龟包覆在柔软且具有韧性的蛋壳中,上面有许多不定型的蛋孔,是与外界交换气体和吸收孵化期间所需水分的重要结构,因此,稚龟孵化状况会受到卵窝位置与沙滩降雨量的影响。和多数其他爬虫类动物相似,绿蠵龟的性别取决于龟卵孵化期第3至5周(即孵化期的中段,称为性别决定期)的沙温。

研究资料显示,绿蠵龟的中枢温度(即卵窝产生50%雄性与50%雌性时的温度;Pivotal temperature)虽因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通常介于28.0-30.3℃之间,当性别决定期温度高于中枢温度时,孵化出的均为雌龟,当温度低于中枢温度时,孵化出的均为雄龟,而介于中枢温度间的沙温,则会孵化出性别比例接近的稚龟。 沙中的卵大约过50天后会孵出小龟,小龟孵化前,上覆的沙土会产生洞状下陷,表示不久後绿蠵龟就会孵化。绿蠵龟都在清晨三四点时爬出,绿蠵龟的孵化率约为6成,孵出的稚龟成堆往向外跑,颇为壮观。刚孵出的绿蠵龟,背皮还未硬化,从沙滩到下海的6、7天内,会有许多动物吃它,全球只有一种鸟类以龟为食,在台湾并没有这种鸟。在台湾,幼龟的天敌主要是臭青公蛇、赤背松柏根蛇、沙蟹。下海后,小龟还要躲避肉食鱼类的掠食。绿蠵龟需要花25年以上才能发育成熟,成熟後的成龟会再回游至出生地附近产卵。然而,海龟的存活率很低,每孵化的1000只稚龟中,只有一只能成熟。

刚孵出的稚龟,背甲直线长约四到五厘米之间,差不多是成人的掌心长度。背甲主要是黑色,腹部背甲边缘和鳍缘是白色。同一窝的小绿蠵龟多半会在同一时间内爬出卵窝(称为脱出),脱壳而出的稚龟,约需3到7天的时间才能爬出卵窝。避敌天性使然,稚龟通常会在夏天夜晚沙温较低时,才会爬出地面,向著较为明亮的大海匍匐前行。在到达海边时,便借着向浪性,顺著海浪的声音,冲进浪花里,奋力向外海游出。可以不停向外游上24小时,以减少被天敌捕食的机会。

在稚龟回到大海再到长大成为二、三十厘米的幼龟之间,因没有人在近海或海边看过它们,过往科技不够发达时,并不能真正找到它们生活地点,所以都用“迷失的岁月”来形容这段人类看不见的幼年期生活史。随着航海及海洋探测的技术大为进步,有证据显示,稚龟似乎在躲藏在大洋上漂流的马尾藻团之下,过着以浮游生物为食的浮游性生活。但仍无法确定稚龟是怎样到达马尾藻团;也许是顺著近岸洋流飘游抵达,至今仍无法有很确切地了解小龟成长经过。 小绿蠵龟成长至背甲直线长二、三十厘米之后,才结束其浮游性的生活,此时称为亚成龟,它们会在近岸的浅水区域,选择有海草或大型藻类丰盛的栖地定居,以海中植物为主食的底栖性生活。而这类的区域多与珊瑚礁重叠分布,因此在珊瑚礁区常可见到绿蠵龟的踪影。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固定居住在一个摄食栖地,也可能在不同的年龄中,迁移到不同的栖地去居住。无论是哪一种情形,都会在成熟之后,回到原来的出生地去繁衍下一代。绿蠵龟成熟的体长都在八、九十厘米以上。

二、鲸是怎样繁殖的

鲸是哺乳动物,它们的祖先生活在海边,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祖先们就生活到了海里.交配和陆地的哺乳动物差不多,繁殖产下后代也一样是直接生下孩子,不像鱼一样产卵

三、黄辣丁怎样繁殖

、池塘条件。

养殖黄颡鱼的池塘面积要求不严,可大可小,但水深应保持在1.5米以上,池底淤泥不宜过厚,以泥沙质底为佳。池塘要求排灌方便,水量充足。鱼种下池前用生石灰进行消塘消毒,每亩池塘用生石灰75--90公斤,以彻底清除野杂鱼类和杀灭病原生物。

2、池塘主养。

池塘主养黄颡鱼,鱼种规格以10--15厘米、体重15--35克左右为佳,每亩放2500--5000尾左右,并配养鲢、鳙鱼各100尾,用以调控水质。饵料日投喂量,全价配合饲料按鱼体重的1%--4%左右、小杂鱼虾按体重10%左右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可参照下述配方进行配制:鱼粉30%--40%,菜饼10%--35%,豆饼20--30%,次粉15%--18%,米皮糠10%--15%,诱食促长添加剂2%--5%。由于黄颡鱼是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因此,对饲料的蛋白质含量和质量要求较高,否则影响黄颡鱼的正常生长。对已经驯食的人繁种苗可直接投喂人工饲料,对天然种苗还须经驯食1周左右才能正常摄食工作饲料。驯食方法:先用鱼糜沿池边泼撒,1--2天后,待鱼种开始前来摄食,再逐步添加人工饵料搅入鱼糜中定点投于水边,最后转为全部人工饲料进行定点、定时、定量投喂。

3、混养。

黄颡鱼套养在其它养鱼池中,可以利用池内的一些野杂鱼虾,不必为黄颡鱼另行投喂饲料,每亩放50--100尾规格在35克左右的鱼种,可获得10--15公斤商品黄颡鱼。套养黄颡鱼种的放养规格不宜过小,池中不宜再配养其它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如大口鲶、乌鳢等。

4、水质管理。

黄颡鱼耐低氧较常规鱼差,喜清洁水,因此,养殖黄颡鱼的池塘水透明度应保持在35--40厘米,放养密度高的池塘应设增氧机防止缺氧浮头。定期加注新水。黄颡鱼池水不宜碱性过强,用于防病的生石灰用量不宜超过20克/立方米。

5、鱼病防治。

黄颡鱼的抗病能力强,养殖中一般无大病。但在饲养中受季节、气温、水质、投料及鱼体表无鳞的特点和养池中的细菌、寄生虫等影响,也会引起局部感染和寄生虫生于鱼体鳃丝及内脏各部位引发疾患,需在平时养殖中注意观察,针对异常情况提前预防。

池塘养殖

池养黄颡鱼,大致有主养和套养两种形式。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