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猪各个阶段的料肉比是多少?

来源:www.ahlulin.com   时间:2023-08-29 15:23   点击:109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猪各个阶段的料肉比是多少?

哺乳-断奶(8)kg)猪:料肉比一般为0.5:1,料肉比=饲料总量的消耗(kg)÷增重总量(kg)。2、体重8-15kg猪:料肉比一般为1.5:1。3、体重15-35kg猪:料肉比一般为1.7:1。4、体重35-70kg猪:料肉比一般为2.5:1。5、体重70-100kg猪:料肉比一般为2.9:1。6、体重100-120kg猪:料肉比一般为3.3:1。

一、猪全程料肉比一般多少?

哺乳-断奶(8)kg)猪:这个阶段一般需要耗材3.5kg,净增重7公斤,料肉比0.5:1,饲料类型为教槽料。

2、8-15kg猪:这个阶段一般需要10种材料.5kg,净增重7公斤,料肉比为1.5:1,饲料类型为教槽料。

3、15-35kg猪:这个阶段一般需要34种材料kg,净增重20公斤,料肉比1.7:1,饲料类型为小猪料。

4、35-70kg猪:这个阶段通常需要87种材料.5kg,净增重35公斤,料肉比2.5:1,饲料类型为中猪料。

5、70-100kg猪:这个阶段通常需要87种材料kg,净增重30公斤,料肉比2.9:1,饲料类型为大猪料。

6、100-120kg猪:这个阶段通常需要66种材料kg,净增重20公斤,料肉比3.三、一、饲料类型为大猪料。

如何计算猪的料肉比?

1.猪料肉比计算公式:料肉比=饲料总量的消耗(kg)÷增重总量(kg)。

2.猪肉比是指猪体重增加一公斤所消耗的饲料量,是评价饲料报酬的重要指标,也是制定生产计划和财务计划的重要依据。影响肉类比例的因素包括猪品种、饲养年龄、饲料营养、猪健康水平、饲养管理水平等。

二、一头猪从出生算6个月能长到多少斤,共吃多少料?

180日龄浓缩料+玉米+麦麸或全价料吃450斤,长成220斤左右。

生猪的料肉比是2.5-3.2,即猪每长一公斤肉需要2.5—3.2公斤饲料!从仔猪到育肥猪出栏大概需要多长时间4-5个月左右。影响饲料多少的因素很多,养殖环境,养殖技术,饲料品质等等。

例如:

与某品种为例,购进体重30斤的仔猪,出售时的体重230斤,利用玉米、小麦麸皮作为饲料,肉料比大约在3.5:1,由此可以计算出饲料的用量。

230-30=200

200x3.5=700斤

答:在不考虑仔猪用料的前孙情况下,一头猪能吃700斤左右的饲料。

扩展资料:

猪的日龄不同,每闹晌天吃的饲料重量也不一样,所以只能给个总体的数具,具体价格自己算:

⑴乳猪从开食到改用小猪饲料的7~50日龄期间:共消耗教槽料5.8千克,乳猪饲料15.28千克。

⑵小猪从液悔锋50日龄到87日龄(15~35公斤重阶段)共消耗小猪饲料:35.65千克。 

⑶中猪从87日龄到125日龄(35~65公斤体重阶段)共消耗中猪饲料:80.8千克。

⑷大猪从125日龄到168日龄(65~108公斤体重阶段)共消耗大猪饲料:118.8千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猪

三、猪的重量计算

猪体重(公斤)= 胸围(cm)×体长(cm)/系帆枝数

其中,胸围是从肩胛后角围绕胸廓一周的长度; 体长是从两耳连线的中点起,沿背中线至尾根部的长度。猪营养状况良好的系数用142,营养状况中等的系数用156,营养状况不良的系数用162。

胸围的测量方法:在肩胛骨后缘用皮尺测量胸部的垂直周径,松紧度以皮尺自然贴紧毛皮为宜。

体长的测量方法:从两耳根中点连线的中部起,用卷尺沿背脊量到尾根的第一自然轮纹为止,站立姿势正常(四肢直立,领下线与胸下线同一水线),用左手把皮尺端点固定在枕寰关节上,右手拉开卷尺固定在背中线的任何一点,然后左手替换右手所定的位置,而右手再拉紧皮尺直至尾根处搜冲,即量出体长。

扩展资料:

牛体重的估算方法:

方法一:利用牛的胸围尺寸进行估测牛活重。方法规定,胸围150厘米、活重300公斤作为基础。根据态漏敏实际测得的胸围数据计算公式如下:胸围小于150厘米时为:300-(150-实测胸围数)×5;胸围大于150厘米时为:300 +(实测胸围数-150)×5

方法二:应用胸围及体长两个体尺数字进行估算。有几种方法:

1、体重(公斤)=胸围2(米)×体直长(米)×87.5

2、体重(公斤)=胸围2(厘米)×体斜长(厘米)÷10800

3、体重(公斤)=胸围2(厘米)×体直长(厘米)×100

4、体重(公斤)=胸围2(厘米)×体斜长(厘米)÷12500

为了减少测量误差,测量胸围时应注意:四肢站力方正,头向前;软尺在肩后紧贴毛皮测得最小胸围;最好在喂料饮水后12小时测量胸围。

维普期刊-《采用公式法确定规模猪场育肥猪适宜出栏体重》

四、牧原养猪批次育肥日增重超1.1kg,达世界一流水平!

如果你养的猪,育肥一天就能长两斤肉,这将是何等的惊人?但这并不是“神话”,世界上养猪水平最高的丹麦能够实现,但没想到国内牧原也将要实现了这一成绩!牧原究竟是如何做到的?更要深思的是,随着燃正以牧原为代表的集团猪企越发强大,家庭农场养猪还如何竞争......

牧原养出批次“超级猪”

众所周知,牧原已是全球最大的养猪集团,并且养殖水平在国内也是处于领先地位,其养猪综合成本仅15.5元/公斤!但相较于国外顶尖水平,牧原也一直在追赶当中。

直到牧原在前不久突然表示:公司已经打通蓝耳病、伪狂犬、萎鼻等17种重大疾病防控技术路径,实现批次育肥日增重1137g的超级成绩,超过丹麦前5%的养猪成绩,助推中国从养猪大国迈向养猪强国。

如缺含果按照牧原所说,其日增重超1.1kg的成绩可以说是领先全球!

作为对照——

目前国内养猪尽管采用了全球各地的优秀种猪基因,但育肥日增重也在700~800g之间,较好的能到900g,较差的仅600g。

荷兰养猪整体水平很高,但是他们2021年育肥猪(23公斤养到出栏)的平均日增重也仅879g,距离1000g尚有不小的差距。

丹麦身为全球养猪水平一流的国家,其2021年育肥阶段(30-115公斤)的平均日增重也仅有1028g,距离牧原所说的1137g也有差距。

因此,牧原所说其“批次育肥日增重1137g,超过丹麦前5%”确实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并且要知道牧原还表示,未来将他们这一批次的“超级育肥猪”推广到全集团,哪怕无法立即实现1.1kg,但是实现日增重1kg是对标丹麦的起码标准,也已经相当惊人。

这将对中国养猪业有何影响呢?

“养猪强国”加快实现

首先,毫无疑问这意味着我国向成为“养猪强国”的目标迈出了一大步!

现如今,牧原的PSY在27左右,但国内也有PSY达到30的猪企;因此在母猪繁殖性能和养殖水平上,我们也正在逐渐向世界领先水平靠近(丹麦PSY31)。

现存最大的差距还是在于日增重、料肉比等生长性能,随着牧原追上丹麦,那么在生长性能上就有了质的突破。

重要的是,牧原的率先突破一定会给其他集团猪企压迫感,中国生猪产业的产能已高度饱和,而当牧原能够在3个月左右出栏一批猪的时候,他们不仅将不再害怕猪价低迷,甚至还会反过来影响猪价“涨不动、持续低迷”。因为他们上产能的速度太快,而且育肥成本也很低。

面对这种“降维打击”,相信各集团猪企已经感到压力巨大,开始想办法追赶牧原了。

那么牧原是如何做到的呢?

秦英林只透露了两个方向:

一是疾病防控,牧原已打通蓝耳病、伪狂犬、萎鼻等17种重大疾病防控技术路径;国内外的专家也认为疾病是制约中国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原因,因为这不仅让我们付出更多医药费用,还会严重影响料肉比和日增重!对于各大集团场而言,要追赶牧原实现疾病的全防全控有难度,但是完全可以做到!

二是智能化养殖,牧原表示在智能化的助力下,养出了170日龄140kg的好成绩;虽然距离上述“批次育肥日增重1137g”还有所差距,但这也证明了智能化帮助牧原提升了日增重速度。

牧原的智能装备覆盖生猪饲料、智慧养殖、屠宰等全流程业务,已实现了30多项产品转化,输出各类产品数量超伏段笑过130万套,服务猪群超6000万头规模。猪好多网在对智能化养殖专业人士的采访中获知,智能化养殖的好处不仅是让猪场现代化、节省人力,更重要的是让生产指标透明化,据此就能让生产管理科学化、标准化,牧原近年来飞速的发展与其标准化管理的推进息息相关。

如何推动家庭农场发展?

但毫无疑问的是,随着牧原等集团场的不断提升与发展,对于家庭农场乃至大量养殖场的竞争压力会愈来愈大。难道我国生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将不再需要农户?这显然是不可能的,那如何推动家庭农场发展,如何带动农户与规模场齐头并进,是行业和主管单位都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笔者认为,家庭农场最大的劣势并非规模,而是在于生产管理方式上的差距。与标准化管理背道而驰的是,家庭农场绝大部分是采用“经验化养殖”,从生猪饲喂到繁殖培育再到卖猪经营,基本上全靠碎片化信息和经验判断,夫妻两一拍脑门就做出了决定,甚至有为听谁的卖猪节奏而吵架闹矛盾的情况。

经验原本是宝贵的财富,对养了几十年猪的农户朋友更是如此,问题是出在当前中国生猪产业正进行产业重构与周期变革,使得经验明显“不灵验”了。

因此对于家庭农场乃至中小规模的猪场而言,如何由“经验化养殖”向“标准化养殖、理性化经营”成为关键导向,大家也不要再对官方信息与数据高度质疑,很多时候民间信息是“风声大、雨点小”,散播消息的人大都是为了一己私利!官方信息虽然有一定的滞后性,但近年来的行情不断验证,其准确性已越来越高。

笔者认为,近来对于家庭农场最大的一个好消息是——2023年3月中旬农业农村部发布文件,表示将全面实行家庭农场“一码通”管理服务制度,官方将积极引导家庭农场申请赋码,对符合条件的家庭农场实现名录系统应录尽录。

这样做将会有以下好处——

1、有利于家庭农场标准化管理的推进,家庭农场将有更简便的渠道获取权威信息与正确引导。

2、有助于全国生猪产能的精准调控,以往的全国产能基本以规模场数据为主,家庭农场有多少猪谁也讲不清楚,这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当规模场和家庭农场的产能都能统计完善之时,对市场化调控将会更有利,猪周期的影响会更低。

3、有利于家庭农场获取商业合作,对于这样一个直通全国农户的平台,一定会有上下游企业、银行、保险、合作社等积极提供服务,实现双赢合作。

毫无疑问,“家庭农场一码通”工作的展开会有难度,毕竟要送达全国诸多农村与家庭,但我相信主管部门既然下了决心,那么最终一定能取得重大成果,推动家庭农场的转型升级。其实中国生猪产业的发展就像“木桶理论”,不能说有牧原这样的几家集团做好了,我们整个生猪产业就做好了,而应当是处于最弱势地位的家庭农场都做好了、赚钱了、稳定了、幸福了,我们的生猪产业才一定是完成了“高质量发展”。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