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因骄傲而落后的典型例子——现代的

来源:www.ahlulin.com   时间:2023-08-29 20:29   点击:57  编辑:admin   手机版

贵州将烟草、旅游、酒业、药业、能源等列为贵州五大支柱产业,但从产业现状来看,和行业内对手相比都存在极大的差距。

一云、二贵、三中华,贵烟今何在

在大多数的烟民心中.贵州并非烟草大省,但其“贵烟”的品牌却名

气相当,一度似酒中茅台一般。

大凡40岁以上的烟民,或者是烟草行业的老职工,都不会忘记曾经在烟民与烟草行业中流传甚广的一句话:一云、二贵、三中华。这“一贵”,指的便是“贵烟”。“二云”是指云南的“云烟”,“中华”排列第三。“一云二贵三中华,黄果树下牡丹花”,这句曾经在上世纪被人们口头传诵高档香烟的话语黄果树瀑布文章,显现出了贵烟、黄果树烟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在缺乏品牌意识的年代,“贵烟”已经有了相当的品牌知名度和广泛的品牌影响力。

贵州的自然条件适于烟叶的种植。烟草传到贵州,约在明末清初,贵定曾是烟丝生产的中心。1938年在贵阳引种烤烟成功,1939年在贵定大面积推广,很快扩展到30多个县,1949年产量达到5.95万吨,居全国第三,与鲁、豫、皖齐名。

贵州烤烟种植面积占全国15.44%居全国第二位,落后于云南27.59%的规模。烤烟产量占全国12.9%居于全国第三位。但与此对应的是,贵州卷烟产量仅占全国5.31%而居于全国第7位。贵州在“两烟”存在质量、结构、技术、品牌、效益等诸多问题。

作为传统支柱产业之一的贵州烟草,历史有过数量扩张的黄金时期:烤烟最高年产量1997年约达1400万担,几乎占全国正常年景烤烟收购量的1/34;卷烟在1996至1997年间全省产销量实际保持在220万至230万箱的水平,1996年和1997年两年,全省两烟税利约达50亿元。

随着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贵州烟草1998年以后每况愈下,“两烟”税收连续几年只维持在35亿元左右,抵掉亏损额后只有30亿元左右,在全省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年递减,由占50%以上降至2001年的20%以下。到2000年,几乎陷入绝境,成为全国烟草行业惟一一个“两烟”双亏省份,潜亏挂账达80亿元,资产负债率22%。

近年来,烟草的高额利润使东部各省市、各厂都在进行最现代化的改造,都在以国际最现代化的标准建厂。而贵州近年在技改上已无投入,如贵州第一大厂黄果树烟草集团2001年竟无一分钱的技改投入。而且,贵州为维持生产,不断把东部地区低档品牌卷烟引进来生产,压缩自己的品牌,为别人开辟市场。

贵州烟草的发展起起伏伏。总的来讲,因种种原因和环境,失去的机会比发展的实际效果要多。“一云、二贵”始终未能实现,云南年税利多年超过300亿元,贵州却不到100亿。邻近的云烟给贵烟一个不小的启示。

2005年,云南烟草创利税476亿。2005年,“红河”“红梅”两个卷烟品牌分别以128.1万箱和126.3万箱的销量继续占据全国品牌第2、3名的位置。

云烟善于抓住机会,1958年上海一个私立烟厂(华美烟厂)在公私合营后进行工业布局调整中,被改为上海第三机床厂,不再生产卷烟,原有的卷烟设备国家有关部门决定将之拨往云南昆明卷烟厂。得知这一消息后,正意图发展烟草工业的玉溪复烤厂,马上意识到对于他们这是不可错过的良机,玉溪烟叶复烤厂迅速向云南省政府提出了在烟叶复烤厂基础上扩建玉溪卷烟厂的报告,迅速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并拨款180万元,作为建厂初期的第一笔投资,华美烟厂的设备也于报告批准后改调给了玉溪卷烟厂,这套设备成了玉溪卷烟厂得以建成的主要生产设备。

相比较贵州烟草业,云南烟草做了大量的调整工作、市场工作和产品创新工作,云南省政府和国家烟草专卖局甚至发出了“保卫红塔山”的呼吁等等,工作极有成效的。云南曲靖烟厂的“福”牌,会泽烟厂的“小熊猫”,红河烟厂的“红河”,都是当今国内卷烟市场的热点、亮点,继续保持了云南烟畅通的声誉,在税利上,云南始终保持着300亿元的水平。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