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甘G,H,M是甘肃哪个地方的?

来源:www.ahlulin.com   时间:2023-04-11 14:22   点击:96  编辑:鲁鸿   手机版

一、甘G,H,M是甘肃哪个地方的?

甘G是甘肃省张掖市;

甘H是甘肃省武威市;

甘M是甘肃省庆阳市。

甘肃省其他省市车牌号编排如下:

甘A代表:兰州

甘B代表:嘉峪关

甘C代表:金昌

甘D代表:白银

甘E代表:天水

甘F代表:酒泉

甘J代表:定西

甘K代表:陇南

甘L代表:平凉

甘N代表:临夏回族自治州

甘P代表:甘南藏族自治州

扩展资料:

车牌号是标识车辆身份的号牌,车牌号对车的意义就像身份证号对人一样。例如车牌是广东省广州市的车子,粤代表广东省,A代表广州市,粤A就是广州市的车牌代码。

除了如今的自选个性车牌以外,当下使用的九二式机动车号牌由中文与英文字母的发牌机关代码与五位号码组成。比如“苏A-12345”,“苏”代表江苏省,A是南京市公安局车辆管理所发牌代码,代表此车是由南京市公安局车辆管理所发牌。后面五位数是序号。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车牌号

二、甘肃最具影响力三大非物质文化品牌是什么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有天水太昊伏羲祭典、环县道情皮影戏、松呜岩花儿会、莲花山花儿会、二郎山花儿会、兰州太平鼓、土族史诗《格萨(斯)尔》、拉卜楞寺佛殿音乐道得尔、永昌“卍”字灯会、河西宝卷、甘南藏医药、西和乞巧节、兰州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文县傩舞“池哥昼”、泾川西王母信俗、肃南裕固族服饰及民歌、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等等。其中的花儿、环县道情皮影戏、土族史诗《格萨(斯)尔》被认定为最有影响力的三大非物质文化品牌。

三、十六两一斤的秤是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为什么不用十两一斤的?

十六两一斤是战国时期。也就是秦朝统一中国之前。所谓“半斤八两”就是由此得来。

正是由于秦统一了六国,统一了度量衡,修建了长城,才被后人称为“千古一帝”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后人称之为“千古一帝”。 姓嬴,名政。汉族,秦庄襄王之子,出生于赵国,故氏赵,先秦时期,姓氏并未统一,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故秦始皇叫赵政。公元前247年,即秦始皇13时岁即王位,公元前238年,即秦始皇21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加冕仪式,从此正式登基“亲理朝政”,39岁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历史大业,称帝。前247年,秦王政即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国吕不韦及闭乒堋G238年(秦王政九年),秦王政亲理朝政,除掉吕、热耍赜美钏埂⑽剧裕怨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定都咸阳。秦王政自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给自己起名“皇帝”。一生中有功也有过,与汉武帝并称为“秦皇汉武”。

【全面统一】

书同文

殷商以降,文字逐渐普及。作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比较一致。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器、陶文、帛书、简书等民间文字,则存在着区域中的差异。这种状况妨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于是,秦统一全国后,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进行文字的整理、统一工作。

李斯以战国时候秦人通用的大篆为基础,吸取齐鲁等地通行的蝌蚪文比划简省的优点,创造出一种形体匀圆齐整、比划简略的新文字,称为“秦篆”,又称“小篆”,作为官方规范文字,同时废除其他异体字。此外,一位叫程邈的衙吏因犯罪被关进云阳的监狱,在坐牢的10年时间里,他对当时字体的演变中已出现的一种变化(后世称为“隶变”),进行总结。此举受到秦始皇的赏识,遂将他释放,还提升为御史,命其“定书”,制定出一种新字体,这便是“隶书”。隶书打破了古体汉字的传统,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提高了书写效率。

秦始皇下令统一和简化文字,是对我国古代文字发展、演变做了一次总结,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他对我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度同制

战国时期,各国的度量衡制度和货币制度很不一致。秦统一后,规定货币分金和铜两种:黄金称上币,以镒(秦制20两为镒)为单位;铜钱万下币,统一为圆形方空,以半两为单位。金币主要供皇帝赏赐,铜币才是主要的流通媒介。

秦始皇以原秦国的度、量、衡为单位标准,淘汰与此不合的制度。秦廷在原商鞅颁布的标准器上再加刻诏书铭文,或另行制作相同的标准器刻上铭文,发到全国。与标准器不同的度、量、衡一律禁止使用。

在田制上,秦王朝规定6尺(合今230厘米)为步,240布为一亩。这一亩制以后沿用千年而不变。

车同轨

战国时期,各国车辆形制不一。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定车宽以六尺为制,一车可通行全国。

行同伦

“行同伦”就是端正风俗,建立起统一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在这方面,秦王朝也给予相当的重视。比如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来到泰山下。这里原是齐国故地,号称“礼仪之邦”。始皇就令人在泰山所刻的石上记下“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糜不清净,施于后嗣”(意谓男女之间界限分明,以礼相待,女治内,男治外,各尽其责,从而给后代树立好的榜样),予以表彰。而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在会稽刻石上留的铭文,则对当地盛行的淫u之风,大加鞭笞,以杀奸夫无罪的条文来矫正吴越地区男女之大防不严的习俗。

【修筑长城】

秦灭六国之后,即开始北筑长城,每年征发民夫四十余万。在当时生产力极度低下,男人辛苦劳作尚不能果腹,女人纺织的布都无法蔽体的情况下,征调如此之多的民力去从事非生产性劳动,造成的结果只能是死亡人数无法统计,千里之地尽是尸首,血流成河的惨剧,所以百姓十户人家里有五户想要造反也就不足为奇了。“孟姜女哭塌长城”的民间传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普通百姓对修筑长城的怨言。

绵延万里的长城它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 体系。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以明长城为例,在万里长城防线上分设了辽东、蓟、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等九个军事管辖 区来分段防守和修缮东起鸭绿江,西止嘉峪关,全长7000多千米的长城,称作“九边重 镇”,每镇设总兵官作为这一段长城的军事长官,受兵部的指挥,负责所辖军区内的防务 或奉命支援相邻军区的防务。明代长城沿线约有100万人的兵力防守。总兵官平时驻守 在镇城内,其余各级官员分驻于卫所、营城、关城和城墙上的敌楼和墩堡之内。

・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

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在2000多年的修筑过程中积累了丰 富的经验。首先是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就总结出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经验。2000多年一直遵循这一原则,成为军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据。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 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创造了许多种结构方法。有夯土、块石片石、砖石混 合等结构;在沙漠中还利用了红柳枝条、芦苇与砂粒层层铺筑的结构,可称得上是“巧夺 天工”的创造,在今甘肃玉门关、阳关和新疆境内还保存了2000多年前

西汉时期这种长城的遗迹。

・长城的构成

长城的城墙

长城的城墙是这一防御工程中的主体部分。它建于高山峻岭或平原险阻之处,根 据地形和防御功能的需要而修建,凡在平原或要隘之处修筑得十分高大坚固,而在高山 险处则较为低矮狭窄,以节约人力和费用,甚至一些最为陡峻之处无法修筑的地方便采 取了“山险墙”和“劈山墙”的办法,在居庸关、八达岭和河北、山西、甘肃等地区的长城城 墙,一般平均高约七八米,底部厚约六七米,墙顶宽约四五米。在城墙顶上,内侧设宇墙, 高一米余,以防巡逻士兵跌落,外侧一面设垛口墙,高2米左右,垛口墙的上部设有望口, 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观看敌情和射击、滚放擂石之用。有的重要城墙顶上,还建有层 层障墙,以抵抗万一登上城墙的敌人。到了明代中期,抗倭名将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时, 对长城的防御工事作了重大的改进,在城墙顶上设置了敌楼或敌台,以住宿巡逻士兵和 储存武器粮袜,使长城的防御功能极大的加强。

关城

长城的关城是万里长城防线上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关城设置的位置至关重要,均是选 择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处,以收到以极少的兵力抵御强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称“一夫当 关,万夫莫开”,生动地说明了关城的重要性。长城沿线的关城有大有小,数量很多。就以 明长城的关城来说,大大小小有近千处之多,著名的如山海关、黄崖关、居庸关、紫荆关、 倒马关、平型关、雁门关、偏关、嘉峪关以及汉代的阳关、玉门关等。有些大的关城附近还 带有许多小关,如山海关附近就有十多处小关城,共同组成了万里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 系统。有些重要的关城,本身就有几重防线,如居庸关除本关外,尚有南口、北口、上关三 道关防。北口即八达岭,是居庸关最重要的前哨防线。

烽火台

烽火台是万里长城防御工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作用是作为传递 军情的设施。烽火台这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很早就有了,长城一开始修筑的时候就很好地 利用了它而且逐步加以完善,成了古代传递军情的一种最好的方法。传递的方法是白天燃烟,夜间举火,因白天阳光很强,火光不易见到,夜间火光很远就能看见。这是一种传递信息很科学又很迅速的方法。为了报告敌兵来犯的多少,采用了以燃烟、举火数目的多少 来加以区别。到了明朝还在燃烟、举火数目的同时加放炮声,以增强报警的效果,使军情传递顷刻千里。在古代没有电话、无线电通讯的情况下,这种传递军情信息的办法可以说 十分迅速了。关于烽火台的布局也是十分重要的,要紧的是要把它布置在高山险处或是 峰回路转的地方,而且必须是要三个台都能相互望见,以便于看见和传递。烽火台在汉代 曾经称过亭、亭隧、烽燧等名称,明代称作烟墩。它除了传递军情之外,还为来往使节保护 安全,提供食宿、供应马匹粮秣等服务。还有些地段的长城只设烽台、亭燧而不筑墙的,可见烽火台在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性。

【连接全国】

从公元 前222年开始,秦始皇开始大幅修筑以国都咸阳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驰道,类似现代的高速公路。驰道并实行“车同轨”,均宽五十步。驰道的作用有数项,一说是使交通方便,以利管理六国旧地,一说主要目的为方便北方战争前线的补给,还有一说是方便始皇出巡时能畅通无阻。除秦直道和秦栈道外大多在秦故地与六国旧道以及在秦征伐六国时修建的道路上基础上拓建而成。著名的驰道包括:上郡道、临晋道、东方道、武关道、秦栈道、西方道及秦直道。

秦始皇在扫灭六国后,为方便运送征讨岭南所需的军队和物资,于是命史禄开凿河渠以沟通长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运河在最终在始皇二十年(前219年)至二十三年(前215年)修成。灵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自贯通后,二千多年来就一直是岭南与中原地区之间的水路交通要道。因此此项工程在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焚书坑儒】

由于当时社会上百家争鸣,严重的阻碍了秦始皇对征服的原六国民众思想的统一,并威胁到了秦朝的统治。于是,秦始皇为了统一原六国人民的思想,于当年开始销毁除法家以外的所有诸子百家的著作,民间只允许留下关于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一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史称“焚书”。

而在焚书开始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为了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在当时秦首都咸阳将四百六十余名儒士和方士坑杀,史称“坑儒”。

秦代(公元前221年后)统一中国,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当时1斤=16两,1两=24铢,根据考古发现,当时的1斤约为现在的250克到270克之间.

在商周,人们就使用重量单位,按重量的起源说,1铢等于100粒黍的重量.铢以下还有锱,一两=4锱,1锱=6铢,另外,”垒”也是重量单位,1垒等于10粒黍,1铢=10垒.

各朝代1斤的实际值为(根据考古及文献研究的大约值):

周:1斤=228克;

秦,汉:1斤=258克;

新莽,后汉,魏,晋,梁,陈,北魏,隋:1斤=223克;

南齐: 1斤=334克;

东魏,北齐: 1斤=445克;

北周: 1斤=251克;

隋后期(1306-1331年): 1斤=668克;

唐,五代,宋,元,明,清: 1斤=597克;

在唐代,产生了一个新的重量单位:钱,唐高祖李渊改革币制,规定铜1两制钱10枚,即每钱重2铢4垒.由于其钱币铸造精致,重量较准确,”钱”从此成为重量单位,1两=10钱,钱以下还有分,厘,毫,都是十进制

参考资料: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