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简述人类历史上书写工具的演变历程

来源:www.ahlulin.com   时间:2023-09-27 17:55   点击:110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简述人类历史上书写工具的演变历程

远溯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从出土的仰韶文化时期的彩绘陶器上,已能看到陶器表面绘有线条严谨、构图生动的走兽、虫、鱼和几何图案。在此稍后的夏商彩陶上,已能清楚地看到手笔作画痕迹。可见我们祖先很早就知道用一种象“笔”一样的工具,进行艺术创作。这种工具的形状和制作方法,目前尚不可考,可能就是后来逐步发展进步成为“笔”的原始雏形。

在纸尚未发明并应用于书写之前,中国人已采用种类极多的材料来写作文书档案、历史纪录、私人信函以及相互交流。这些材料包括动物的骨、甲壳、象牙、丝帛,青铜、铁、金、银、锡、石、玉、陶土等矿石,以及竹、木等植物。

从殷墟出土的殷商后期的甲骨“卜辞”、“契文”中,可以看到当时的人是用石刀或铜锥在龟甲、兽骨上刻上各种近似符号或象形的文字,这就是我国古代文献所载:“古用简牍,笔即刀锥。”的早期由来。《汉书》记载:“讽诵《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数,著于竹帛。”

据晋崔豹所著《古今注》载: “古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秦蒙恬始以兔毫、竹管为笔。”所谓蒙恬造笔,就是根据秦将蒙恬用中山兔毫制成毛笔献给秦始皇而被封于管城的传说而来。可能在秦以前,我们祖先早巳发明了毛笔,而是蒙恬作过改进或由于他上献,才把这个功劳归在他头上。在近代从甘肃武威出土的西夏文物中,我们还见到有一种竹笔,是用一段中空的竹杆,在一端削成锥形,类似国外的毛管笔,用尖端沾上色汁写字或画图;它比毛笔落后,但当时西夏民族,也用它创造了灿烂文化。竹笔实物现存甘肃博物馆。

1954年在湖南长沙南郊左家公山发掘出一座战国木椁墓,发现整套写字工具,它们是以竹杆为管的兔毫笔、铜削、竹片和小竹筒。其中竹片可能相当于后世的纸,铜削是削竹片用的,小竹筒可能是储藏墨汁一类的用品。这种笔和现在的毛笔不同,不是将兔毫插人笔管内,而是围在笔管一端的周围,然后用丝线缠住,用漆封固。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十一号秦墓又出土了三支竹管毛笔。可见战国时期或在其后期,毛笔已经很象现代的毛笔了。考古家把这种笔叫做战国笔。

到汉时,笔已十分普遍。1931年在内蒙古索果卓尔之南古居延海地方就曾发掘出汉代木管笔。随着纸的发明,毛笔就作为我国人民普遍使用的书写、绘画工具流传下来,在我国文化史上起了不可磨灭的深远作用。直到如今,它仍以我国传统书写工具和各种现代书写工具并存下来,并且还远播国外;受到国际上喜爱和研究中国书法、绘画艺术的人土所喜爱。

在铅笔、自来水笔等各种现代书写工具进入中国以前,毛笔为我国人民的书写主要工具。

自19世纪80年代中期在羽毛笔的基础上发明了钢笔之后,钢笔迅速替代传统的羽毛笔而成为20纪主要的书写工具。

当国外铅笔、石笔、沾水钢笔开始进入我国时,由于它还不能完全代替毛笔的用途,故对毛笔生产影响还不显著,但当自来水笔进入我国之后,由于使用方便,毛笔生产才逐渐衰落。到1930年左右,毛笔生产受到严重威胁,已有难乎为继之势。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电脑、打印机与网络迅速普及,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钢笔的书写功能,而且性能更加优良的圆珠笔广泛运用,也挤占了钢笔的市场占有率。

二、螺旋式节能灯大、中、小螺旋有什么不同

同种品牌的大者,功率大、管径粗、管长、亮度高、用电多。大者一般26W左右,中型11-15W,小型3-9W。

三、小麦用什么方法传播种子

小麦用人工播种的方法传播种子

种植技术

耕作与整地

耕作整地可使耕层松软,土碎地平,干湿适宜,促进小麦苗全苗壮,保证地下部与地上部协调生长,所以是创造高产土壤条件的重要环节。具体方法,因水田、旱地以及不同前作而不同。

1.稻麦复种的麦田整地由于稻田长期浸水,土壤板结,通透性较差,所以要通过水旱轮作,干湿交替,促进土壤熟化。整地特点是,前作收获较早时,应抓住宜耕期尽早翻耕,以利用初秋的高温晴朗天气,充分炕土晒垡播种前再行浅耕细耙,达到深软细乎,上虚下实;前作为晚稻或杂交稻制种田,由于收播间距很短,应在水稻散籽时即开沟排水,力争薄片晒垡,短期炕田;在不贻误小麦适时播种的前提下,也可浅旋整地,为小麦创造良好的苗床和生长基地。

2.旱地小麦的整地要立足于逐年加深耕层,结合增施有机肥,提高保蓄水肥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复种形式进行整地。即前作收获较早者,如春玉米、高粱、烟草等,收获应首先浅耕灭茬,然后深翻炕土,使残茬腐烂并接纳秋雨,雨后浅耙,减少蒸发,另一类如甘薯,棉花等,收获时间紧迫,如果用常规之法,势必贻误播期,这是西南区小麦低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一方面推行在前作后期行间松土保墒,种麦时再耕细整平,另一方面提倡挖薯,平地、施肥、播种等连续作业,保证小麦适时播种。

少耕、免耕与半旱式栽培

1.少耕与免耕所谓少耕、免耕,是与传统的整地而言,减少整地次数,降低整地强度,而对于田湿土粘,耕作困难,又易破坏土壤结构的麦田,免去不必要的甚至有害的耕作,所以这是对小麦整地技术的一个发展和完善。据对稻茬麦免耕研,其增产机理可以归纳如下。

(1)保持良好士壤结构与水分免耕未打乱土层,保持了水稻土原有孔隙,避免湿耕造成的粘闭现象。免耕与翻耕相比,耕层土壤容重分别为1.15~1.20及1.34~1.40,水、气比较协调。

(2)利于提高播种质量 在保证适时播种的前提下,由于田面平整,利于挖窝或开沟点播,贯彻种植规范,避免了粗耕烂种所造成的深籽、丛籽、露籽,达到苗齐,苗匀、苗壮。

(3)根系发达,抗倒力强 土壤结构较好,有利于根系发展和吸水。据多点调查,免耕单株次生根数比翻耕平均多16.0%;灌浆期用32p示踪测定,标记后第8天,脉冲数高出63.01%。

(4)壮苗早发,增产显著 免耕田有较好的土壤生态环境,幼苗出时快,分蘖早,生长优势明显。在各个生育时期,免耕的叶面积指数均高,群体光合能力强,单位面积增产5~20%。

定位研究(4年)以来,对后作水稻未发生不利影响,但长期免耕后与土壤肥力、病虫害的关系如何,尚须继续进行探索。此外,免耕田杂草较多,后期也易脱肥,所以应有适当的配套措施。

2.半旱式栽培 小麦半旱式栽培是水田自然免耕的重要环节。它是在半旱式水稻收获后,利用原垄埂稍加修正后播种小麦。下湿、烂泥田厢宽170~200cm,一般为27~40cm,沟宽33~40cm,沟深27~33cm。用沟中稀泥覆盖稻茬和肥料后,晾晒1~2天后播种,并以干渣粪或细土盖种。小麦生育期间,沟内保持一定水位(前期距厢面12~15cm,后期18cm),以使垄面不干,既有利于小麦生长,又能保证水稻及时栽插,是冬水田利用改良的一条有效途径。

半旱式小麦生产水平,一般可达旱作条件下70~80%以上,个别土壤类型还高于旱作水平,因而在西南三省已推广种植较大面积。其增产原因,除一部分与少耕、免耕相同外,突出作用在于改变了土壤的水热状祝。一方面垄沟把小麦根系深度扩大了10厘米左右,而且垄面通透状况好,又有毛管上升水,水气协调;另一方面垄沟使土体表面积增大,白昼较平作温度高1.2~2.0℃,最大可达4℃,夜间比平作降低0.3~0.7℃,土壤受光面积增加约200~400㎡/亩。在良好的水,热、气条件下,促进了微生物的活动和有机质的分解,提高了土壤供肥能力。

由于半旱式栽培供肥能力较强,前期应适当控氮,以免增多无效分蘖,但后期容易脱肥,所以应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补施氮、磷肥。此外,半旱式栽培的起垄作埂,播种施肥等花工较多,需要提高机械化程度和其他配套技术,进而提高此类中低产田的小麦生产水平。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