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明朝初期天灾人祸,江西凭何被“选中”?

258 2023-01-07 10:09 伊伊    手机版

在中国人的心里都有一份浓厚的故乡情节,特别是在中国古代安土重迁的思想更为浓厚,但是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往往会有许多的天灾人祸使得当时的黎民百姓“逃离”故乡,远走他方。

魏晋时期的五胡乱华,大量的北方汉民迁往南方,安史之乱南方再一次迎来了“客居之民”,或许在中国古代人口的迁移活动从来没有停止过。在明朝时期当时的江西人就大量的迁往湖广地区定居,这一现象的背后又有那些复杂的历史原因驱使江西百姓背井离乡。

一:明初乱象,频繁的天灾人祸

1.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在了解明朝初年的江西人口大迁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明朝初年的一下社会乱象。首先就是频繁的战乱,自从元朝末年以来,天下一直就处于动荡不安当中,无数的野心家啸聚一方,相互征讨,仅仅江南地区就有数个政权。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政权当属张士诚、朱元璋、陈友谅、方国珍等人,他们相互征伐,仅仅鄱阳湖之战就损失数十万人。

据《明史》当中记载本次战役的情况称:“战于龙湾,大败。潮落舟胶,死者无算,亡战舰数百,乘轻舸走”,一将功成万骨枯无论战争的胜负最终受伤的还是平民百姓,频繁的战争使得某些地方的人口达到了“十不存一”的地步。

2.天公不作美,天灾不断

明朝初年除了频繁的战争以外,还发生了许多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困扰古代中国人数千年的南涝北旱的问题至今还没有解决,南方地区的台风、洪涝灾害等稍有不慎就可能引起大规模的流民潮。特别是在江南地区,水系发达,洪涝灾害更为严重,颗粒无收都是常有之是。

在这种“靠天吃饭”的背景环境之下,百姓的脆弱性暴露无遗。不仅仅如此,明朝时期还时不时的发生大规模的地震、冰雹等灾害,在那个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都相对落后的时代,这些自然灾害无疑都是致命的。频繁是天灾人祸必然会促使大规模移民潮的出现,明朝时期的“江西填湖广”就在此环境之下发生。

二、独爱湖广?明朝“江西填湖广”

1.江西填湖北

在了解过明朝时期频繁的天灾人祸之后,我们再来聊一聊明朝时期大规模的移民潮――江西填湖广,不同于历史以往的纵向移民,江西填湖广是南方地区内部的移民浪潮。首先是湖北填四川,当时的湖北人有相当一部分迁往了四川地区。

据《四川通志》记载称:“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明朝时期的楚人入蜀是湖北填四川的起源,随后朱元璋有下令江西百姓迁往湖北地区,补充湖北人口。据历史考证称,当时湖北地区的人口有八成是来自江西南昌诸县地区。

2.江西填湖南

明朝初期的大规模移民潮除了江西迁往湖北以外,还迁往了临近的湖南地区。元朝末年湖南地区的农民军也是此起彼伏,频繁的战争使得湖南地区的人口迅速萎缩,不得不从临近的江西发动大规模的移民。

据《湘潭脱险志》当中记载当地的人口组成现象称:“历朝鼎革,荼毒生灵,惟元明之际为惨,湘潭土著仅存数户,后之人多自豫章来”,由此可见当时湘潭地区的后来人口大多数是来自江西鄱阳湖地区,据悉江西移民人口占据了湖南人口的半壁江山之多,这也是为何后来江西和湖广地区的人互称“老表”的原因所在。

3.背井离乡之旅,江西填湖广

在了解过明朝江西百姓的迁移目的地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当时江西填湖广的迁移路线。首先是江西填湖南,由于二者是相邻的省份,因此江西百姓迁往湖广地区的多以走陆路为主,翻越过重重山地,最终达到他们背井离乡的目的地――洞庭湖平原,而迁往湖北地区的百姓就多沿着长江逆流而上,趟过无数河道,达到汉江平原地区。

江西T填湖广就是江西百姓一场背井离乡之旅。也为湖广人民和江西百姓结下深厚的友谊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鱼米之乡并非只有湖广地区,当时的江西百姓为何偏偏选中了湖广地区。

三、明朝江西百姓为何偏爱湖广地区进行大规模移民

1.连年战争,湖广地区十室九空,田地荒芜

在了解过明朝江西填湖广的概况之后,我们再来聊聊为何江西百姓选择湖广。首先就是湖广地区有大片的田地荒芜。在元末明初之时,湖广地区农民起义也是蜂拥而起,相互攻伐,湖广地区不仅仅是陈友谅、朱元璋以及元朝政府三方厮杀的角逐点,而且其中不乏像彭莹玉这类的小军阀之间的混战。

据《明史》当中记载元末乱局称:当是时,元政不纲,盗贼四起。他盗拥兵据地,寇掠甚众。天下大乱。连年的混战使得湘潭府(洞庭湖平原)的原住民十室九空,大量的百姓或死或逃亡他方。

在明朝朱元璋建国以后,原本富庶繁荣的湖广地区由于频繁不断的天灾人祸而导致民生凋敝,千里无鸡鸣,大量的良田被抛弃,给大规模的外来人口迁入提供了客观条件。

据《元史》当中记载湖广地区发生洪涝灾害后的惨剧称:“漂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兵戈四起,天灾不断,斗升小民无以为继。大量的田地荒芜,地广人稀的湖广依旧是潜在的鱼米之乡,因此明朝江西百姓才会背井离乡,去谋求更好的生活条件。

2.统治者的政策鼓励,普通农民允许插标占地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当中无论最高的统治者多么贤明,爱惜百姓都改变不了其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本质,特别是在一个朝代的中后期,土地兼并现象更是愈演愈烈,成为社会的痼疾,国家的土地高度集中在少数大地主的手中。

以明朝的土地兼并为例据《明史》记载明朝严嵩兼并土地的现象称:“广市良田,遍于江西数郡,广置良田美宅于南京、扬州,无虑数十所,畿内八府良田,半属势家”,而且如此当时的官府规定不可以随意开垦土地,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由此可知农民对于土地的渴望。

而明朝太祖朱元璋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时的农民对于土地的渴望,明太祖朱元璋曾经下令称,全国各地开垦荒地,不限制亩数多少即为农民所有,官服还提供耕牛、种子,免除赋税三年,鼓励人口从稠密地区往人烟稀少的地方迁移。

可以说朱元璋与民休息的种种政策不仅仅解决了江西百姓迁移到湖广地区的后顾之忧,而且还大大激发了移民的动力与活力,湖广地区的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和统治者的相关政策是息息相关的。

3.明朝时期的江西地区人口居全国前列

江西地区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鄱阳湖平原是实实在在的鱼米之乡,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得当地百姓得以安心繁衍生息,人口增长迅速。

据相关的史书记载,明朝初年时期仅仅江西本地的人口就达到了1200万之巨,仅次于当时富庶繁华的浙江,而湖广地区的人口加起来不过400万,巨大的人口差异使得江西本地的土地状况日益堪忧,反观湖广地区则无人开垦,大量良田被抛弃,因此江西地位巨大的人口数量是江西填湖广的前提和基础所在。

4.湖广和江西在地理位置上相邻

当时出现湖广地广人稀现象的地区不在少数,为何江西人民不选择四川等地,而是偏偏选择了湖广。湖广对于当时的江西百姓而言或许不是最好的但是一定是最方便的,来着江西的移民选择陆路的话不过数百里之遥,十多天就可以到达,而选择水陆迁往湖北的话逆流而上,乘船极其方便。因此湖广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离家近,又是举世闻名的鱼米之乡,自然成为了江西百姓迁移的首选之地。

四、结语

元末明初天灾人祸不断,湖广地区更是首当其冲,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惨剧再现世间,而江西填湖广的人口大迁移无疑再次给湖广地区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江西百姓偏爱湖广的原因不仅仅在于湖广地区拥有大量的良田和官府的政策支持,而且和江西巨大的人口规模以及湖广和江西在地理位置上的相邻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明史》

《四川通志》

《元史》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