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养麻雀的技巧和方法?

来源:www.ahlulin.com   时间:2023-08-04 07:02   点击:291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养麻雀的技巧和方法?

没有长毛的麻雀幼崽最为好养,尤其是没有睁眼之前,没有野性,容易上手和人亲近。只要喂昆虫即可,长得再大一些也可以喂食小米小麦等谷物。

对于成年的麻雀,野性很强,千万不要单独饲养,它会不停的撞笼子,绝食绝水,死亡率很高。

可以和其他的食性相近的鸟喂养在一个笼子里,这样就可以慢慢的适应,可以进食后就可以养活了!

二、求助:猫逮来一只不会飞的奶麻雀,现在怎么办?

麻雀?兄弟,麻雀这种鸟我其实很敬佩的,这是最倔强的鸟之一,落在人手里绝对会绝食的,麻雀中核和燕子两种鸟,属于宁死不屈型,不要想着笼卖信掘养,连喂都不让喂,如果笼子关起来的话它们会把自己撞死,倒不如把麻雀放在坦告草丛里,至少它可以自己找食物吃,人们也不会抓它(走在路边你会去抓一只麻雀吗?)至少不会饿死自己,时间久一天自己就会恢复了

它有可能是码坦刚出巢的幼鸟,还没怎么非就被猫抓着了.你去买点蚰蜒,先把它喂个半饱,然后找型模渗个晴天把它拿到外面,找棵矮树让它站在上面,然后在离树3米的地方拿一条虫子轻声卜脊叫它,如果顺利,它就会飞起来了!

他的老妈就在附近,找找看

问问小猫在哪逮的然后仍回去

喂虫子・・・・

煮了吃了吧~挺好吃的

三、百灵鸟在家养有什么说法?

百灵鸟是不能在家里养的,因橡友为是保护动物,个人饲养必须在林业部门办理野生动物繁育证明。这种鸟梁禅槐通常生活在山地、荒漠、草地中,非繁殖期会结群活动,多以昆虫和草籽为食。它的体形不大,长度不足20厘米,雌性和雄性的外表类似,但额头和颈袭旅部的栗红色毛发更少。

在我们国家上千年的养鸟史中,如果要在上百种鸟儿中选出一种代表中国,那么把百灵鸟拿出来应战,所有的鸟友一定没有异议。

百灵鸟,没有芙蓉绣眼的靓丽外形,没有八哥鹩哥的学舌本领,饲养相当之困难,有多少鸟龄几十年的老票友也不见得敢说自己会养百灵。为什么这种鸟,竟然能独挑中国观赏鸟大梁,稳稳劳坐四大笼鸟榜首的宝座呢?因为“百灵鸟是天生的台儿上的角儿”!

百灵凭一门绝技“百灵十三套”,百灵为何如此能鸣善唱?百灵套口是怎么流传下来的?百灵鸟如何才能在主人的培养下成为“台儿上的角儿?”今天小编就用长篇文案,从百灵的历史到现代解剖学研究的百灵独有的特点,到“百灵十三套”的流传,彻底了解这位“角儿”。

全文3900字左右,阅读时间10分钟左右,涉及知识面较广较深,建议收藏后阅读。

百灵鸟究竟是个啥?何时开始流行的?

百灵鸟是草原精灵,广泛存在鱼我国内蒙古,河北的张家口以北和青海地区。百灵鸟这个名樱键字实际上是一个统称,再细分下来,百灵鸟可分为沙百灵、云雀、凤头百灵等十余种。一般家养的观赏百灵,是蒙古百灵,也有少许人饲养歌百灵和凤头百灵。值得一提的是:百灵鸟在2000年列入我国三有动物名录,同时也是我国二级保护动物。所以任何私人形式的捕捉野生百灵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现在的家养百灵来自人工培育,培育机构应办理相关的饲养许可(《野生动物驯养许可证》,个人也可以申请)。

在张家口地区,人们又把百灵鸟叫做云雀。到了京津鸟友圈,百灵和云雀指的却是两种不同的鸟。

建议饲养蒙古百灵,选择有资质的鸟户购买

百灵鸟最先进入我国观赏鸟行列是在唐宋时期,但当时未被普及饲养,而是广泛存在于古人的诗句中。在唐朝,百灵不叫百灵,而是被诗人称为“翠碧”“越鸟”。

天长水远收罗稀,保得重重翠碧衣。挟弹小儿多害物,劝君莫近市朝飞。――翠碧鸟《翠碧鸟》,诗句里没有体现饲养百灵的内容,而是写到“劝君莫近”,可见百灵这种机警的鸟儿当时不易捕捉,没有被普及饲养。

百灵鸟在民间开始呈现出饲养火热期,是从元朝开始如物的。

众所周知,元朝由蒙古人开朝当政,身为草原游牧民族的蒙古族,对草原本土的百灵鸟有着与生俱来的好感,随着蒙古人来到中原执政,草原歌王百灵鸟也就进入了人们的视线。百灵鸟在元朝进入皇室,后渐渐普及民间,这时候算是人们正式开始认真对待起了百灵。从那时候起,百灵鸟的文化开始有了滋生的苗头。

从元朝起,经历明朝,到清朝,百灵鸟的饲养已经相当普及,民间有“文百灵,武画眉”的说法,可见百灵鸟的地位之高。也是从清朝起“百灵套子”这个说法就算是正式被大家接受了,就是现在所说的“百灵十三套口”。为什么清朝有八哥绣眼红子画眉等等那么多观赏鸟,偏偏百灵就形成了固定套口了呢?百灵对声音的模仿能力为什么这么强?接下来,我们探秘:百灵卓越的模仿力背后的秘密。

现代解剖学告诉你:古人用了上百年时间研究的百灵套口背后的秘密

包括一部分鸟迷在内,知道”鹦鹉学舌“这个说法,普遍都认为鹦鹉的模仿能力是最强的,有这个误区的原因在于鹦鹉会学习人语。实际上要论模仿能力,百灵可比鹦鹉强了一大截。要知道,鹦鹉只会魔方很少的声音,而百灵虽然不会模仿人语,却能学会近百种声音。

为何百灵的模仿能力这么出众,就不得不提到鸟儿独有的一个身体组织:鸣肌。

现代解剖学告诉我们,鸟儿是没有喉部的,(绝大多数)鸟儿发声,是依靠一根能直接连接到肺部的鸣管,鸣管的震动方式不同。而鸣管的震动,主要依靠鸟儿的鸣肌。一般鸟类鸣肌的数量为2-4对,成对震动。百灵鸟的鸣肌达到了4-9对,可见就算是鸣肌最少的百灵鸟都比别的鸟儿会唱。更夸张的是,别的鸟儿鸣肌是左右对称震动,百灵的鸣肌却可以左右单独震动,这也就让百灵鸟能学会各种复杂的发声,而且能调整自己的歌声到最有灵性的腔调。

关于生物的解剖学也是近代开始的研究,研究表明了百灵有能力坐上第一鸣鸟的交椅。但是要知道:在还没有解剖学的时候,我们的先人就已经通过几百年的筛选,利用自己的经验知道了百灵能鸣善唱的特点,可见古人在养鸟渣颂液这件事上,下了多大的研究功夫。

解剖学除了告诉我们百灵有其他鸟类两倍的鸣肌之外,还给我们百灵的饲养人提了一个醒:百灵的鸣肌是4-9对,有些百灵的鸣肌也是才有4对,注定很难学会那么多套口,所以一只百灵能不能学会百灵标准套口,除了训练外,还跟天赋有直接关系。所以大家选择百灵的时候,选择脖子粗壮胸膛宽阔的鸟,起码这样的百灵,鸣管和肺部更加发达有力,底气较足,更有可能快速学会套口。

那么又有新问题来了:百灵十三套口到底是什么?十三套口是怎么训练的?在饲养百灵时,主人的饲养难度在几点,注意事项是什么?什么样的百灵才是好鸟?下面就马上为大家介绍。

“上了台儿的才叫角儿,台儿下的只能叫票友”――什么样的百灵算好鸟?

先笼统说一下什么是一只好的百灵,百灵不需要特别注重外表,不提外表,好的百灵一定要有这几个特点:

能唱

不怕人

能舞

能上台

接下来我们分别讲这四点是什么。

1. 能唱。即学会全套的百灵套口,北方为“1麻雀噪林;2家燕送春;3喜报三元;4红殿金榜乐;5吹哨列队;6山喜鹊叫;7推小车声;8母鸡报蛋;9猫叫;10鹰叫;11画眉叫;12蛔蝈叫;13黄雀叫”南方为“1麻雀噪林;2喜鹊迎春;3家燕细语;4母鸡报蛋;5猫叫;6狗吠;7黄雀喜鸣;8小车轴响;9雄鹰威鸣;10蝈蛔叫;11油葫芦;12水梢铃;13吱吱红”。优秀的百灵,大唱下来能唱3-5轮十三口。

2. 不怕人。好的百灵在人群鸟群密集处,不怯场,百灵对颜色比较敏感,尤其害怕红色。好的百灵不该因为人靠近欣赏而下台或停唱,反而应该更卖力地唱。

3. 能舞。野外的百灵擅长站在木桩上,边拍翅膀边鸣叫。换成笼养,优秀的百灵依旧要会边拍翅边唱歌。只唱不舞,百灵也会掉价不少。

4. 最重要的:能上台。这就是我们前文说的“上了台儿的才叫角儿”,老北京的票友圈里流传下的说法:一只好的百灵,不能只在笼子底下唱歌,必须是站在中央的“凤凰台”上鸣唱。

倘若一只百灵品相俱佳,能舞能跳,但是不上台,在鸟迷眼里就叫“台儿下的永远是票友”,这只百灵的价值会大打折扣。老北京的鸟迷们把百灵登台献唱称为“台儿上露脸儿”。(这儿话音南方人估计这辈子都学不明白怎么念……)

百灵的压音儿,古有古法今有今招

搁在清朝的老北京茶馆,如果谁能拎出一笼会十三口的百灵,那绝对会瞬间变成茶馆最大的明星,上一文章咱们简单说过当初没有电子设备的时期百灵学口有多困难。

百灵学口就是所谓的“压音儿”“压口”。

老一代的百灵压口:人随鸟的生物钟生活,趁天亮起早去山里听雀,去鹰户学鹰,养红子压口,守着小贩学推车声,养猫养狗学猫狗叫……等等。百灵属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鸟,所以老一辈养鸟人要把自己和百灵的生物钟调节成一致,必要时候需要笼罩来控制日光。为了防止百灵脏口,古时百灵都是养在缸里的:为了隔绝杂音。

老一代能用到的最简单的压口方法:拜师。一只古法养成的十三套口百灵,需要用到3-5年时间成型,若有这样一只百灵,那绝对是鸟友中“师傅”一般的存在。老年间人们为了百灵尽快学会套口,就需要找“老鸟压音儿”,就是拜已经学会套口的老鸟为师,让老鸟带着新鸟学口,就算是这样,也需要两三年才能毕业,毕业后还得靠正儿八经的声音来调整。

如今的百灵学口:现在的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能学会百灵十三套的鸟越来越凤毛麟角。科技发达了,人们用录音设备把标准的十三套声音放置在百灵鸟旁边,留出一个安静的房间让百灵学习。即使是有科技的帮助,现在真正学会十三套的百灵也越来越少了,因为如今娱乐活动太多,很多人已经不拿鸟当娱乐了,估计不久后百灵的十三套口也就绝了。

如今训练百灵上台:也不容易了。以前人们经常陪着鸟,用肉虫吸引百灵上台,时间充足。现在人们养百灵照顾也越来越不周,很多百灵得不到太多的关照,变得不愿意上台了。建议各位鸟友:百灵进家后先用矮一点的凤凰台,配合肉虫挑逗,然后再慢慢增加凤凰台的高度,让百灵熟悉登台露脸。

饲养百灵之初的注意事项

百灵鸟的挑选、喂食等等信息,网络上已经太多了,今天我们要分享就要分享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让文章更有收藏价值。

1. 笼罩要用深色。百灵鸟要用深色布罩,老年间用蓝色布。深色布罩透光能力差,能让百灵更快地安静下来,避免乱刨沙盘。

2. 用专用百灵笼。百灵笼有标准的尺寸(因为这个尺寸现在已经不将就那么严格了这里就不提具体数字了),也是一个专门的笼子种类,有大中小之分,初期可以选小笼,一段时间后笼子宜大不宜小,如果想让百灵更好的学会台上边舞边跳,不妨试试可以调节高度的拉笼。以前的百灵笼多为平顶笼,现在多用拱形笼,建议选择拱形笼。

3. 百灵鸟底沙关键要细。黄雀的底沙可以带粗颗粒,但百灵的底沙最好用细河沙,比较符合百灵鸟的生活习惯。底沙要常筛常晒,不然容易滋生细菌导致烂脚。

4. 鸟初期千万不能受惊,百灵一旦受惊就废。新百灵进家,对颜色非常敏感,尤其害怕红色。穿着红衣服的人不要靠近百灵鸟,待百灵熟悉之后,再慢慢训练百灵胆量,百灵初期多用笼罩,除非喂虫,否则不宜挑逗。熟悉主人之后的百灵会表现亲人。

5. 百灵鸟水罐最好外置。这是为了防止刨沙污染水源,百灵笼都会有一个开口专门用来外置水罐用。

6. 百灵鸟喂活虫要小心倒刺。蚂蚱、蟋蟀等活虫的腿上的倒刺会伤害百灵食道,可以去掉腿后喂食,或者少喂这种昆虫。

不要盲目追求十三套口,还是那个原理:十三套口一方面靠教,一方面靠天赋。

古人用了几百年的时间,让百灵鸟当上了笼鸟之首,现在的社会环境下其实已经不适合再用苛刻的要求去要求一只百灵学习那些技巧了。百灵就像一坛美酒,以前的人们赏酒香,现在的人们赏酒醉。小编也劝各位,如果追求极品百灵,没有三五年的功夫,是不可能达到的。既然远方难以涉足,不如好好欣赏沿途的风景――借泰戈尔的一句话作为结尾:采着花瓣时,得不到花的美丽。

养百灵应从雏鸟开始,因为从小人工喂大的鸟与人亲和,易于调教和“呷口”(学叫的俗称)。但究竟由几日龄开始为好,却有些讲究。民间有“七活八不活”的说法(7日龄的雏鸟人工饲养易成活,8日龄后不易成活)。

雏鸟的饲料以绿豆或豌豆面和蛋黄为主,加水拌成面团,然后揉制成两头尖的颗粒.沾水填喂。每天喂5~7次,每乎游次喂量以喂饱为止,不喂水,也不给菜。喂养9~10天后,雏鸟开始站立,并学着啄食。此时仍需人工填喂一段时间,直到雏鸟能自己吃饱为止。这期间饲料中的蛋黄比例可逐渐减少,并逐渐加喂些鸡蛋小米、嫩菜叶、谷子和活虫。在“大性期”和换羽期,除喂正常饲料外,还需适当加喂些皮虫、面包虫、蚱蜢及其他昆虫。

日常管理上,除每天更换饲料、饮水外,每周彻底清扫沙土2次,同时洗刷并消毒食罐和水罐。

上台鸣唱训练。要求岁裤销在幼鸟时就培养其上台的习惯。常用的方法是在鸣台上喂其喜欢吃的活食,或用夹粪棍捅它的脚,促使其上台。百灵鸟的鸣叫训练,讲究“十三套”(即会模仿13种声音),但具体内容说纯罩法不工。常见的内容是:麻雀噪林;喜鹊迎春;家燕细语;母鸡抱蛋;猫叫;狗吠;黄雀喜鸣;小车轴响;雄鹰威鸣;蝈蝈叫;油葫芦;水梢铃;吱吱红。口灵的百灵模仿得惟妙惟肖,令人陶醉。

二是呷口训练。最简单的方法是用有口的成年百灵去“带”。为了能使幼鸟“上口”(学会鸣叫)快、口清,最好将成鸟挂于高处,并保持环境安静。若想“甲”自然界鸟的鸣叫,贝刂要在清晨将百灵挂在有鸟鸣叫的地方,让其倾听。口灵的幼百灵几天就能上口。

这里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百灵雏鸟一般要经过一两年喂养才能开叫。这是因为百灵雏鸟在自然界里生长时,由于有老鸟的精心喂养,加上行动自由发育比较快,性成熟较早,因此开叫的时间也比较早。人工饲养的百灵,雏鸟阶段喂得再好也不如亲鸟照顾得周全,且行动受到很大限制,所以发育得比较慢,性成熟也较晚。

在饲养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百灵鸣叫嘶哑的情况,其原因较多:一是先天性原因,即鸣管发育不好造成的,这类嘶哑是不好治的。二是吃了带硬壳的活虫,一般几天后就会痊愈。三是由于水罐放水过多,鸟饮水时水呛进了鸣管,这时要及时减少水罐中的水。四是“火大″。这要寻找上火的原因,可以先喂一些西瓜霜片或润喉片一类的药片。在喂药片时,应先把药研成细末,然后把一个黄粉虫剪去一小段,蘸上药粉喂鸟。

在我们国家上千年的养鸟史中,如果要在上百种鸟儿中选出一种代表中国,那么把百灵鸟拿出来应战,所有的鸟友一定没有异议。

百灵鸟,没有芙蓉绣眼的靓丽外形,没有八哥鹩哥的学舌本领,饲养相当之困难,有多少鸟龄几十年的老票友也不见得敢说自己会养百灵。为什么这种鸟,竟然能独挑中国观赏鸟大梁,稳稳劳坐四大笼鸟榜首的宝座呢?因为“百灵鸟是天生的台儿上的角儿”!

百灵凭一门绝技“百灵十三套”,百灵为何如此能鸣善唱?百灵套口是怎么流传下来的?百灵鸟如何才能在主人的培养下成为“台儿上的角儿?”今天小编就用长篇文案,从百灵的历史到现代解剖学研究的百灵独有的特点,到“百灵十三套”的流传,彻底了解这位“角儿”。

全文3900字左右,阅读时间10分钟左右,涉及知识面较广较深,建议收藏后阅读。

百灵鸟究竟是个啥?何时开始流行的?

百灵鸟是草原精灵,广泛存在鱼我国内蒙古,河北的张家口以北和青海地区。百灵鸟这个名字实际上是一个统称,再细分下来,百灵鸟可分为沙百灵、云雀、凤头百灵等十余种。凯迹一般家养的观赏百灵,是蒙古百灵,也有少许人饲养歌百灵和凤头百灵。值得一提的是:百灵鸟在2000年列入我国三有动物名录,同时也是我国二级保护动物。所以任何私人形式的捕捉野生百灵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现在的家养百灵来自人工培育,培育机构应办理相关的饲养许可(《野生动物驯养许可证》,个人也可以申请)。

在张家口地区,人们又把百灵鸟叫做云雀。到了京津鸟友圈,百灵和云雀指的却是两种不同的鸟。

建议饲养蒙古百灵,选择有资质的鸟户购买

百灵鸟最先进入我国观赏鸟行列是在唐宋时期,但当时未被普及饲养,而是广泛存在于古人的诗句中。在唐朝,百灵不叫百灵,而是被诗人称为“翠碧”“越鸟”。

天长水远收罗稀,保得重重翠碧衣。挟弹小儿多害物,劝君莫近市朝飞。――翠碧鸟《翠碧鸟》,诗句里没有体现饲养百灵的内容,而是写到“劝君莫近”,可见百灵这种机警的鸟儿当时不易捕捉,没有被普及饲养。

百灵鸟在民间开始呈现出饲养火热期,是从元朝开始的。

众所周知,元朝由蒙古人开朝当政,身为草原游牧民族的蒙古族,对草原本土的百灵鸟有着与生俱来的好感,随着蒙古人来到中原执政,草原歌王百灵鸟也就进入了人们的视线。百灵鸟在元朝进入皇室,后渐渐普及民间侍拦,这时候算是人们正式开始认真对待起了百灵。从那时候起,百灵鸟的文化开始有了滋生的苗头。

从元朝起,经历明朝,到清朝,百灵鸟的饲养已经相当普及,民间有“文百灵,武画眉”的说法,可见百灵鸟的地位之高。也是从清朝起“百灵套子”这个说法就算是正式被大家接受了,就是现在所说的“百灵十三套口”。为什么清朝有八哥绣眼红子画眉等等那么多观赏鸟,偏偏百灵就形成了固定套口了呢?百灵对声音的模仿能力为什么这么强?接下来,我们探秘:百灵卓越的模仿力背后的秘密。

现代解剖学告诉你:古人用了上百年时间研究的百灵套口背后的秘密

包括一部分鸟迷在内,知道”鹦鹉学舌“这个说法,普遍都认为鹦鹉的模仿能力是最强的,有这个误区的原因在于鹦鹉会学习人语。实际上要论模仿能力,百灵盯谈并可比鹦鹉强了一大截。要知道,鹦鹉只会魔方很少的声音,而百灵虽然不会模仿人语,却能学会近百种声音。

为何百灵的模仿能力这么出众,就不得不提到鸟儿独有的一个身体组织:鸣肌。

现代解剖学告诉我们,鸟儿是没有喉部的,(绝大多数)鸟儿发声,是依靠一根能直接连接到肺部的鸣管,鸣管的震动方式不同。而鸣管的震动,主要依靠鸟儿的鸣肌。一般鸟类鸣肌的数量为2-4对,成对震动。百灵鸟的鸣肌达到了4-9对,可见就算是鸣肌最少的百灵鸟都比别的鸟儿会唱。更夸张的是,别的鸟儿鸣肌是左右对称震动,百灵的鸣肌却可以左右单独震动,这也就让百灵鸟能学会各种复杂的发声,而且能调整自己的歌声到最有灵性的腔调。

关于生物的解剖学也是近代开始的研究,研究表明了百灵有能力坐上第一鸣鸟的交椅。但是要知道:在还没有解剖学的时候,我们的先人就已经通过几百年的筛选,利用自己的经验知道了百灵能鸣善唱的特点,可见古人在养鸟这件事上,下了多大的研究功夫。

解剖学除了告诉我们百灵有其他鸟类两倍的鸣肌之外,还给我们百灵的饲养人提了一个醒:百灵的鸣肌是4-9对,有些百灵的鸣肌也是才有4对,注定很难学会那么多套口,所以一只百灵能不能学会百灵标准套口,除了训练外,还跟天赋有直接关系。所以大家选择百灵的时候,选择脖子粗壮胸膛宽阔的鸟,起码这样的百灵,鸣管和肺部更加发达有力,底气较足,更有可能快速学会套口。

那么又有新问题来了:百灵十三套口到底是什么?十三套口是怎么训练的?在饲养百灵时,主人的饲养难度在几点,注意事项是什么?什么样的百灵才是好鸟?下面就马上为大家介绍。

“上了台儿的才叫角儿,台儿下的只能叫票友”――什么样的百灵算好鸟?

先笼统说一下什么是一只好的百灵,百灵不需要特别注重外表,不提外表,好的百灵一定要有这几个特点:

能唱

不怕人

能舞

能上台

接下来我们分别讲这四点是什么。

1. 能唱。即学会全套的百灵套口,北方为“1麻雀噪林;2家燕送春;3喜报三元;4红殿金榜乐;5吹哨列队;6山喜鹊叫;7推小车声;8母鸡报蛋;9猫叫;10鹰叫;11画眉叫;12蛔蝈叫;13黄雀叫”南方为“1麻雀噪林;2喜鹊迎春;3家燕细语;4母鸡报蛋;5猫叫;6狗吠;7黄雀喜鸣;8小车轴响;9雄鹰威鸣;10蝈蛔叫;11油葫芦;12水梢铃;13吱吱红”。优秀的百灵,大唱下来能唱3-5轮十三口。

2. 不怕人。好的百灵在人群鸟群密集处,不怯场,百灵对颜色比较敏感,尤其害怕红色。好的百灵不该因为人靠近欣赏而下台或停唱,反而应该更卖力地唱。

3. 能舞。野外的百灵擅长站在木桩上,边拍翅膀边鸣叫。换成笼养,优秀的百灵依旧要会边拍翅边唱歌。只唱不舞,百灵也会掉价不少。

4. 最重要的:能上台。这就是我们前文说的“上了台儿的才叫角儿”,老北京的票友圈里流传下的说法:一只好的百灵,不能只在笼子底下唱歌,必须是站在中央的“凤凰台”上鸣唱。

倘若一只百灵品相俱佳,能舞能跳,但是不上台,在鸟迷眼里就叫“台儿下的永远是票友”,这只百灵的价值会大打折扣。老北京的鸟迷们把百灵登台献唱称为“台儿上露脸儿”。(这儿话音南方人估计这辈子都学不明白怎么念……)

百灵的压音儿,古有古法今有今招

搁在清朝的老北京茶馆,如果谁能拎出一笼会十三口的百灵,那绝对会瞬间变成茶馆最大的明星,上一文章咱们简单说过当初没有电子设备的时期百灵学口有多困难。

百灵学口就是所谓的“压音儿”“压口”。

老一代的百灵压口:人随鸟的生物钟生活,趁天亮起早去山里听雀,去鹰户学鹰,养红子压口,守着小贩学推车声,养猫养狗学猫狗叫……等等。百灵属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鸟,所以老一辈养鸟人要把自己和百灵的生物钟调节成一致,必要时候需要笼罩来控制日光。为了防止百灵脏口,古时百灵都是养在缸里的:为了隔绝杂音。

老一代能用到的最简单的压口方法:拜师。一只古法养成的十三套口百灵,需要用到3-5年时间成型,若有这样一只百灵,那绝对是鸟友中“师傅”一般的存在。老年间人们为了百灵尽快学会套口,就需要找“老鸟压音儿”,就是拜已经学会套口的老鸟为师,让老鸟带着新鸟学口,就算是这样,也需要两三年才能毕业,毕业后还得靠正儿八经的声音来调整。

如今的百灵学口:现在的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能学会百灵十三套的鸟越来越凤毛麟角。科技发达了,人们用录音设备把标准的十三套声音放置在百灵鸟旁边,留出一个安静的房间让百灵学习。即使是有科技的帮助,现在真正学会十三套的百灵也越来越少了,因为如今娱乐活动太多,很多人已经不拿鸟当娱乐了,估计不久后百灵的十三套口也就绝了。

如今训练百灵上台:也不容易了。以前人们经常陪着鸟,用肉虫吸引百灵上台,时间充足。现在人们养百灵照顾也越来越不周,很多百灵得不到太多的关照,变得不愿意上台了。建议各位鸟友:百灵进家后先用矮一点的凤凰台,配合肉虫挑逗,然后再慢慢增加凤凰台的高度,让百灵熟悉登台露脸。

饲养百灵之初的注意事项

百灵鸟的挑选、喂食等等信息,网络上已经太多了,今天我们要分享就要分享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让文章更有收藏价值。

1. 笼罩要用深色。百灵鸟要用深色布罩,老年间用蓝色布。深色布罩透光能力差,能让百灵更快地安静下来,避免乱刨沙盘。

2. 用专用百灵笼。百灵笼有标准的尺寸(因为这个尺寸现在已经不将就那么严格了这里就不提具体数字了),也是一个专门的笼子种类,有大中小之分,初期可以选小笼,一段时间后笼子宜大不宜小,如果想让百灵更好的学会台上边舞边跳,不妨试试可以调节高度的拉笼。以前的百灵笼多为平顶笼,现在多用拱形笼,建议选择拱形笼。

3. 百灵鸟底沙关键要细。黄雀的底沙可以带粗颗粒,但百灵的底沙最好用细河沙,比较符合百灵鸟的生活习惯。底沙要常筛常晒,不然容易滋生细菌导致烂脚。

4. 鸟初期千万不能受惊,百灵一旦受惊就废。新百灵进家,对颜色非常敏感,尤其害怕红色。穿着红衣服的人不要靠近百灵鸟,待百灵熟悉之后,再慢慢训练百灵胆量,百灵初期多用笼罩,除非喂虫,否则不宜挑逗。熟悉主人之后的百灵会表现亲人。

5. 百灵鸟水罐最好外置。这是为了防止刨沙污染水源,百灵笼都会有一个开口专门用来外置水罐用。

6. 百灵鸟喂活虫要小心倒刺。蚂蚱、蟋蟀等活虫的腿上的倒刺会伤害百灵食道,可以去掉腿后喂食,或者少喂这种昆虫。

不要盲目追求十三套口,还是那个原理:十三套口一方面靠教,一方面靠天赋。

古人用了几百年的时间,让百灵鸟当上了笼鸟之首,现在的社会环境下其实已经不适合再用苛刻的要求去要求一只百灵学习那些技巧了。百灵就像一坛美酒,以前的人们赏酒香,现在的人们赏酒醉。小编也劝各位,如果追求极品百灵,没有三五年的功夫,是不可能达到的。既然远方难以涉足,不如好好欣赏沿途的风景――借泰戈尔的一句话作为结尾:采着花瓣时,得不到花的美丽。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