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米貌似有很久的历史了,那古代没有机械是怎么碾米的?

来源:www.ahlulin.com   时间:2023-01-11 18:45   点击:168  编辑:尚岚   手机版

一、米貌似有很久的历史了,那古代没有机械是怎么碾米的?

那叫舂米就是把打下的谷子去壳的过程,舂出来的壳就是米糠,剩下的米粒就是我们吃的白米,舂米的工具有点像捣药罐,有一个棒槌、一个盛器。用棒槌砸谷子,把米糠砸掉。

加工工具主要是石臼。石臼分杵臼和斗臼两种。杵臼,即小石臼,加上一根臼杵就可操作。臼杵为木质,手腕粗细,长一米左右,上端装上两三公斤重扁圆形石头,以增加臼杵捣下去的重量。舂米的人手握杵往下捣,直到米糠完全从糙米上剥落,然后用竹筛子筛去米糠,白米就呈现在眼前。

也可以用半个锅底形木桶埋于地下,地面再接半个木桶。这样,每次可舂米四五斗,斗臼舂米的方式和杵臼也有所不同。不是用手直接捣臼杵,需要在大石臼后搭木架,中间架有一根类似跷跷板的横杆,横杆前端连接臼杵,杵上的石块约有十多公斤。舂米时,操作者利用自身的重量,用一只脚踩在横杆上,使其前端上翘,当脚松开时,臼杵自然落在大石中心,臼杵循环往复捣米,使米由糙变白。

有一种农具是可以将米和稻壳分开的,我们小时候自己种水稻就用那个

二、在古代,大米没有机器脱谷的。难道一个一个剥开嘛?

古代,是使用“臼(jiu)”来舂米的,后来发明了水碓(shuǐ duì)。

舂(chong)米,一口臼,用一块大整石慢慢凿成。它形同一只巨大的酒盅,臼口的直径不小于 70 ~ 80 公分。一只大的石臼,一般要四个人才能抬得动它。臼内凿有锣纹,臼的身子须埋在地下,臼口露出地面,四周用破陶瓷缸片贴平,以便于清扫。

在臼的上面,架着用一棵大树段做成的“碓身”,“碓”的头部下面有杆杵,杵的嘴子上按了铁牙。“碓”肚的中部,两边有支撑翘动的横杆,就像玩杂技的“翘翘板”中间支撑那玩意儿。

“碓”尾部的地下挖一个深坑,当把重心移到“碓”尾并将其向坑里踩压下去,“碓”头即抬了起来,然后舂下去,抬起来,再舂下去,就这样机械地重复,便是舂米。

扩展资料:

古代中国劳动人民不仅创造了用水力推动鼓风机铸铁,而且进一步利用水力、杠杆和凸轮的原理去加工粮食,这种用水力把粮食皮壳去掉的机械叫水碓。古代水碓分为地碓和船碓,船碓到明代才有。水碓 (shuǐ duì)利用水力舂米的器械。

我国在汉代发明了水碓,浙东山区在唐代已有了使用滚筒式水碓记载。

解放前,余姚市大隐镇共有水碓56处。据当地老农介绍,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下磨村农民还在用水碓磨蚊香木粉销往上海、宁波等地,木粉销售收入占到山村总收入的1/3。随着农业产业调整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以及水源环境的变化,到上世纪末,水碓才完全退出了山区农民的生活。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舂米

百度百科――水碓

舂米  chōng mǐ

三千年前,人类开始食用种植和食用稻谷的时候,伴随着就发明了舂米。舂米就是把打下的谷子去壳的过程,舂出来的壳就是米糠,剩下的米粒就是我们吃的白米,舂米的工具有点像捣药罐,有一个棒槌、一个盛器。用棒槌砸谷子,把米糠砸掉。

下图就是舂米的一种方式。

在古代一般是用石碓去壳,将米放入石碓中,脚踏驱动杆,倾斜的锤子落下时砸在石臼中,来回数次,就可以去掉稻谷的皮了。去皮后,用竹编簸箕去大糠,再用箩子去细糠,此后,就可以食用了。

古代叫舂(chong)米,就是把打下的谷子去壳的过程,舂出来的壳就是米糠,剩下的米粒就是我们吃的白米,舂米的工具有点像捣药罐,有一个棒槌、一个盛器。用棒槌砸谷子,把米糠砸掉。

当然不是了 我国把米剥开的时候用了这样的“道具”

古代叫舂(chong)米,就是把打下的谷子去壳的过程,舂出来的壳就是米糠,剩下的米粒就是我们吃的白米,舂米的工具有点像捣药罐,有一个棒槌、一个盛器。用棒槌砸谷子,把米糠砸掉。

三、湖北仙粮牌碾米机和安徽巢湖牌碾米机相比较那个牌子的设备比较好一点(设备质量和碾米的质量)。

巢湖牌15新三型碾米机技术成熟、功能全,操作简单,日产也高,我们附近用的就是,好像还能补贴吧。仙粮的附近没有人用过,优缺点也不太了解。

为什么没考虑我们厂的呢,还支持淘宝网购呢,其他哪个厂家敢啊!

四、哪里有老式碾米机配件买

河北庞口镇农机大市场有卖的。

五、一台大型碾米机,4小时碾出6吨大米.这台碾米机碾1吨大米平均要用几分之几小时

4÷6=2/3(小时)

六、4台相同的辗米机3小时扎米4800千克,1台砸米机每小时可以辗米多少千克

400吧……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