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性?

91 2024-03-18 10:31 admin    手机版

一、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性?

治理环境污染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载体,它可以减少或消除因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导致的各种社会矛盾。

经济的高速发展已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成为当今的一大公害,国家治理环境,正确处理好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治理环境,保护环境,将会为我们建设小康社会提供重要的基础与前提,是我国早日实现全民的小康的有力保障。

二、水污染治理?

水体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农业废水、生活污水及其他等。面临水污染的严峻形势,我国环境保护部门聚焦重点,组织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长江保护修复、水源地保护及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为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碧水、蓝天、净土的美丽中国奠定基础。在水污染防治方面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有效防范水体质量污染,不断提高水环境管理效率,为人们提供安全的用水环境。具体防治措施如下:

1、健全法律法规,积极建设水环境管理制度,明确治理部门的职责;

2、不断加强对工业污水、农业污水、生活污水的防治;

3、建立相应的技术保障体系;

4、加大重点流域、水源地的治理与保护

三、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意见?

到2020年底,我国将率先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到2022年底,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推广。

《意见》提出,按照“禁限一批、替代循环一批、规范一批”的原则,禁止生产销售超薄塑料购物袋、超薄聚乙烯农用地膜。禁止以医疗废物为原料制造塑料制品。全面禁止废塑料进口。分步骤禁止生产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分步骤、分领域禁止或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制品、快递塑料包装等。研发推广绿色环保的塑料制品及替代产品、探索培育有利于规范回收和循环利用、减少塑料污染的新业态新模式。加强塑料废弃物分类回收清运,规范塑料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开展塑料垃圾专项清理。同时,《意见》也提出了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和标准,完善支持政策,强化科技支撑,严格监督执法等支撑保障措施。

四、污染类型污染来源污染治理方法?

污染类型有生活污染,工业污染,来源有生活中产生的过剩腐败物品和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气废水废物渣,治理减量,回收,循环应用,净化处理等

五、如何加强社会治理?

其一,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上下功夫。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根本保证。要通过健全党建引领、多方参与的共治机制,把党的领导贯彻到社会治理全过程各环节,充分激发各治理主体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的活力。要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优势、政府整合资源的行政优势、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社会组织的群众动员优势等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全民参与的开放治理体系。

要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把党的优良传统和新技术新手段结合起来,创新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机制。还需要注意的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既需要发挥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要作用,也需要发挥行业规章、团体章程、道德标准等社会规范的重要作用。

因此,既要以法治为依托解决社会治理中的难题,积极引导群众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道德建设,充分实现道德在社会治理中的规范和约束功能。通过法治和德治的紧密结合、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在社会治理中弘扬“崇德尚法”的正能量。

六、核污染治理措施?

解决核污染的措施包括:

1.核污染控制:通过各种手段,尽量减少核污染的范围,并对已经发生的核污染进行清理和控制。

2.核污染清除:对于已经发生的核污染,通过特殊的工艺和技术进行清除,以便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3.核污染预防:通过安全教育和安全检查等手段,预防核污染的发生。

4.核污染应对:在发生核污染事故时,迅速应对,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污染范围,并对受害者进行有效的救治。

5.核污染治理: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对核污染进行治理,减少核污染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七、水污染治理标准?

(1)水环境质量标准

有关于水环境质量的标准,主要涉及到以下5本,分别是: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

《渔业水质标准》GB/T 11607-1989;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

八、加强基础治理的方法?

“基层”两字对于汕尾来说重于泰山。作为背山面海的革命老区,一直以来,山村、渔村就是汕尾的主体。这里的山村和渔村很多都有600年以上的历史,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年间。村民渔民世居于此,在和自然环境抗争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生存法则,进而又演化成深厚的传统观念。

由于汕尾是一个新建城市,基础差、底子薄,欠账多,虽身处粤东沿海但仍为广东欠发达地区。而当下,在汕尾抓住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机遇争取大发展的背景下,许多基层陈旧观念也确实到了要革新和扬弃的时候。为了过上好日子、弘扬好风气,乡村移风易俗势在必行。

九、加强源头治理的方法?

答:加强源头治理工作要找准切入点、把握关键点、抓实着力点、强化落脚点。

十、加强基层治理的目的?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着力提高组织力量,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的战斗堡垒,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形成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首先,要加强支部能力建设,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避免重形式、轻走过场,保质保量。要落实学习教育制度,加强党员思想认识。基层党组织要密切关注党员教育,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培育、提升和发挥基层党支部的组织力量。要细化监督管理制度,改进干部作风。

二是注重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基层管理人才。要努力改善干部队伍结构。通过定向培养和双向选拔,把专业知识扎实、业务经验丰富的专业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关键岗位的责任人,完善基层党员队伍结构。

三是民生不是小事。一切都与人民的意志有关。1%的基层工作可能是人民生活的100%。因此,只有把老百姓的“烦恼”记在心里,把老百姓的“后顾之忧”掌握在手中,居民的“家事”才能处理好。这样,才能把基层工作做好、做得有效、做到心系民心。完善工作制度,用好举报机制。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