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国最大的挖泥船“浚洋一号”为什么由荷兰制造?中国的造船业非常发达,难道不能自己造吗?

250 2023-01-06 22:36 别罡    手机版

中国最大的挖泥船“浚洋一号”为什么由荷兰制造?中国的造船业非常发达,难道不能自己造吗?

正如前面有朋友所说,现在全球一体化,很多东西在研发时,确实会要考虑是否划算,能买到,非战略需求基本不会花大精力。这里要注意的是浚洋一号是耙吸式,耙吸式是靠个耙子一样的东西,在水底将泥沙耙起,吸入舱体,装载后运到指定地点倾倒!大,就是因为他有泥沙装载的需求,譬如07年被集装箱船撞沉的世界最大耙吸式的荷兰籍奋威号,自重2w3,满载近9w吨,世界上排名前几位的,基本都是耙吸式,也都是荷兰人造的,荷兰人在耙吸上有它的历史传统优势,我们国家自己主要生产的绞吸式,我们的出口禁令也主要针对的绞吸式!因为绞吸式一方面可以通过绞刀粉碎礁岩,另一方面,绞刀绞混海底沙土与水泥混合成预制泥浆,经过吸泥管吸入泵体并经过排泥管送至排泥区,所以基本就是造岛神器。在这种情况下,正常疏浚作业,内河航道用不到那么大的,沿海可以租用(奋威号就是天津港租用在天津港外海疏浚时被外籍巨型集装箱轮撞沉的,当然后来也被我们打捞起来并修复了),所以耙吸式再去研发不划算,个人觉得是因为南海问题,才成就了国产自主研发绞吸式。

术业有专攻,你牛,你还能把世界上所有工作都做完?你的学霸,所以你每门课都得考第一?中国制造很强大,但并不意味着就必须每个方面都要求大求全。比方说,美国也造不出圆珠笔笔尖的钢球,是不是美国制造业水平也很低?

有些东西可以别人造,有些东西必须自己造,经验技术,材料

天鲲号能让中国在南海通行无阻吗?

近日,

又一款国之重器,

亚洲最大的绞吸挖泥船――“天鲲号”,

在江苏启东成功下水。

天鲲号,长140米,宽27.8米,最大挖深可达35米。是第一艘完全由我国设计制造,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型自航绞吸挖泥船,是目前亚洲最大、最先进的“造岛神器”。更被网友冠以“地图编辑器”的昵称!

在一探究竟之前,我们先科普一下――绞 吸 船

海底不仅有泥沙,还有比较硬的珊瑚礁和岩石。如果要在海底进行挖掘,过去只能用爆破法,把这些礁石炸碎,但是这种方法显然会对这片海域的海洋生物造成毁灭性的影响。因此用绞刀把泥沙岩石挖开,然后再用泵把泥吸上来。“绞吸船”因此得名。

疏浚――为疏通、扩宽或挖深河湖等水域,用人力或机械进行水下土石方开挖工程。机械施工广泛使用各类挖泥船,有时也用索铲等陆上施工机械。

其实在“天鲲号”之前,我国最大的自航绞吸式挖泥船是――“天鲸号”是中国吹沙填海的利器!装机功率及疏浚能力在中国老大!在亚洲老大!目前在世界这个江湖上是排老三!

有了它,中国分分钟就能在海上造起一片小大陆,每小时挖出一个足球场,最多二个月就能填出一个机场来!

中国在南海岛礁填海速度之快,令其他国家望尘莫及。而这背后最大的功臣,毫无争议的要归功于它。于是,人们就将天鲸号称为“造岛神器”。

虽然“天鲸号”如此的“鬼斧神工”,但如今,它已经失去“亚洲第一”的宝座了!“天鲲号”,无论个头还是性能,都大大超越了“天鲸号”,成为新晋“亚洲第一”。

其远程输送能力等性能更是稳居世界第一!多项性能位居亚洲第一国际领先水平!于是乎,它成功接过“造岛神器”的称号,扛起了中国疏浚工程的大旗!

没两把刷子,怎么敢称世界第一呢?你知道吗?它能以每小时6000立方米的速度,将海沙、岩石以及海水混合物输送到最远15000米的地方!15000米,就是15公里啊!这个数字大得让人难以置信,船在这头挖沙,那头的沙土就喷到15公里外了!

一个小时,就能挖出3个标准游泳池大小的坑,挖掘填满一座“水立方”,只需要6天半!有了“天鲲号”,中国以后造岛,一键即可完成!

由中国交建所属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航局”)投资并联合设计的6600千瓦绞刀功率重型自航绞吸船“天鲲”号,3日在江苏启东成功下水。“天鲲”号下水标志着中国已经能够自主设计建造新一代的重型自航绞吸挖泥船,可以更好地满足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需要。在下水仪式前一天的记者会上,中国交建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顾明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天鲲”号虽然不是世界最大的挖泥船,“但绝对是最先进的!”

“天鲲”号定位为全电力驱动、双定位系统、全球无限航区的重型自航绞吸挖泥船。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与之前的挖泥船相比,“天鲲”号的性能提升和技术创新点非常多。以挖泥船作业时的“支点”钢桩为例,孔凡震向《环球时报》记者列了对比数据:“天鲸”号的钢桩98吨,而“天鲲”号的重型钢桩则是183吨,几乎翻了一番。以前的钢桩可以扎入海底泥沙来定位,“天鲲”号则能扎入岩石。对于“天鲲”号的挖掘能力,孔凡震形象地介绍说:“如果用‘天鲲’号挖相当于一座水立方的泥沙,功率最大的情况下只要6天半。”

“天鲲”号的先进之处还不仅限于施工作业。在甲板上,《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船舱底部和甲板之间有很多圆盘一样的东西。“天鲲”号船长告诉记者,那是主动空气减震装置,能大幅减少和隔绝船舶施工期间的低频振动,保证船员居住生活舒适和设备运转的安全。“施工期间在舱里打开电脑,把鼠标放在桌子上,光标会纹丝不动。”

在码头,一个外国面孔引起《环球时报》记者的注意。他来自比利时,名叫弗朗西斯科,是这里唯一的外方顾问。谈起“天鲲”号,弗朗西斯科很兴奋:“我干这行(指船舶建造)已经16年了,曾在比利时和荷兰的大公司工作过。在来中国之前,我以为中国的项目标准很低,结果发现我错了。有些设备非常复杂,甚至欧洲造船强国都不愿意独自研发,但中国做到了,中国完全可以跟欧洲国家竞争。”

自主研发对中国制造业意味着什么?在2日的记者会上,《环球时报》记者听顾明提到一个细节:“在无法自己造船的年代,国家特批从荷兰换来一艘耙吸船,花了4吨黄金。”顾明说,船舶制造业是技术和资金密集行业,以前想要进口一个泥泵,整条船就都得按照人家的设计来造。“现在‘天鲲’号是自己设计、自己建造,标志着我们国家的关键技术、制造水平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这是买不来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