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空间电场生物效应的生物效应

181 2023-01-07 00:37 莫桦    手机版

空间电场生物效应的生物效应

曾用名:大气电场

空间电场调控植物生长原理

空间电场防病防疫原理

空间电场促蕾防病原理

空间电场空气净化原理

空间电场/二氧化碳同补技术原理

空间电场产量倍增效应

食用菌病害的防治原理、原则与防治措施是什么?

食用菌的病虫害防治比其他农作物困难更大。一方面食用菌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环境条件――营养丰富的培养基质、空间相对密闭、温度适宜、阴暗潮湿,也非常适宜于病虫害的发生与发展,而且病虫杂菌往往发生在培养基质内,与食用菌的菌丝体混生在一起,难以分开而单独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另一方面食用菌的食用部分――子实体都是裸露的,没有其他保护组织,又是健康食品,菇体的吸水力强,一旦在菇期采取化学防治,就会造成有害物质的残留。因此,采取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方法,是食用菌生产获得高产、高效、优质、无公害的重要保证。

(1)非侵染性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关键在于预防,从培养料的配制、发菌条件的调节,到菇房环境条件的控制,在食用菌的整个发育过程中,都要尽一切可能创造利于食用菌生长发育的条件来抑制此类病害的发生。

(2)浸染性病害

①防治原理 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蔓延需具备四个条件,即病原物、宿主、适宜侵染的环境条件、再侵染和蔓延,据此可得出如下防治原理:

一是阻断病源。使侵染源不能进入菇房,如不使用带病菌种、培养料进行规范的二次发酵或灭菌、覆土材料用前进行蒸汽消毒或药剂消毒、旧菇房进行彻底消毒、清洁环境等。

二是阻断传播途径。任何病害,在生长期如果仅发生一次侵染,一般不会造成危害,只有发生再次侵染,才会造成对生产的明显危害。因此,病害发生后阻断传播途径很重要,如用具消毒、及时灭虫灭螨。

三是阻抑病原菌的生长。多数病害都喜高温高湿,适当降温降湿,加强通风,对多种病原微生物都有程度不同的阻抑作用。

四是杀灭病原物。进行场所内外的消毒和必要的药剂防治。

②防治原则 侵染性病害一旦在子实体上发生,整株子实体的商品价值就完全丧失。由于菇房的高温高湿环境和每日必需的喷水管理,使病害的传播蔓延大大快于绿色作物。病害预防应遵守以下原则:

一是以培养料和覆土的处理为重点。多种食用菌病害的病原物都自然存在于培养料和覆土材料中,是食用菌病害的最初侵染源,因此,除必须进行发酵料栽培外,尤其是在发病区或老菇棚,应尽量进行熟料栽培。在平菇的栽培实践中,近几年黄斑病普遍发生,且有严重发展的趋势,但熟料栽培的基本没有造成为害。

二是场所和环境消毒要搞好。很多病原菌自然存在于土壤表面、空气和各种有机体上,特别是老菇房的内壁和床架,会留有前一生产季存留下来的病原菌。环境和场所消毒最简单和经济的方法是阳光下暴晒,可将菇棚盖顶掀起,先晒地面,然后深翻,再暴晒。甲醛、过氧乙酸、硫磺、漂白粉等也是很好的环境消毒剂,且无污染。

三是栽培防治贯穿始终。在整个栽培过程中,特别要注意温度和湿度的控制,加强通风,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侵染,同时注意用具的消毒,并创造一个洁净的生长环境。

四是一旦发病及早进行药剂处理。出菇期病害一旦发生,要及早处理,如清除病菇、处理病灶、喷洒杀菌剂等。若处理不及时,很易造成病害流行,难以控制。

五是先采菇后施药,出菇留足残留期。药物防治时,若不先行采菇,药剂很易污染菇体,并造成大量残留。因此,药剂防治时,必须做到先采菇,后施药,施药后菇房采取偏干管理,抑制子实体原基形成。目前使用的杀菌剂残留期一般14天,多数食用菌子实体从原基形成至成熟采收需7天左右,因此,施药后需8天才可令其出菇。

(3)杂菌

杂菌与食用菌的关系相当于杂草与绿色作物的关系,它们并不像病原菌那样直接侵害食用菌,而是通过在培养基质上的生长,与食用菌争夺养分,同时形成毒素,抑制食用菌生长。因此也常称其为竞争性杂菌。危害食用菌的杂菌主要是霉菌类、少数的高等真菌、细菌和黏菌。

①熟料栽培的杂菌控制 熟料栽培的杂菌污染源主要有培养料带菌(灭菌不彻底)、菌种带菌、接种工具带菌、接种操作外界杂菌侵入和培养期间的外界杂菌侵入等。据此,防治要点应在于(参见第二章第五节的相关内容):

选用洁净新鲜无霉变的原料,并彻底灭菌。这是预防杂菌污染的第一道防线。

认真挑选菌种,杜绝菌种带杂菌。

科学配料,控制水分和pH,创造不利于杂菌侵染的基质条件。经验表明,料中麦麸多或加入糖后,霉菌污染率较高;当用豆粉或饼肥粉代替部分麦麸,并无糖时,霉菌污染率可明显降低;含水量偏高时,霉菌污染发生多,含水量偏低时,霉菌污染发生少。

严格接种,严把无菌操作关。

创造适宜的培养条件,促进菌丝快速、健壮生长。要注意场所洁净、干燥,以减少外界杂菌的侵染。

②生料和发酵料栽培的杂菌控制 生料和发酵料中自然存在着多种微生物。食用菌培养期间,污染能否发生主要取决于料的微生物区系中各种微生物之间的平衡状态,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污染就发生了。通常采取以下措施预防污染。

一是提高培养料的pH,在不明显影响食用菌菌丝生长的前提下,抑制霉菌的生长。

二是适当偏干,增加透气性,促进食用菌菌丝生长,抑制霉菌生长。

三是加大接种量,占取料中微生物种群优势。

四是料中适量加入发酵剂、立信菌王等微生物制剂或多菌灵等杀真菌剂,抑制霉菌生长。

五是创造利于食用菌生长的环境条件,如温度、通风,促进食用菌生长来抑制杂菌的繁殖。

六是科学合理发酵,制作只利于食用菌生长而不利于杂菌生长的选择性基质,包括适于食用菌生长的理化性状和微生物区系。

③出菇期的杂菌污染 一般而言,出菇期不容易出现初次的杂菌侵染,除非环境条件过于不适,如高温高湿或过度不洁。预防出菇期杂菌污染的有效途径是防高温高湿,保证通风充分;二是及时清理床面,清洁菇房,保持卫生状态良好。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