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毛管孔隙度为多少时,土壤空隙状况比较良好

来源:www.ahlulin.com   时间:2023-01-14 23:52   点击:169  编辑:狄婕   手机版

一、毛管孔隙度为多少时,土壤空隙状况比较良好

土壤总空隙度 P总=1-容重/密度

.束缚水占的孔度 P束=P松束+P紧束

P松束=(萎蔫含水量-最大吸湿量)×容重/1.25

P紧束=最大吸湿量×容重/1.50

1.50,1.25为各束缚水平均密度

毛管水占有孔隙度 P毛=(田间持水量-萎蔫含水量)×容重

水占孔隙度 P水=P束+P毛

所以 土壤非毛管孔隙度 P=P总-P水

二、求测量土壤的容重、含水率、孔隙度的最简单的方法

(一)容重测定:

环刀法

1、在欲测容重地块挖坑,长、宽约 1 尺左右,坑深视土层情况而定,通常 1.5 尺左右即可并将取土坑壁垂直切平。

2、将环刀垂直压入各层土壤中,如土壤紧实时,可在环刀上端垫一块木板, 用铁锤击入土壤。环刀进入土层时勿左右摇摆,以免破坏土壤自然状态,影响容 重。

3、用铁铲将环刀从土壤中挖出,小心削平下端,然后将上部钢环去掉,再 削平上端,环刀内的土壤体积为100 立方厘米,同样取三份,两份求其平均值, 一份测定土壤毛管孔隙度。

4、将环刀内的土壤无损移入铝盒中,带回室内称重,土壤如在大铝盒中直 接烘干时可不称重。

5、将大铝盒打开盖放入105℃烘箱中烘8 小时,或取其中的土壤15―20 克, 放入小铝盒中,用酒精烧失法,求出土壤含水百分数。

6、计算: 式中 g――环刀内湿样重(克)g V――环刀内容积(厘米 3 ) W――样品含水百分数(不带%)

(二)比重测定:

1、将比重瓶加水至满、外部擦干,称重为A。

2、将比重瓶中水分倒出约1/3 把10 克烘干土小心倒入瓶中,加水至满,注 意不使水溢出,擦干,称重为B。

3、10 克(干土重)+ A(比重瓶重 + 水重)- B(比重瓶重 + 10 克干土重 + 排出10 克干土体积后的水重)= C(10 克干土同体积的水重)。

(三)土壤孔隙度:

2、土壤毛管孔隙度:

(1)取磁盘一个,盘中倒放一培养皿,培养皿上放滤纸一张,稍大于培养 皿,将环刀连同所取土柱放于其上。

(2)向磁盘中加水,并使滤纸边缘接触水面,但勿使水面漫过培养皿。

(3)使土柱通过滤纸吸水,待土壤毛管全部充满水分时为止。

(4)取出环刀将吸水膨胀而超出环刀的湿土用小刀切去,连同湿土柱称重, 再除出环刀重量即为充满毛管水的湿土重。

(5)从环刀上部取出土样10―20 克,置铝盒中烧失,测其含水百分数,计 算出环刀内的干土重。

(一)容重测定:

环刀法

1、在欲测容重地块挖坑,长、宽约

1

尺左右,坑深视土层情况而定,通常

1.5

尺左右即可并将取土坑壁垂直切平。

2、将环刀垂直压入各层土壤中,如土壤紧实时,可在环刀上端垫一块木板,

用铁锤击入土壤。环刀进入土层时勿左右摇摆,以免破坏土壤自然状态,影响容

重。

3、用铁铲将环刀从土壤中挖出,小心削平下端,然后将上部钢环去掉,再

削平上端,环刀内的土壤体积为100

立方厘米,同样取三份,两份求其平均值,

一份测定土壤毛管孔隙度。

4、将环刀内的土壤无损移入铝盒中,带回室内称重,土壤如在大铝盒中直

接烘干时可不称重。

5、将大铝盒打开盖放入105℃烘箱中烘8

小时,或取其中的土壤15―20

克,

放入小铝盒中,用酒精烧失法,求出土壤含水百分数。

6、计算:

式中

g――环刀内湿样重(克)g

V――环刀内容积(厘米

3

W――样品含水百分数(不带%)

(二)比重测定:

1、将比重瓶加水至满、外部擦干,称重为A。

容重一般用常用的是环刀法,计算的公式是

d=g•100/[V•(100+W)]

式中:d―土壤容重(g/cm3)

g―环刀内湿土重(g)

V―环刀容积(cm3)

W―样品含水量(%)

可以直接用容重(d)通过经验公式计算出土壤总孔度(Pt%)。 Pt%=93.947-32.995d

含水量用105±2℃的烘箱烘干土壤,测量烘干前后的重量变化,减少的质量就是含水量。

翻一下土壤学嘛,我都忘记了,不好意思

三、玉米生长对土壤条件的要求有哪些

一、温度

玉米属于喜温的短日照作物,全生育期内要求的温度较高。生物学有效温度为10℃;种子发芽要求在8-10℃之间,当温度低于8℃发芽速度缓慢,在16-21℃时发芽旺盛,速度快;一般种子发芽的最适宜温度为20-30℃,当温度超过40℃时将停止发芽,并对种子活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苗期,短时间内可承受零下2-3℃的低温,在两叶一心时,零下3℃是低温的临界温度,否则幼苗就会出现冻伤现象,严重时出现苗死亡。拔节期日均气温要求15-27℃,在18℃以上较合适;从抽雄到开花日均26-27℃;灌浆和成熟在20-24℃较好,低于16℃或高于25℃,对淀粉酶的活动产生影响,如籽粒灌浆不良或出现败育的现象。

二、光照

玉米是短日照植物,日照时数在12小时内,成熟提早。长日照则开花延迟,甚至不能结穗。在短日照(8-10小时)条件下可开花结实。玉米为C4植物,具有较强的光合能力,光的饱和点高,一般玉米光合强度为35-80mgCO2/dm2小时。

三、水分

玉米的植株高大、叶面积较大,因而蒸腾作用强,生长期间内最适的降水量为600mm左右。干旱或水涝都将会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发育、对产量和品质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降水过多,光照时间减少,同时降低有效积温,部分病害加重,增加倒伏的概率、杂草生长旺盛而与玉米产生竞争。

玉米虽然需水较多,其蒸腾系数较大麦、燕麦、紫花首清、三叶草相比都低,一般在240-370mm。由于玉米有强大的根系和自我调节功能,尽可能从土壤中吸收所需的水分,当遇到高温、空气干燥时,叶片自动向上卷曲,以减少蒸腾作用,促使植株内的水分平衡,若不是严重缺水,一般不会造成植株干枯致死,但会对产量和品质有一定的影响。

四、土壤

玉米对土壤要求不十分严格,土质疏松,土层深厚即可,以有机质丰富的黑土、黑钙土、淡黑钙土、冲积土和厚层草甸土为最好,pH为5-8范围内均可种植玉米,其中以6.5-7.0最为适宜。需要量较大的营养元素有N、P、K、S、Ca和Mg等,需要量较少的有Fe、Mn、Zn、Cu、Ba等。玉米从抽雄前10天到抽雄后25-30天是玉米干物质积累最快、需肥最多的阶段,这个阶段吸收量占总需肥量 70-75%的氮、60%-70%的磷、65%的钾。

扩展资料:

病害治理:

1、病菌生理小种变异动态监测及时掌握病菌小种毒力频率和病菌变异动态,可为抗病育种和品种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提高抗病育种的预见性 ,避免由于病菌变异导致品种抗性丧失而造成的巨大损失 。

2、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及品种合理布局

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玉米病害最根本、经济、安全 、环保的措施。筛选抗源自交系,发掘抗病基因,创造抗性强 、农艺性状优良的抗病育种材料进而育成抗病新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对推广品种进行合理布局,在同一生态区,按一定比例种植不同抗病类型的杂交种,避免品种单一化种植。

3、农业栽培防病措施

适时播种,实行玉米 -大豆,玉米 -麦类轮作,改变田间生态条件;合理配方施肥,适时增加 K 肥的施用,提高玉米对病虫害的抵抗防御能力;对土传病害的防治,使用种衣剂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资料:玉米-百度百科

玉米生长对土壤条件的要求有: 1、土壤结构良好。 玉米根系发达,需要良好的土壤通气条件,土壤空气中含氧量10%~15%最适宜玉米根系生长,如果含氧量低于6%,就会影响根系正常的呼吸作用,从而影响根系对各种养分的吸收。因此,高产玉米要求土层深厚、疏松透气、结构良好,土层厚度在l米以上,活土层厚度在30厘米以上,团粒结构应占30%~40%,总空隙度为55%左右,毛管孔隙度为35%~40%,土壤容重为1.0~1.2克/厘米3。 2、土壤有机质与矿质营养丰富。 高产玉米对土壤养分的含量要求是:有机质含量,褐土1.2%以上,棕壤土1.5%以上;土壤全氮含量大于0.16%,速效氮60毫克/千克以上,水解氮在120毫克/千克;土壤有效磷10毫克/千克;土壤有效钾120~150毫克/千克;土壤微量元素硼含量大于0.6毫克/千克;钼、锌、锰、铁、铜等含量分别大于0.15毫克/千克、0.6毫克/千克、5.0毫克/千克、2.5毫克/千克、0.2毫克/千克。 3、土壤水分状况适宜。 玉米生育期间土壤水分状况是限制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据测试,玉米苗期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75%,出苗到拔节为60%左右,拔节至抽雄为70%---75%,抽雄至吐丝期为80%~85%,受精至乳熟期为75%~80%,乳熟末期至蜡熟期为70%~75%,蜡熟至成熟期为60%左右。当土壤含水量下降到田间持水量55%时,就需要灌溉。炎热的夏季,田间水分蒸发快,玉米耗水量大,一般连续10天左右不下透雨,就要灌水补墒,否则就会影响玉米正常生长,降低产量。 4、土壤质地对玉米生长有不同影响。 质地黏重的土壤结构紧密,通气不良,干时易板结,春季地温上升迟缓,玉米苗期生长缓慢。但随着夏季地温升高,土壤微生物活动加强,有效含量增多,使玉米生长旺盛。而砂质土壤,质地疏松,通气良好,早春地温上升快,出苗率高,玉米幼苗生长迅速,但土壤保水保肥性差,有效养分供应不足,影响中后期生长。

对土壤的要求及改土 玉米对土壤条件要求并不严格,可以在多种土壤上种植.但以土层深厚、结构良好,肥力水平高、营养丰富,疏松通气、能蓄易排,近于中性,水、肥、气、热协调的土壤种植最为适宜.玉米地深耕以33厘米左右为宜,并注意随耕多施肥,耕后适当耙、勤中耕,多浇水,促进土壤熟化,逐步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根据具体情况,适当采用翻、垫、淤、掺等方法,改造土层,调剂土壤.土层厚逐渐深耕翻,加深土层,增加风化,加厚活土层;对士体中有砂姜、铁盘层的,深翻中拣出砂姜、铁盘,打破犁底层;对土层薄、肥力差的地块,应逐年垫士、增施肥料,逐步加厚、培肥地力;对河灌区,可以放淤加厚土层改良土壤;对沙、粘过重的土壤,采取沙掺粘、粘掺沙调节泥沙 比例到4泥6沙的壤质状况,达到上粗下细、上沙下壤的土体结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