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康巴藏区与嘉绒藏区是什么关系?有什么区别?

101 2023-11-19 06:35 admin    手机版

一、康巴藏区与嘉绒藏区是什么关系?有什么区别?

这么说吧,给两个侧面回答。

在第一次金川之役时,清廷只是模糊地知道自己在征讨“番子”,并不太能区分“番子”们的不同。不过乾隆本人意识到了这里的番子奉行某种“邪教”(实际上是苯教,又据一些当代描写嘉绒地区的人类学民族志著作,部分嘉绒地区如丹巴县在用汉语表述自己的前藏传佛教宗教实践时会用“道士“指称民间的苯教师),因此考虑到可以用黄教即清廷支持为藏传正统的格鲁派来化育之,甚至考虑过干脆把金川赏给西藏地方管理。到了第二次金川之役后期,前线统帅阿桂才终于搞清楚了当地族群的状况,他给乾隆打报告说:

“至两金川及鄂克什、三杂谷、党坝、革布什咱、绰斯甲布、巴旺、布拉克底各番,人俱跣足披发,步行山箐,谓之甲垄。其德尔格忒、麻书、章谷、纳林冲等番,人习于马上,风俗与蒙古相似,故谓之霍尔。族类各殊,本非一种。”(清方略馆《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五十一,乾隆三十八年二月辛巳,《清乾隆武功档案暨方略汇辑》第4册,410页。

又说:“查瓦寺、鄂克什、三杂谷、党坝、绰斯甲布、巴旺、布拉克底、两金川各处,均谓之甲垄,其番人言语,不惟与西藏之唐古忒迥殊,即与南路之明正各土司,亦须通译。‘清方略馆《平定两金川方略》卷八十九,乾隆三十九年二月乙未,《清乾隆武功档案暨方略汇辑》第5册,378-379页。

前者根据”风俗“区分了“甲垄”与’霍尔‘,后者则根据语言区别了“甲垄”与’西藏之唐古忒‘、’南路‘。最后,第二次金川之役清廷获全胜,乾隆当然也没有再考虑过把金川赏给西藏。不过他还是强力推行了黄教,摧毁了本地的苯教传统。(要说明的是,杂谷脑河流域和梭磨河流域在之前就有黄教传播,但金川流域在当时还是比较纯粹的苯教区,尽管他们也和拉萨有来往)

第二个例子,红四方面军在脱离中央红军南下时,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联邦政府”,按照当时作为中 共共识的“联邦制”思路,为本地土著族群成立了两个“共和国”,借此动员他们参加革命。这两个共和国分别是“博巴依得瓦共和国”与“格勒得沙共和国”。

前者是1936年在康北地区搞的,为统战计请德格土司担任名义上的主席,也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博巴中央政府”,命名依据是当地康巴人的自称,即“博巴”,对应汉语“藏族”,也就是说,汉语可以译成“藏人民共和国”。官方语言定为“藏语”,实际上使用的应该是德格官话即康北地区通行最广的康巴方言,以及汉语。

后者是1935年底在金川搞的,命名依据是金川嘉绒人的自称‘格勒’(或‘格如’,Ge-ru),也就是说,汉语可以译成“嘉绒人民共和国”,官方语言定为嘉绒语,实际使用情况缺乏材料,估计应该是汉语为主,可能也用四土话。政府主席是崇化屯的嘉绒人克基,此人在斗争失败后好像下落不明了,我没找到他后来结局的材料。

也就是说,当时红四方面军观察到,康区尽管也有自己的认同“康巴”,但更认可更大的概念“博巴”,尤其是上层。而在嘉绒地区,本地人有自己的自称,不会叫自己“博巴”。所以才要分开搞这两个“国”,没有放在一起。

有趣的是,因为金川县城绥靖屯居民中回民比例很高(回民是各地老城关居民了,因为商业活动,这不奇怪吧?),还在县城设立了一个县级回民苏维埃政权,从属于格勒得沙人民共和国,并服从中华苏维埃西北联邦政府的管理。

1951年,嘉绒地区基本平定;1954年,嘉绒人被正式认定为藏族的一部分。这种认定的重要依据之一,就是嘉绒地区除少数地区外,通行黄教。

那么,博巴依得瓦和格勒得沙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他们当然有权利做出自己的判断。

二、如何评价嘉绒(地区)?

居然还有这样的问题,原本以为题主是嘉绒的,但一看个人主页好像也不是,不管怎样,先回答一下。

“嘉绒”一词的含义,民国时期就有学者在研究,一直到现在有好几种说法,现在比较公认的说法是:苯教护法神“思必嘉姆”所居住的墨尔多山及其周边的河谷地带,也有一些学者在此基础上做了延伸。

“嘉绒”一般认为是藏族的分支之一,所以也有“嘉绒藏族”一说。按照藏族传统的“卫藏、康巴、安多”的分法,“嘉绒”应该是归入“安多”,但是“嘉绒藏族”聚居的丹巴县又是划归甘孜州,甘孜被认为是属于康区无疑,所以丹巴县的“嘉绒”又有被划入康巴的感觉。也有一些说法,包括“嘉绒”本地的一些学者也持此观点,认为“嘉绒”应该是“卫藏、康巴、安多”之外单独的一块人文地理区域,甚至有人认为“嘉绒”是单独的一个民族。

之所以会有这些争议,主要是因为嘉绒独特的传统文化,比如语言与周边藏族不通,对此有语言学家解释“嘉绒语”是古藏语或者保留“古藏语”的特点,所以和周边藏族的藏语不一样;其次是服饰,男装没大的差别,主要是女装,比如戴头帕、斜襟上衣、百褶裙、长披肩,等等,也和周边藏族有很大区别,反倒和邻近的羌、彝等民族类似,对此解释是在整个藏彝走廊地带,很多文化具有共性,这个也有学者研究过;还有就是宗教信仰,嘉绒藏族除了信仰藏传佛教外,还信仰苯教,也有人认为这和其它藏族不同,其实信仰苯教的除了嘉绒外,其它藏区还有很多,比如非常有名的旅游胜地九寨沟。

嘉绒所处的位置是川西高原的高山深谷地带,自古就是连接汉藏之间的重要通道,所以在清代,乾隆皇帝举全国之力平定两金川,其实就跟嘉绒重要的战略地位密切相关。特殊的地理位置,也决定了嘉绒的政治和文化,一方面受内地影响,另一方面也受西藏的影响,但同时还保留自身的独特性,这一点也是嘉绒文化的一大特点。

差不多就先答这么多,如有不专业的地方,欢迎其他答主一起探讨交流,但要是一上来就乱喷,那还是免了。

三、藏绒是什么?

就是西藏地方产的山羊、绵羊,经加工梳理的羊绒,是羊动物纤维中最细的一种,保暖性能好、重量轻、手感滑糯;羊绒制品光泽自然、柔和、艳丽,不容易褪色并且在洗涤后不缩水,保型性好,适合用来制造内衣,质轻、细软、柔和、滑腻的舒适感,是任何纤维无法比拟的

四、嘉绒寺海拔?

嘉绒寺位于四川西北部甘孜州德格县窝公乡境内,海拔4229米,创建于十七世纪。嘉绒寺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在寺院的后山上绿树成荫繁花似锦。

在嘉绒寺的东侧,是八世纪藏密大师白若杂纳闭关之洞。

在嘉绒寺历史上曾莅临过佛学通人居米旁仁波切、佛子向沛他衣、钦哲益西多吉、班密西拄、年久朗可多吉、热巴荡称多吉等高僧大德在此讲经传法,

五、加绒属于卫藏还是康藏?

加绒藏族属于康藏,康藏人男人身材强壮,女人高挑秀美。

六、地藏降魔录地藏天赋加点?

其加点为地藏降魔录、地藏、天赋。

七、藏相思萧绒结局?

结局不明确。因为《藏相思萧绒》并没有明确的结局,故事情节不完整,我们无法知道萧绒最终的命运和她与藏相思的故事是否有着完美的结局。虽然该小说的情节扣人心弦,但它给人留下了很多遗憾和疑惑。此外,文学作品有很多种可能的,读者可以自己理解故事的情节。可能藏相思和萧绒最终会在一起,也可能他们最终分别而去。因此,我们需要自行想象故事的结局,以满足自己的创造力和情感体验。

八、嘉绒阿斌真实身份?

嘉绒阿斌是川西高原嘉绒藏区的一个农村小伙,好看视频Vlog达人,优质创作者,记录分享生活。

九、嘉绒族的由来?

嘉绒在州内金川、小金、马尔康、理县、黑水和汶川部分地区,以及甘孜州、雅安地区、凉山州等地,居住着讲藏语方言嘉绒话,并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藏族,为嘉绒藏族,藏区称这地区的藏民为“绒巴”(农区人)。

据汉文史料记载,古代生息、活动于今州境地区东南部河谷一带, 称之为“嘉良夷(嘉梁)”、“白狗羌”、“哥邻人”、“戈基人”等部落,为这一地区的土著先民。

唐时与吐蕃移民及驻军融合后,成为藏族。

嘉绒地区解放前的地方土官常说自己的祖先来自西藏,汶川县境内的瓦寺土司、金川县境的绰斯甲土司、雅安地区宝兴县境的穆坪土司等都有渊源于西藏的族谱记载。

杂谷土司、梭摩土司祖先是唐代吐蕃大将悉坦谋。

《安多政教史》载:“多麦南北的人种大部分是吐蕃法王(按:指松赞干布)安置在唐蕃边境驻军的传人,……”。

在公元5—6世纪时,嘉绒地区人户很少,为措巴首领割据称雄时期。

7世纪初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吐蕃,嘉绒地区也统一于吐蕃之中,由赞普的将领充任嘉绒各地首领.嘉绒地区在《安多政教史》一书和讲藏语安多方言的藏民中称‘查柯”。

其因是:“历史上吐蕃赞普曾派遣大臣柯潘前来嘉练地区担任首领和武将,他的官邸在松岗以北,吐蕃王室在圣谕和公文中称他为‘嘉木查瓦绒柯潘’或‘查瓦绒柯潘’,简称‘查柯”’。

柯潘是从西藏四大家族之一的扎族中招募来大批士兵的指挥官,主管唐时吐蕃的“西山八国”。

古代称之为“嘉良夷”、“白狗羌”、“哥邻人”、“戈基人”等的“羌、氏、夷”部落,实为“皆散居山川”的土著居民。

在吐蕃第九代赞普布德贡甲时期,即大约东汉顺帝时期(126年),吐蕃地区的原始宗教——本波教,就由吐蕃传入了州境,并逐渐兴宏起来,吐蕃文化的传入和对嘉绒藏族古代先民的影响始自东汉,佛教则晚于8世纪吐蕃王朝赤松德赞时期才在州内发展起来、由于宗教文化为中心的吐蕃文化的长期影响,佛教(早期是本波教)逐渐成为上述部落全民的信仰,加上吐蕃大量移民和军事占领与统治,经过一千多年的融合、同化,与吐蕃长期的相互交往,从而形成今日统一的嘉绒藏族。

十、嘉绒文化包括哪些?

藏语分为卫藏、康、安多三个方言。常说的康巴藏族、安多藏族、卫藏一带的藏族,就是根据三大方言的范围来划分的。

嘉绒在州内金川、小金、马尔康、理县、黑水和汶川部分地区,以及甘孜州、雅安地区、凉山州等地,居住着讲藏语方言嘉绒话,并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藏族,为嘉绒藏族,藏区称这地区的藏民为“绒巴”(农区人)。“嘉绒”一名因嘉莫墨尔多神山而得名,意指墨尔多神山四周地区。

据汉文史料记载,古代生息、活动于今州境地区东南部河谷一带,称之为“嘉良夷(嘉梁)”、“白狗羌”、“哥邻人”、“戈基人”等部落,为这一地区的土著先民。唐时与吐蕃移民及驻军融合后,成为藏族。嘉绒地区解放前的地方土官常说自己的祖先来自西藏,汶川县境内的瓦寺土司、金川县境的绰斯甲土司、雅安地区宝兴县境的穆坪土司等都有渊源于西藏的族谱记载。杂谷土司、梭摩土司祖先是唐代吐蕃大将悉坦谋。

《安多政教史》载:“多麦南北的人种大部分是吐蕃法王(按:指松赞干布)安置在唐蕃边境驻军的传人,……”。在公元5—6世纪时,嘉绒地区人户很少,为措巴首领割据称雄时期。7世纪初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吐蕃,嘉绒地区也统一于吐蕃之中,由赞普的将领充任嘉绒各地首领.嘉绒地区在《安多政教史》一书和讲藏语安多方言的藏民中称‘查柯”。其因是:“历史上吐蕃赞普曾派遣大臣柯潘前来嘉练地区担任首领和武将,他的官邸在松岗以北,吐蕃王室在圣谕和公文中称他为‘嘉木查瓦绒柯潘’或‘查瓦绒柯潘’,简称‘查柯”’。柯潘是从西藏四大家族之一的扎族中招募来大批士兵的指挥官,主管唐时吐蕃的“西山八国”。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