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有哪些?

175 2024-03-18 22:31 admin    手机版

一、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有哪些?

    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预算控制:通过预先制定详细的预算计划,包括各项费用和支出,以及相应的收入目标,然后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进行对比和调整,确保实际成本与预算保持一致。

2. 标准成本控制:通过设定标准成本,即为某个特定项目或产品所期望达到的成本水平,以便在实际生产或运营过程中进行比较。然后,根据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偏差,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3. 差异分析:通过比较实际成本与预期成本之间的差异,找出成本增加或减少的原因,并据此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差异分析可以帮助管理者了解成本偏差的具体情况,以便及时调整和控制成本。

4. 经验法则:基于经验和常规的管理方法,通过经验法则来控制成本。例如,根据经验调整人力资源、设备使用率、物料采购策略等,以实现成本控制的目标。

5. 管理会计技术:包括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效益评估等一系列管理会计技术,通过对各项成本要素的分析和评估,找出成本问题的根源,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和控制。

需要注意的是,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在实践中可能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过于依赖历史数据、缺乏灵活性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新的成本管理方法如活动-based成本管理(ABC)、全面质量管理(TQM)等也逐渐得到应用。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结合不同的方法来灵活地进行成本控制。

二、水产养殖要多少成本?

1.以一亩对虾为例,其成本主要包括:池塘租金、虾苗、饲料、药品、电费、人工和固定设施等。第一年养殖费用在9000-12000元左右,具体费用需要根据当地虾塘及周边配套设备情况确定。

  2.最适合养虾的虾池面积约3亩,水深2.5-3.5米。每个虾池应配备1-2个曝气器。放苗前,虾池必须彻底清理干净。如果冬天放苗,虾池可以排干晾干。

  3.虾苗质量的高低是决定养海虾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因此要选择生命力顽强、健康的虾苗。虾苗放养密度一般为10-15万/亩。如果放苗后1-3周内虾苗没有大量死亡,说明虾苗质量不错。

三、水产养殖技术及成本控制

水产养殖技术及成本控制

水产养殖是一项挑战性和有潜力的行业,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其中。然而,成功养殖水产并不容易,需要掌握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本文将介绍一些关键的水产养殖技术,以及如何有效控制成本。

1. 水质管理

水质是水产养殖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于鱼类和虾类的生长和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保持水质的良好,必须确保水中的氧气含量充足,污染物的浓度达到合理的水平。

合理管理水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定期监测水质参数,如水温、溶解氧、氨氮和亚硝酸盐。
  • 根据监测结果进行调整,保持水质稳定。
  • 合理投放水质调节剂,如活性炭和生物酶,以提高水质。

2. 饲料管理

饲料是水产养殖中的重要投入成本,合理的饲料管理可以有效控制成本并提高养殖效益。以下是一些建议:

  • 选择适合的饲料种类和规格,以满足不同阶段的水生动物的需要。
  • 合理控制饲料投放量,避免过量喂食。
  • 定期检查饲料的质量和营养成分,确保饲料的良好品质。
  • 使用饲料添加剂,如酶制剂和益生菌,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3. 疾病预防

水产养殖中的疾病是一大困扰,不仅会导致鱼虾死亡和生长受阻,还会增加养殖成本。因此,疾病预防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预防疾病的措施:

  • 定期监测水生物的健康状况,如鳃病、腹水和白点病等。
  • 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和卫生,定期清理池塘和过滤设备。
  • 定期进行疫苗接种,以提高水生物的免疫力。
  • 加强疫病防治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提高疾病诊断和治疗的能力。

4. 水产养殖设施

水产养殖设施是水产养殖的基础,选择合适的设施对于养殖的成功至关重要。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考虑:

  • 选择适合的水域,水质和温度适宜。
  • 合理规划池塘或网箱的面积和深度,根据养殖规模和品种确定。
  • 安装适当的过滤设备和循环水系统,以保持水质清洁。
  • 合理设置投料和收获设施,方便管理和操作。

5. 成本控制

控制成本是水产养殖中的关键之一,下面是一些成本控制的方法:

  • 合理选择品种和规模,根据市场需求和投资能力进行决策。
  • 降低饲料成本,寻找优质饲料供应商和合理采购策略。
  • 合理管理水质,降低水质处理和调节剂的使用成本。
  • 加强疾病预防和控制,减少疫病对养殖效益的影响。
  • 提高养殖水平,增加产量和销售收入。

尽管水产养殖行业具有一定的风险,但通过掌握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养殖效益,并有效控制成本。希望本文对正在或准备进入水产养殖行业的人们提供一些指导和帮助。

四、传统方式养殖饲料成本?

传统方式养殖单看饲料成本是不高的,但是人工成本按现在来说就上天了。首先比如养猪传统养猪要采猪食菜,采回来还要煮熟喂食,然而野菜虽然营养成分更丰富,但是主要使猪长肉的营养成分不足,因此就要添加豆粕糠麸和粮食。这样虽然节约了一点粮食,但是增加了很多人工,现在人工这么贵,养殖量大的情况下很难有人吃得起这种辛苦,效费比也根本不划算的。

但是自己养个一头半头的,勤快点的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养出来的猪也确实肉质好,口感一流。

如果仅仅计算饲料成本,可以肯定的说,传统养殖买的饲料更少。但是总体饲料投喂量,根据干物质同等计算,整体上跟集约化养殖比还要高一点,毕竟散养猪不会吃饱了就睡,有时候撒欢打架都是有能耗的。越是投料丰富,营养越均衡,散养猪就越健康,就越活跃,因此尽管是熟料饲喂,节省了消化能耗,但是增加了活动能耗,里外里没赚啥便宜。只是猪健康状况好,肉品质好,食用这样的猪肉更有益健康。

五、信阳水产养殖方法?

一)淡水养殖技术

水产养殖需要的技术有哪些 以及具体实例

  下面以黄鳝、泥鳅套养来介绍关键技术。黄鳝、泥鳅都是名贵淡水佳品,发展黄鳝、泥鳅的人工养殖,前景十分可观。用配合饲料投喂黄鳝、泥鳅生长快,在黄鳝养殖池套养泥鳅,效益高,其高产养殖技术如下:

  1.建好养殖池

  饲养黄鳝、泥鳅的池子,要选择避风向阳、环境安静、水源方便的地方,采用水泥池、土池均可,也可在水库、塘、水沟、河中用网箱养殖。面积一般20—100平方米。若用水泥池养黄鳝、泥鳅,放苗前一定要进行脱碱处理。若用土地养鳝、泥鳅,要求土质坚硬,将池底夯实。养鳝池深0.7—1米,无论是水是土池,都要在池底填肥泥层,厚30厘米,以含有机质较多的肥泥为好,有利于黄鳝和泥鳅挖洞穴居。建池时注意安装好进水口、溢水口的拦渔网,以防黄鳝和泥鳅外逃。放苗前10天左右用生石灰彻底消毒,并于放苗前3~4天排干池水,注入新水。

  2.选好种苗

  养殖黄鳝和泥鳅成功与否,种苗是关键。黄鳝种苗最好用人工培育驯化的深黄大斑鳝或金黄小斑鳝,不能用杂色鳝苗和没有通过驯化的鳝苗。黄鳝苗大小以每千克50~ 80个为宜,太小摄食力差,成活率也低。放养密度一般以每平方米放鳝苗1~1.5千克为宜。黄鳝放养20天后再按1:10的比例投放泥鳅苗。泥鳅苗塌好用人工培育的。

  3.投喂配合饲料

  饲料台用木板或塑料板都行,面积按池子大小自定,低于水厦5厘米。投放黄鳝种苗后的最初3天不要投喂,让黄鳝适宜环境, 从第4天开始投喂饲料。每天下午7点左右投喂饲料最佳,此时黉鳝采食量最高。人工饲养黄鳝以配合饲料为主,适当投喂一些蛳蚓、河螺、黄粉虫等。人工驯化的黄鳝,配合饲料和蚯蚓是其最碧欢吃的饲料。配合饲料也可自配,配方为:鱼粉21%,饼粕类19% ,能量饲料37%,蚯蚓12%,矿物质1%,酵母5%,多种维生素2% ,黏合剂3%。泥鳅在池塘里主要以黄鳝排出的粪便和吃不完的章鳝饲料为食。泥鳅自然繁殖快,池塘泥鳅比例大于1:10时,每天投喂一次麸即可。

  4.饲养管理

  生长季节为4—11月,其中旺季为5—9月,要勤巡池,勤管理。黄鳝、泥鳅的习性是昼伏夜出。保持池水水质清新,pH6.5—7.5,水位适宜。

  5.预防疾病

  黄鳝一旦发病,治疗效果往往不理想。必须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要经常用1—2毫克/升漂白粉全池泼洒。在黄鳝养殖池里套养泥鳅,还可减少黄鳝疾病。

  (二)海水养殖技术

  以下主要以养殖滩涂青蛤与泥螺混养技术为要点介绍海水养殖技术。

  1.滩涂条件

  根据青蛤、泥螺的生态习性,养殖场地应选择在沙泥底质、潮流畅通、地势平坦、水质清新富含底栖硅藻和有机碎屑较丰富的潮间带滩涂,以高潮带中下区到中潮带为好,尤以咸淡水交汇处滩涂更佳。

  2.滩面整理

  一是整理滩面,清除养殖区内的敌害性螺类、蟹类等。二是在滩涂养殖区域周围设置围栏,栏高50厘米,网目1.8~2.0厘米,以防敌害、防践踏、防逃、防偷。

六、益生菌水产养殖方法?

1、池塘处理:池塘注水前一周,用100~300倍的em菌液代替石灰、漂白粉等均匀喷洒,消毒和净化池塘,每平方米按0.5~1公斤使用。

2、水质净化:在放养前3~10天,用em菌液泼洒水面,一亩水塘按一米水深使用1~2公斤,视水质情况,开始15天1次,以后为1个月1次,水质较差的地方,适当缩短泼洒时间或增加使用量。

3、饲料处理:每200公斤饲料加入1公斤的em菌液拌均匀后饲喂。

4、池塘湖泊水质处理:将em菌液直接稀释后泼洒,每亩约2公斤。

七、印度水产养殖方法?

导语:印度渔业养殖,及养殖发展知识

(一)印度淡水养殖水资源情况印度的淡水养殖历史比较悠久,二千多年前就有人开始养鱼。过去,由于养殖鱼苗多靠江河捕捞,淡水养殖业受天然苗种数量限制,丰歉难以控制,再加养殖规模小及养殖技术落后等,饵料来源的扩大和饵料生产技术的提高。印度淡水养殖水资源非常丰富。根据1997年的资料,印度有池塘等小水体225万公顷,荒废水面130万公顷,湖泊和水库209万公顷;还有12万公里的灌溉渠道和230万公顷的水稻田可部分开发,用于淡水养殖或增殖。

(二)最近十几年,印度淡水养殖发展很快,已成为渔业生产中增长最快的一个行业。到本世纪末印度计划渔业总产量达到800万吨,其中450多万吨需要内陆水产完成,而淡水养殖产量计划为400万吨,要占整个渔业产量的50%。可以说今后印度渔业产量的提高最主要靠发展淡水养殖业来完成。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由于技术推广和经济刺激,其它地区的淡水养殖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如安德拉普拉德斯邦(AndraPradesh),通过推广池塘增氧、投饵和水循环等高密度养殖技术,还有一些邦大力发展淡水养殖业,既解决了当地部分劳动力出路问题,又将生产的部分水产品向其它邦或国外出口,增加了收入。

(三)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他们的人民以素食为主,很多人常年不吃鱼。但近年来由于科学的普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吃鱼的人越来越多。尽管印度水产品人均占有量还很低,但由于要汇取外汇,还是有一部分高档海水水产品用于出口(现在正计划扩大对我国水产品的出口量)。目前,国内供应的水产品中,淡水水产品占了较大比重。20多年后,为满足6亿多人口的吃鱼需要,对淡水养殖业的压力非常大。

(四)印度的淡水养殖方式基本上与我国相似,但也有其独特之处。根据养殖水体不同,印度的淡水养殖方式有以下一些:1.池塘养殖:包括污水养殖、综合养殖和季节性水体养殖等;2.湖泊和水库养殖;3.河道和灌溉渠道养殖;4.网箱养殖和流水养殖;5.工厂化循环水养殖;6.稻田养殖。

(五)根据养殖种类的不同,印度的淡水养殖方式可分为:1.鲤科鱼类养殖:单独养殖印度鲤科鱼类的单养,几种印度鲤科鱼类的混养,印度鲤科鱼类和引进鲤科鱼类的混养;2.钻类养殖:包括空气呼吸鲇类和非空气呼吸鲇类的单养及其与其它鱼类的混养;3.淡水虾类的单养和混养;4.珍珠养殖;5.其它水产品养殖:如哇类养殖等。

根据投饵情况的不同,印度的淡水养殖方式又可分为:1.粗养:相对比较大的水体(20ha以上),只放养苗种,不投饵、不施肥;2.半精养:放养苗种,少量投饵、施肥,以补充天然饵料的不足;3.精养:完全靠投饵施肥进行养殖;4.高密度精养:通过增氧、水交换等手段获得更高的产量。

5.印度淡水养殖今后的发展战略从淡水养殖发展的历史来看,如今印度的淡水养殖业已进入了年增长率超过10%的快速发展时期。这固然令人可喜,但忧的是,产量的提高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大规模暴发病的流行、养殖环境的不断恶化、养殖鱼类种质退化等。如何进行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已引起印度领导和专家的重视。

1997年5月印度召开了有关今后淡水养殖发展战略的研讨会,会上提出了一些需优先考虑的研究课题,现归纳如下:1.减少对动物蛋白的依赖性,广开饲料来源;2.缩短养殖周期,发展一年养殖二茬技术;3.引进淡水养殖新品种;4.发展淡水养殖动物低温冷冻保存技术;5.发展主要养殖品种的遗传选育、多倍体育种及转基因技术;6.驯养更多的野生品种用于养殖;

7.提高工厂化养殖技术水平;8.加强淡水养殖水环境的保护;9.发展健康养殖技术;10.加强对可持续淡水养殖业的研究。总的来说,印度的淡水养殖业落后于我国,如人工繁殖技术、池塘高密度精养技术、工厂化养殖技术等起步都比较晚,淡水养殖总产量也只有我国的八分之一、池塘养殖单位面积产量也只有我国的一半。

八、水产养殖的养殖污水、尾水有什么处理方法?

针对养殖现状可行的尾水处理方式 1.常规鱼池塘养殖尾水处理 常规鱼池塘养殖尾水处理设施总面积不小于养殖总面积的 6%。标准处理工艺由排水渠管道、沉淀池、过滤坝、氧化曝气池、生态净化池、外部河道、养殖池塘组成。 排水渠道可种植适量水处理能力较强的水生生物进行水质初步净化;最终将初步处理的养殖水汇集至沉淀池。 沉淀池的功能主要用于水体中悬浮物、排泄物、残渣等物质的去除。养殖尾水进入沉淀池后,须滞留一定时间,使水体中悬浮物沉淀至池底。 在沉淀池与曝气池之间建设过滤坝,在坝体中填充大小不一的滤料,滤料可选择碎石、鹅卵石、小石子、棕片、陶瓷珠等填充物介质,能起到吸附污水中的泥浆、脏物和微生物菌类的作用。氧化曝气池,加快有机污染物氧化分解,可以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改善水质。有助于加快黑臭、感官性差等状态的水体恢复到正常的水生态系统。生态净化池主要利用不同营养层次的水生生物最大程度的去除水体污染物,同时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 2.虾蟹养殖尾水处理 虾蟹养殖尾水处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态沟渠、生态塘、垂直流湿地、表面流湿地。通过人工湿地、生态渠塘等生态治理措施的实施,将减少流入周边湖荡的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总氮(TN)及总磷(TP)污染负荷,减少排入周边河流的污染物总量,水质将在现状水质基础上进一步改善,满足Ⅲ-Ⅳ类的区域水功能区划要求,缓解水产养殖发展对水环境造成的压力。 人工湿地是人工建造控制的强化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主要通过填料、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净化水质,具有低投资、低耗能、低成本、景观效果好等优势,实现水质达标的同时,也改善水环境质量与美化周边环境。 3.工厂化池塘养殖尾水处理 工厂化池塘养殖是现阶段推广较多的养殖模式,工厂化池塘养殖模式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具有节水、节地、全自动、高密度集约化和排放可控的特点,将养殖系统中产生的废水集中处理并循环利用,实现节约水资源和减少对自然水体环境污染的目的。 在池塘内修建养殖单元,一般养殖水槽的面积占池塘的 2% 左右,实现鱼类的圈养和养殖粪污的集中排放,水体溶氧的均衡,其他辅助设施实现水质溶氧的稳定。工厂化水产养殖水体的处理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即:增氧、分离(分离固体物和悬浮物)、生物过滤(降低BOD、氨氮和亚硝酸盐)和曝气(取出二氧化碳等)、消毒、脱氮等处理过程,其中悬浮物和氨氮去除是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难点。 工厂化养殖的自动监测与控制自动监测和控制系统是封闭循环式工厂化水产养殖的保证条件。由于养殖密度大,水质变化快,水质控制不好容易引起事故的发生,造成生产损失。自动监测和控制参数主要包括水位、水温、溶解氧、浊度、盐度、pH、电导率、氨氮和硝酸盐等,通过监测和控制这些参数,把水质控制在养殖要求的范围内。所以就目前渔业发展来看,工厂化水产养殖尾水处理的成本相对较高。

九、工厂化水产养殖成本构成?

用地成本按年度均摊.建筑物及设备设施折旧费.购买水产品幼仔费.饲料费.水电取暖费.运费.人员工资等。

十、对虾养殖的成本控制?

减少投饵。

1、提高投饵精度:在养殖过程中,一定要提高投饵精度,即准确投放投饵,确保投饵的利用效率,由此减少投饵量,节省投入费用;

2、提升饲料营养价值:在饲料添加促进虾体生长的营养物质,提升饲料的营养价值,以更低的投饵量,来满足虾体的营养需求,减少饲料投入的费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