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关于二十四节气歌的诗歌有哪些?

来源:www.ahlulin.com   时间:2023-02-01 22:25   点击:167  编辑:闵雁   手机版

链接: 

 提取码: 229a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它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古人根据北斗七星在夜空中的指向,指导农业生产不误时节。

关于二十四节气歌的诗歌具体如下:

1、《立春》

【唐】杜甫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全盛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2、《立春》

【唐】韦庄

青帝东来日驭迟,暖烟轻逐晓风吹。

Y袍公子樽前觉,锦帐佳人梦里知。

雪圃乍开红菜甲,彩幡新翦绿杨丝。

殷勤为作宜春曲,题向花笺帖绣楣。

3、《京中正月七日立春》

【唐】罗隐

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

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

4、《立春日晨起对积雪》

【唐】张九龄

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

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

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

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

5、《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6、《立春古律》

【宋】朱淑贞

停杯不饮待春来,和气先春动六街。

生菜乍挑宜卷饼,罗幡旋剪称联钗。

休论残腊千重恨,管入新年百事谐。

从此对花并对景,尽拘风月入诗怀。

7、《七绝・雨水时节》

【宋】刘辰翁

郊岭风追残雪去,坳溪水送破冰来。

顽童指问云中雁,这里山花那日开?

8、《减字木兰花》

【宋】刘辰翁

无灯可看,雨水从教正月半。

探茧推盘,探得千秋字字看。

铜驼故老,说著宣和似天宝。

五百年前,曾向杭州看上元。

9、《七绝・雨水》

【宋】刘辰翁

殆尽冬寒柳罩烟,熏风瑞气满山川。

天将化雨舒清景,萌动生机待绿田。

10、《临安春雨初霁》

【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一)

春雨惊春清天谷,夏满芒夏暑相连(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

(二)

西园梅放立春先, 云镇霄光雨水连。

惊蛰初交河跃鲤, 春分蝴蝶梦花间。

清明时放风筝好, 谷雨西厢宜养蚕。

牡丹立夏花零落, 玉簪小满布庭前。

隔溪芒种渔家乐, 农田耕耘夏至间。

小暑白罗衫着体, 望河大暑对风眠。

立秋向日葵花放, 处暑西楼听晚蝉。

翡翠园中沾白露, 秋分折桂月华天。

枯山寒露惊鸿雁, 霜降芦花红蓼滩。

立冬畅饮麒麟阁, 绣襦小雪咏诗篇。

幽阖大雪红炉暖, 冬至琵琶懒去弹。

小寒高卧邯郸梦, 捧雪飘空交大寒。

(三)

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

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

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

立夏桑果象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

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

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

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

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

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

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

大雪寒梅迎风狂,冬至瑞雪兆丰年;

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

(四)二十四节气气候农事歌

立春:立春春打六九头,春播备耕早动手,一年之计在于春,农业生产创高优。

雨水:雨水春雨贵如油,顶凌耙耘防墒流,多积肥料多打粮,精选良种夺丰收。

惊蛰:惊蛰天暖地气开,冬眠蛰虫苏醒来,冬麦镇压来保墒,耕地耙耘种春麦。

春分:春分风多雨水少,土地解冻起春潮,稻田平整早翻晒,冬麦返青把水浇。

清明:清明春始草青青,种瓜点豆好时辰,植树造林种甜菜,水稻育秧选好种。

谷雨:谷雨雪断霜未断,杂粮播种莫迟延,家燕归来淌头水,苗圃枝接耕果园。

立夏:立夏麦苗节节高,平田整地栽稻苗,中耕除草把墒保,温棚防风要管好。

小满:小满温和春意浓,防治蚜虫麦秆蝇,稻田追肥促分孽,抓绒剪毛防冷风。

芒种:芒种雨少气温高,玉米间苗和定苗,糜谷荞麦抢墒种,稻田中耕勤除草。

夏至:夏至夏始冰雹猛,拔杂去劣选好种,消雹增雨干热风,玉米追肥防粘虫。

小暑:小暑进入三伏天,龙口夺食抢时间,米中耕又培土,防雨防火莫等闲。

大暑:大暑大热暴雨增,复种秋菜紧防洪,测预报稻瘟病,深水护秧防低温。

立秋:立秋秋始雨淋淋,及早防治玉米螟,翻深耕土变金,苗圃芽接摘树心。

处暑:处暑伏尽秋色美,玉主甜菜要灌水,粮菜后期勤管理,冬麦整地备种肥。

白露:白露夜寒白天热,播种冬麦好时节,稻晒田收葵花,早熟苹果忙采摘。

秋分:秋分秋雨天渐凉,稻黄果香秋收忙,碾脱粒交公粮,山区防霜听气象。

寒露:寒露草枯雁南飞,洋芋甜菜忙收回,好萝卜和白菜,秸秆还田秋施肥。

霜降:霜降结冰又结霜,抓紧秋翻蓄好墒,冻日消灌冬水,脱粒晒谷修粮仓。

立冬:立冬地冻白天消,羊只牲畜圈修牢,田整地修渠道,农田建设掀高潮。

小雪:小雪地封初雪飘,幼树葡萄快埋好,用冬闲积肥料,庄稼没肥瞎胡闹。

大雪:大雪腊雪兆丰年,多种经营创高产,时耙耘保好墒,多积肥料找肥源。

冬至:冬至严寒数九天,羊只牲畜要防寒,极参加夜技校,增产丰收靠科研。

小寒:小寒进入三九天,丰收致富庆元旦,季参加培训班,不断总结新经验。

大寒:大寒虽冷农户欢,富民政策夸不完,产承包继续干,欢欢喜喜过个年。

(五)节气百子歌

说个子来道个子, 正月过年耍狮子。

二月惊蛰抱蚕子, 三月清明坟飘子。

四月立夏插秧子, 五月端阳吃粽子。

六月天热买扇子, 七月立秋烧袱子。

八月过节麻饼子, 九月重阳捞糟子。

十月天寒穿袄子, 冬月数九烘笼子。

腊月年关四处去躲帐主子。

(六)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七)东北农民流行节气的顺口溜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甸,处暑动刀镰,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江茬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腊月,大寒整一年。

(八)二十四节气歌

打春阳气短,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鸟来全

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

小暑不算热,大署三伏天

立秋忙打淀,处暑动刀镰

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河插严

大雪河封上,冬至不行船

小寒大寒又一年

(九)二十四节气农谚歌

正月:

岁朝蒙黑四边天,大雪纷纷是旱年,

但得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耕田。

二月:

惊蛰闻雷米似泥,春分有雨病人稀,

月中但得逢三卯,到处棉花豆麦佳。

三月:

风雨相逢初一头,沿村瘟疫万民忧,

清明风若从南起,预报丰年大有收。

四月:

立夏东风少病遭,时逢初八果生多,

雷鸣甲子庚辰日,定主蝗虫损稻禾。

五月:

端阳有雨是丰年,芒种闻雷美亦然,

夏至风从西北起,瓜蔬园内受熬煎。

六月:

三伏之中逢酷热,五谷田禾多不结,

此时若不见灾危,定主三冬多雨雪。

七月:

立秋无雨甚堪忧,万物从来一半收,

处暑若逢天下雨,纵然结实也难留。

八月:

秋风天气白云多,到处欢歌好晚禾,

最怕此时雷电闪,冬来米价道如何。

九月:

初一飞霜侵损民,重阳无雨一天晴,

月中火色人多病,若遇雷声菜价增。

十月:

立冬之日帕逢壬,来岁高田枉费心,

此日更逢壬子日,灾殃预报损人民。

十一月:

初一有风多疾病,更兼大雪有灾魔,

冬至天晴无雨色,明年定唱太平歌。

十二月:

初一东风六畜灾,倘逢大雪旱来年,

若然此日天晴好,下岁农夫大发财。

(十)果树生产二十四节气歌

一月小寒又大寒,生产计划订周全,

修剪技术先试点,不同品种细修剪。

二月立春就雨水,药械肥料备齐全,

成龄果树先修剪,幼树修剪三月完。

三月惊蛰到春分,顶凌刨盘要紧跟,

专人刮治腐烂病,灭菌清园贯常年。

清明谷雨四月天,挖坑栽树到时间,

果树嫁接春时到,光杆药剂树春灌。

五月立夏见小满,果树疏花紧相连,

打药防治红蜘蛛,卷叶蚜虫莫小看。

疏果追肥保稳产,果树夏剪进行完。

压青施肥搞深翻,维修树盘扩梯田。

八月立秋处暑到,树喷药剂防叶掉,

果树嫁接又到时,施用农肥好时机。

白露秋分九月天。秋果采收霜降完,

不同品种适时采,轻摘轻放轻运搬。

十月寒露霜降连,果品运输人不闲,

晚秋清园要抓紧,病虫技叶全烧干。

立冬小雪十一月,冬灌培土不容缓,

果树涂白本月办,免受冻害树体健。

大雪冬至又一年,总结经验以利战,

做好准备来年干,喜庆胜利丰收年。

(十一)农民节气谚语

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滴水干。

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芒种大家乐,夏至不着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

立秋忙打垫,处暑动刀镰。

白露快割地,秋分无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严。

大雪交冬月,冬至数九天。

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

有一首小诗: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忙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1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

随着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丰富和科学,到了距今2000多年的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

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雨水为正月中,后人就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为: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与阳历日期对照列表如下:

节气 月份 日期 节气 月份 日期 节气 月份 日期

小寒 1月 5日或6日 立夏 5月 6日或7日 白露 9月 8日或9日

大寒 20日或21日 小满 21日或22日 秋分 23日或24日

立春 2月 4日或5日 芒种 6月 6日或7日 寒露 10月 8日或9日

雨水 19日或20日 夏至 21日或22日 霜降 23日或24日

惊蛰 3月 6日或7日 小暑 7月 7日或8日 立冬 11月 7日或8日

春分 21日或22日 大暑 23日或24日 小雪 22日或23日

清明 4月 5日或6日 立秋 8月 8日或9日 大雪 12月 7日或8日

谷雨 20日或21日 处暑 23日或24日 冬至 23日或24日

二十四节气介绍(1)

立春

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开始了。虽然立了“春”,但是盆地大部分地区仍会有霜冻出现,少数年份还会有“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这些气候特点,在安排农业生产时都是应该考虑到的。人们常爱寻觅春的信息在哪里呢?那柳条上探出头来的芽苞,“嫩于金色软于丝”;那泥土中跃跃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风吹又生”;而为着夺取新丰收在田野中辛勤劳动的人们,正在用双手创造真正的春天。

雨水

雨水节气的涵义是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在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地黄河流域,雨水之前天气寒冷,但见雪花纷飞,难闻雨声淅沥。雨水之后气温一般可升至0 ℃以上,雪渐少而雨渐多。可是在气候温暖的四川盆地,即使隆冬时节,降雨也不罕见。我省盆地这段时间候平均气温多在10℃以上,桃李含苞,樱桃花开,确以进入气候上的春天。除了个别年份外,霜期至此也告终止。嫁接果木,植树造林,正是时候。盆地继冬干之后,常年多春旱,特别是盆地西部更是“春雨贵如油”。农业上要注意保墒,及时浇灌,以满足小麦拔节孕穗、油菜抽苔开花需水关键期的水分供应。川西高原山地仍处于干季,空气温度小,风速大,容易发生森林火灾。另外,寒潮入侵时可引起强降温和暴风雪,对老、弱、幼畜危害极大。所有这些,都要特别注意预防。光阴易逝,季节催人,“一年之计在于春”。小春管理和大春备耕都应抓紧进行,争取今年胜过往年。

惊蛰

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惊蛰,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我省盆地东部和凉山州南部,常年雨水、惊蛰亦可闻春雷初鸣;而盆地西北部除了个别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声,为我省雷暴开始最晚的地区。到了惊蛰,我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真是: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

春分

春分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我国古代习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则处于各季的中间。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民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春分后,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华中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的农谚。

清明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这天,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时至清明,盆地气候温暖,春意正浓。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2℃,造成中稻烂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种、栽插要避开暖尾冷头。

谷雨

俗话说:“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够茁壮生长。谷雨节气就有这样的涵义。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都在12 度以上。谷雨后的气温回升速度加快,从这一天起,雨量开始增多,其丰沛的雨水使初插的秧苗、新种的作物得以灌溉滋润,五谷得以很好地生长。池塘里的浮萍开始孳生,桑树也张出了翠绿的新叶,正是养蚕人家开始忙碌的时候。此时,春茶也在这时节的前后开始采收,长江以南地区,从丘陵到高山,处处可见汗流满面的茶农们在辛勤地忙着采茶,茶农家里忙着制茶,飘香四溢的茶香弥漫着山野村庄。谷雨后的农业生产已经进入到繁忙时期。因此,抓住时机,精耕细作,注意天气变化,抢种抢栽,不误农时对秋后收成至关重要。

立夏

顾名思义,立夏是指夏季开始。但是,各地冷暖不同,入夏时间实际上并不一致。按气候学上以五天平均气温高于22℃为夏季的标准。 5月6日是农历的立夏。此时,“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立夏后,是早稻大面积栽插的关键时期,而且这时期雨水来临的迟早和雨量的多少,与日后收成关系密切。农谚说得好:“立夏不下,犁耙高挂。”“立夏无雨,碓头无米。”民间还有畏忌夏季炎热而称体重的习俗,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会有病灾缠身。江西一带还有立夏饮茶的习俗,说是不饮立夏茶,会一夏苦难熬。早在古代的君王们也常在夏季初始的日子,到城外去迎夏,迎夏的日子就是立夏日。

二十四节气介绍 (2)

小满

二十四节气大多可以顾名思义,但是小满却有些令人费解。原来,小满是指麦类等夏熟作物灌浆乳熟,籽粒开始饱满。四川盆地的农谚赋予小满以新的寓意:“小满不满,干断思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把“满”用来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因为“立夏小满正栽秧”,“秧奔小满谷奔秋”,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盆地的夏旱严重与否,和水稻栽插面积的多少,有直接的关系;而栽插的迟早,又与水稻单产的高低密切相关。盆地中部和西部,常有冬干春旱,大雨来临又较迟,有些年份要到6月大雨才姗姗而来,最晚甚至可迟至7月。加之常年小满节气雨量不多,平均仅40毫米左右,自然降雨量不能满足栽秧需水量,使得水源缺乏的盆地中部夏旱更为严重。俗话说:“蓄水如蓄粮”,“保水如保粮”。为了抗御干旱,除了改进耕作栽培措施和加快植树造林外,特别需要注意抓好头年的蓄水保水工作。但是,也要注意可能出现的连续阴雨天气,对小春作物收晒的影响。川西高原山地区,这时多已进入雨季,作物生长旺盛,欣欣向荣。

芒种

芒种是表征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个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时至芒种,四川盆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中稻、红苕移栽接近尾声。大部地区中稻进入返青阶段,秧苗嫩绿,一派生机。“东风染尽三千顷,折鹭飞来无处停”的诗句,生动的描绘了这时田野的秀丽景色。到了芒种时节,盆地内尚未移栽的中稻,应该抓紧栽插;如果再推迟,因气温提高,水稻营养生长期缩短,而且生长阶段又容易遭受干旱和病虫害,产量必然不高。红苕移栽至迟也要赶在夏至之前;如果栽苕过迟,不但干旱的影响会加重,而且待到秋来时温度下降,不利于薯块膨大,产量亦将明显降低。农谚“芒种忙忙栽”的道理就在这里。

夏至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四川各地从日出到日没大多为十四小时左右。夏至这虽然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的时候。因为,近地层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之时。过了夏至,我省盆地农业生产因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迅速滋长蔓延而进入田间管理时期,高原牧区则开始了草肥畜旺的黄金季节。这时,盆地西部雨水量显著增加,使入春以来盆地雨量东多西少的分布形势,逐渐转变为西多东少。如有夏旱,一般这时可望解除。近三十年来,盆地西部6 月下旬出现大范围洪涝的次数虽不多,但程度却比较严重。因此,要特别注意作好防洪准备。夏至节气是盆地东部全年雨量最多的节气,往后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伏旱。为了增强抗旱能力,夺取农业丰收,在这些地区,抢蓄伏前雨水是一项重要措施。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为“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四川,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

小暑

绿树浓荫,时至小暑。四川盆地小暑时平均气温为26℃左右,已是盛夏,颇感炎热,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常年7月中旬,盆地东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可开始出现日平均气温高于30℃、日最高气温高于35 ℃的集中时段,这对杂交水稻抽穗扬花不利。除了事先在作布局上应该充分考虑这个因素外,已经栽插的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在川西高原北部,此时仍可见霜雪,相当于盆地初春时节景象。小暑前后,盆地西部进入暴雨最多季节,常年7、8两月的暴雨日数可占全年的75%以上,一般为3天左右。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地方,常有山洪暴发,甚至引起泥石流。但在盆地东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我省盆地这一东旱西涝的气候特点,与农业丰歉关系很大,必须及早分别采取抗旱、防洪措施,尽量减轻危害。小暑前后,我省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雷暴是一种剧烈的天气现象,常与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有时还有冰雹,容易造成灾害,亦须注意预防。

大暑

暑是炎热的意思。表明它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一般说来,大暑节气是盆地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是盆地西部雨水最丰沛、雷暴最常见、30℃以上高温日数最集中的时期,也是盆地东部35℃以上高温出现最频繁的时期。大暑前后气温高本是气候正常的表现,因为较高的气温有利于大春作物扬花灌浆,但是气温过高,农作物生长反而受到抑制,水稻结实率明显下降。盆地西部入伏后,光、热、水都处于一年的高峰期,三者互为促进,形成对大春作物生长的良好气候条件,但是需要注意防洪排涝。盆地东部这时高温长照却往往与少雨相伴出现,不仅会限制光热优势的发挥,还会加剧伏旱对大春作物的不利影响,为了抗御伏旱,除了前期要注意蓄水以外,还应该根据盆地东部的气候特点,改进作物栽培措施,立足于“早”,以趋利避害。燠热的大暑是茉莉、荷花盛开的季节,馨香沁人的茉莉,天气愈热香愈浓郁,给人洁净芬芳的享受。高洁的荷花,不畏烈日骤雨,晨开暮敛,诗人赞美它“映日荷花别样红”,生机勃勃的盛夏,正孕育着丰收。

二十四节气介绍(3)

立秋

“立秋之日凉风至”明确地把立秋与天凉联系起来。可见,立秋就是凉爽的秋季开始了。由于各地纬度、海拔高度等的不同,实际上是不可能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秋季的。按照气候学上以候(5天)平均气温在10℃至22℃之间为春、秋的标准,在我国除了那些纬度偏北和海拔较高的地方以外,立秋时多未入秋,仍然处于炎夏之中,即使在东北的大部分地区,这时也还看不到凉风阵阵、黄叶飘飘的秋天景色。对于地处中亚热带的四川盆地来说,常年8月暑气犹重。气候资料统计表明,盆地要到9月中、下旬方才先后进入秋季;在全年皆冬或者冬长无夏、春秋相连的高原和高山地区,说不上秋季什么时间开始。

处暑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月令十二集解》曰:“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这时的三伏天气已过或接近尾声,所以称“暑气至此而止矣”。全国各地也都有“处暑寒来”的谚语,说明夏天的暑气逐渐消退。但天气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此时晴天下午的炎热亦不亚于暑夏之季,这也就是人们常讲的“秋老虎,毒如虎”的说法。这也提醒人们,秋天还会有热天气的时候,也可将此视为夏天的回光返照。著有《清嘉录》的顾铁卿在形容处暑时讲:“土俗以处暑后,天气犹暄,约再历十八日而始凉;谚云:处暑十八盆,谓沐浴十八日也。”意思是还要经历大约十八天的流汗日。这时太阳黄经为150度,历书记载:“斗指戊为处暑,暑将退,伏而潜处,故名也。”

从农业角度看,更有“谷到处暑黄”“家家场中打稻忙”的秋收景象。另外,处暑后的绵绵秋雨时常会光顾我们,所以农民朋友要特别注意气象预报,抓住每一个晴天,不失时机地做好秋收工作。

白露

露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每年的阳历9月7至9日为白露。白露是个典型的秋天节气,从这一天起,露水一天比一天凝重成露而名。农历言:“斗指癸为白露,阴气渐重,凌而为露,故名白露。”此时太阳黄经为165度,由于天气已凉,空气中的水气每到夜晚常在树木花草上凝结成白色的露珠,鸟类也开始做过冬准备。《礼记・月令》篇记载这个节气的景象“盲风至,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是说这个节气正是鸿雁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

同为白露节气,在我国的不同地区其景致也有所不同,北方已是水汽凝结,而南方有些地区仍是花香四溢,曾有“白露时分桂飘香”的说法。白露节气还有忌风雨的说法,如“白露日东北风,十个铃子(棉桃)九个脓;白露日西北风,十个铃子九个空,”等等,在这条条谚语中,不难看出农民朋友们对节气的重视。

秋分

秋分是表征季节变化的节气。秋分这天,太阳位于黄经180度,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斗指己为秋分,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又适当秋之半,故名也。”太阳黄经为180度,阳历时间为每年的九月二十二至二十四日。按旧历说,秋分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正如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时间的长短再次相等,可以说秋分是一个相当特殊的日子。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春秋繁录》中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在天文学上,则把秋分作为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确切地说,北半球的秋天是从秋分开始的。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们常所说的那样,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此时,南、北方的田间耕作各有不同。在我国的华北地区有农谚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谚语中明确规定了该地区播种冬小麦的时间;而“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则反映出江南地区播种水稻的时间。此外,劳动人民对秋分节气的禁忌也总结成谚语,如“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

寒露

古代把露作为天气转凉变冷的表征。仲秋白露节气“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时已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为霜了。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忙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二十四节气。当初他们只是注意到在不同的气候中,同一时间太阳位置的高低也不同,于是他们在地上立了一根竹竿,观察竹竿影子的长短变化,取中午竹竿影子最短的那一天为夏至,取竹竿影子最长的那一天为冬至,逐渐他们又发现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昼夜长短相等的时候,便又定为春分秋分,由于二分二至相隔的时间太长,无法满足生产上的需要,又陆续制定了其它的节气,秦代时已制定了立春、雨水、立夏、小暑、立秋、处暑、白露、霜降,到了两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全部确定并和我们现在的二十四节气完全相同。

霜降

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纬度偏南的四川盆地,平均气温多在16℃左右,离初霜日期还有三个节气。在盆地南部河谷地带,则要到隆冬时节,才能见霜。当然,即使在纬度相同的地方,由于海拔高度和地形不同,贴地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差异,初霜期和霜日数也就不一样了。用科学的眼光来看,“露结为霜”的说法是不准确的。露滴冻结而成的冻露,是坚硬的小冰珠。而霜冻是指由于温度剧降而引起的作物冻害现象,其致害温度因作物、品种和生育期的不同而异;而形成霜,则必须地面或地物的温度降到0 ℃以下,并且贴地层中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要达到一定程度。因此,发生霜冻时不一定出现霜,出现霜时也不一定就有霜冻发生。

一、宋代:张颉读⒋号汲伞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译文:时近年终冰霜渐渐减少,春回大地草木最先知晓。眼前只觉一片生机盎然,东风吹来水面绿波荡摇。

二、唐代: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三、唐代:独孤及《答李滁州题庭前石竹花见寄》

殷疑曙霞染,巧类匣刀裁。不怕南风热,能迎小暑开。

游蜂怜色好,思妇感年催。览赠添离恨,愁肠日几回。

译文:殷红的石竹花好似被朝霞所染,花朵精致,又好像用匣刀裁剪过。它不畏惧暑夏热风,在炎热的小暑节气中肆意绽放。蜜蜂飞来飞去爱怜花色的香美,思念丈夫的妇人,对花感叹时光相催。读者朋友的赠诗,增添了离恨别愁,忧思郁结在心里,一天要难过好几回。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