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天下第一家,义门陈氏

来源:www.ahlulin.com   时间:2023-03-06 06:06   点击:266  编辑:国政   手机版

公元832年,陈旺因官置产于庐山脚下江州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开基立业,至唐中和四年(884),唐僖宗感其义聚一堂,御笔亲赠“义门陈氏”匾额,从此江州义门陈累受旌表,闻名遐迩。

义门陈以族为聚,以血脉为轴,以忠孝节义为根本,勤俭耕读传家,历330多年,传十五代,是一个3900多人丁的大家庭。同锅共灶吃大锅饭,共同劳动,财产公有的家族公社。创立了“至公无私”的管理体制,“室无私财,厨无别爨”,每食必群坐广堂,未成年者别为一席。呈现“八百头牛耕日月,三千灯火读文章”之盛况。堪称聚族同居的奇观,被誉为天下第一家。是为义门陈也。

义门陈是封建士大夫的一种理想 社会 制度,家国情怀的一个缩影,是封建 社会 提倡的忠孝仁义的家国结构的一种 社会 模式,是一个 历史 文化符号,天下家庭奇观。

义门陈家,家大业大,人丁兴旺,三千多人合爨而居,击鼓传餐,百犬同槽,方圆二十里,一城竟就,建构勾连。耕读传家,日则牛八百耕于垄上,夜则灯三千读于学堂。田庄300多处,3900 多人吃饭,其油盐柴米酱醋茶,吃喝拉撒,婚丧嫁娶,人情世故,通官达府,迎来送往,都有规矩,都有专门分工,专人负责,俨然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田园 社会 。细想起来,这个大家庭,有如农耕 社会 的高度文明,是中国古代的乌托邦,比英国思想家莫尔的设想还早600多年。

现如今我们进入了网络时代,时代发展了,观念更新了, 社会 进步了,然而人们的忠孝仁义的传统道德却反而滑坡了。别说3900人在一起生活,就是伺候39人生活也难。人的生态、心态、恩爱情仇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难怪有人感叹“人心不古”啊!

义门陈不但家大业大,而且人才辈出,先后有举人403 人,进士58名。任京官者29 人,任地方官者更众。宰相出了三个(陈恕、陈尧叟、陈尧佐),状元出过两人(陈尧叟、陈尧咨),还有一榜三进士、八文龙、九才子、五马之誉。仅庆历四年(1044),就有三百多义门陈人参加科举考试。义门陈就是靠这一批又一批的士大夫支撑,发展和壮大着这个大家庭。

有赞曰:莫道栋梁欢聚二十有九,且看跤龙跃起四百有三。

宋•大学士陈策联曰:

八文龙同登进士第,簪缨符符,重光秘监先志;

九才子齐摺中宏科,词章灿灿,俨然著作遗风。

宋•奉训大夫陈锡联曰:

五马拜高士之风,名香下榻;

八龙选太邱之后,史卜聚星。

宋•抗金英雄岳飞联曰:

千里旌旗迎五马;

一门黄榜中三名。

如此显赫的家庭,朝廷有人做官,地方有人执政,家里有三千灯火的读书人,田里有八百头牛耕田,是封建 社会 农耕文明的一个奇迹,理所当然的天下第一家。

近代,义门陈裔也人才辈出。 据了解,中国共产党著名人物陈独秀、陈云、陈毅、陈赓,国民党元老陈立夫、陈果夫和国民党将领陈诚,还有陈宝箴、陈寅恪等著名文人,都是江州义门陈氏分析到各地支派的后裔。

义门陈形成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内因有三条:首先是精英管理,能者当家,唯才是举。义门陈历经几百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长德才兼备,公正廉明。选举家长年纪不分长幼,辈派不分大小,不以嫡长为继承,唯德才兼优者,有大公无私的高贵品德,有尊老抚幼之爱心,有维护家族利益的牺牲精神,有协调官民关系的才干,公道正派之人才能当家。

《义门家法》明确规定,家族当权者要“择公干刚毅之流,择廉谨才能之人,不限年月,不及长幼。”

家长众推,所以能够令行禁止,同声共气,团结一体,外取功名,内置产业,这是家族强盛的根本。自公元849年陈青为首任家长,至公元1063年陈泰为最后一任家长,共14任。在长达226年的执家史上,留下了“政绩赫神州,英名炳千秋”的美名。陈泰执掌治家41年,南宋状元陈亮赞陈泰曰:一家之长,万机倾注;运筹帷幄,治理自如;日迎车马,夜著诗书;名垂史册,功昭环宇。

其次是民主,这是义门陈团结和谐的核心。家长众推实际就是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和谐之家,口有禾者谓之“和”也;皆能言者谓之“谐”也。

和谐与嘴巴有关,而嘴巴的功能一是吃,二是言。有饭吃,又能讲话发表意见,提出看法和建议,怎么不和谐呢?万马齐喑,沉寂不语,这个家庭肯定会衰败。义门陈深谙此道,才有和谐之家,家和万事兴。家如此,国亦然。

义门陈的民主不仅体现在政治上,还体现在经济上。族产共有,家无私财,共同劳作,平均分配。人无贵贱,诸事平等。形成了一种“堂前架上衣无主,三岁孩儿不识母。丈夫不听妻偏言,耕男不道田中苦”的和谐相处的局面。室无私产,厨无异馔,大小知教,内外如一,醇厚仁义的家风熏陶着每一个家人。

北宋宰相吕端于端拱三年(988)亲临义门,游览东佳书院,纵览奇景,欣然赋诗。诗曰:

八百头牛耕日月,三千灯火读文章。

永清潭底观鱼变,东佳冈上听莺吭。

再次是用家法和制度来规范行为。义门陈家族有严谨的家法、族规、家训和严密的管理制度,严格执法的家长,因此义门世家没有游手好闲的人,没有赌博偷盗之辈,没有图谋私利之流。对嫖娼、赌博、行窃、酗酒、斗殴等不轨行为,视其情节,严惩不贷。以鞭打,严重者“比加刑责”,乃至关入家庭监狱杖所。“家秉三尺法,官省五条刑”。因执法森严,族人谨守法度,义门陈“人无间言,争讼稀少”,“百年服刑者三”。

义门陈家法规定一夫一妻制,不得置仆妾。男婚女嫁家族操办,所需物资,规定标准,统一支配。媳妇回娘家的礼物都由家族统一配发。

家法规定,新媳妇不分贫富,必须下厨房锻练数月,“掌庖炊之事”、“排布堂宜”。这既是一种劳动锻炼,也是融入和睦大家庭的一个过程。

家法又规定,凡45岁以下妇女皆称“蚕妇”,必须参加劳动。蚕妇正值盛年,多有吃奶的孩子。为方便哺乳,在都蚕院设“育婴堂”,上百婴儿同堂待哺,凡婴儿饥饿啼哭,不论是否亲生,蚕妇们都会解怀捧乳,主动喂养。以致小孩三岁了,不识亲生母亲是谁。按照现在的科学理论,吃多个母乳长大的孩子,还格外 健康 聪明。

宋景德三年(1006),筠州(今江西高安)有一庄田被不肖卑幼陈宗知私下典卖,从中营利。陈延赏因赴任路过自家田庄,看见田产典卖于豪户名下,利中翻利后,不告家长,恐“以坏先祖之义范,辜负陛下之圣恩”,于是差员追查,并奏乞皇上依法断还。皇上遂下诏严惩不贷,秉公处理了此事。义门家事,皇上下诏,可见义门陈家族的地位和影响,家国结构的紧密性。

义门陈的长盛不衰还有一个重要内因,就是人才辈出,举人403,进士及第58人,京官29人,宰相3人,状元两个。一个家族300年 历史 堪比一个市一个省的人才份额还多,就是这些士大夫内外支撑,于国是栋梁,于家是主人。一个知识分子群体谱写的家国情怀,演绎了义门陈的春秋。

义门陈长盛不衰的外因就是朝廷的嘉奖,官府的支持,成就了义门陈的辉煌。

“问道人间谁第一,咸称惟有义门陈。”义门陈自唐僖宗首次旌表“义门陈氏”以来,先后受到唐宋两朝七位帝王的旌表。有史记载的题赠达27次之多,明、清两朝也有多次表颂。最高统治者给予义门陈至高的声誉,赐“真良家”,又命造御书楼,赐“玉音”匾,免征赋税徭役。

义门陈第三位家长陈崇于唐光启二年(887),兴建旌表台于老正宅之前,后又扩建一、二、三门。

第一门联为唐僖宗所赐,其联曰:

九重天上旌书贵;千古人间义字香。横批:义门陈氏。

第二门联为宋太宗赵光义所赐,其联曰:

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无双。横批:真良家。

第三门联为宋真宗赵恒所赐,其联曰:

三千余口文章地,五百年来孝义家。横批:义居人。

宋太宗又赐江州义门陈氏诗:

金门宴罢月如银,环佩声声出凤城。

问道江南谁第一,咸称唯有义门陈。

宋真宗题赐:

庄分七十州世间第一,族聚三千口天下无双。

宋仁宗题江州义门陈氏诗:

江州久著义门庄,庄上分庄岁月长。

蒂固根深谁与并,珠辉玉朗孰同行。

群夸诗礼追邹鲁,须信簪缨赛谢王。

孙子各知遵义范,永于舜德有重光。

宋仁宗又题:

御笔亲题烂锦霞,满封官秩遍天涯。

名垂万古应难朽,庆衍千秋宰相家。

朝廷和皇上不但对义门陈政治上予以旌表,并把陈家的家法翻印成册,朝廷官员人手一册予以推介。鼓励朝臣亲临义门陈考察。在经济上予以支持,知州康戬奏:“义门陈家族昌盛,但子孙常乏食。”宋太宗下诏每年贷粟二千石。天圣三年,宋仁宗又敕买水田三千亩。天圣五年,追封陈氏先世五代公爵。一世祖陈旺为晋国公,二世祖陈机为燕国公,三世祖陈感为许国公,四世祖陈兰为吴国公,五世祖陈青为齐国公。

朝廷和皇上为什么如此赞誉重视义门陈呢?其实说白了也是维护统治阶级的需要,唐末的皇帝也好,宋朝的皇帝也罢,他们为了有利自己的统治,维护稳定,巩固政权,亟需培养一批效忠朝廷的典型与榜样,以义门陈为代表的孝义之家,正是封建统治者所期待的理想 社会 的缩影。义门陈忠孝双行,国事忠于君,家事孝于父母,可以作为教化典范,为其统治服务,因而一而再再而三予以旌表。在北宋统治163年中,有赵匡胤、赵光义、赵恒、赵祯、赵顼、赵佶六位君主屡次御赐旌表。如此荣耀,仅此一家。

由于以上内因和外因的条件,培育了义门陈氏,谱写了义门陈长盛不衰的农耕文明的田园诗歌。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义门陈的兴盛来源于朝廷的支持,义门陈的析分也是皇上的旨意。

嘉v七年即公元1062 年,文彦博、包拯等重臣向朝廷力谏,劝仁宗皇帝析分义门陈氏。美其言曰:“把义门陈作为封建家庭的样板,分迁各地,教化天下。”

其实目的是为了抑制义门陈氏。因义门陈无论是在朝廷,还是在地方,势力都很强大,“朝野太盛”,恐其日益壮大,危及朝廷。这是析分的主要原因。

以义门陈忠孝节义教化天下,让义门陈把陈家家风、家法、族规传播各地,淳化 社会 当然也是目的之一。 除此之外,陈家吃大锅饭,苦衷也难于言表,名声在外,只好苦苦支撑。有时也“乏食”,有吃不饱的日子。据《宋史•456卷》载:“至道以来,仍岁饥旱,陈氏举宗啜粥,杂以藻菜,怡然相存,义之至也。”

我们现在七十岁以上的人应该都有吃大锅饭的经历,个中滋味,烙下了 历史 的印记。义门陈吃了三百多年,也难为了他们。笔者揣测义门子弟肯定是拥护朝廷决定的,有皇诏,奉旨析迁,风光无限,也就称坡下驴,家就这样析了分了。

遥想九百多年前笔者的先祖继升公牵老携幼,肩挑背驮,迈着沉重的步伐,离开自己的家园,离别祖辈生活的故土,离别江州德安太平乡常乐里故乡,开启石桥庄新的 历史 ,衍生了我们的今天,宛如昨天一般。

嘉v七年,仁宗下诏敕江南西路诸官临门,劝令义门陈氏按太宗皇帝御赐十二字“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彦、承延继”析分,以第十五代人为分庄主,封年长者十三人为郎。按派分大小析分291 庄,依派拈阄,迁往全国各地,分布在全国125 县市。均按十二字命名,并给各庄义门屋图轴,义门分庄图一轴,作为子孙辨宗之据。

三 义门陈, 历史 上的文化符号

义门陈是用传统文化累积起来的文化符号,是封建士大夫辛勤耕耘的田园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具体实践的桃园 社会 ,也是宗法 社会 姓氏文化的典范,是华夏民族全民共享的精神家园。

义门陈以耕读传家,耕者利于家,读者益于国。以耕作农业作为家族的主要经济命脉,以维持一个家庭的正常生存。但他们始终注重一个“读”字,“古者,家有塾,乡有庠,州有序,国有学。”义门陈这个大家庭把塾、庠、序、学集于一家。唐大顺元年(890),江州义门人陈崇就创办了东佳书院,名宿大儒游学任教,“延四方学者,置学田二十顷,江南名士皆肄业其家。”是唐宋时期蜚声全国的藏书、求知、讲学的胜地。名流欧阳修、苏东坡、钱若水、黄庭坚、陈尧叟、晏殊、朱熹、岳飞、张齐贤、杨亿、吕端等文人雅士曾讲学、游览于东佳书院,并留下三百余首诗篇,构建了义门陈璀璨的文化宝库。

东佳书院开私立家教之先,义田资学,文风蔚然,名士咸集,皇室赐书,车马扬尘,雅士景仰,诗词歌赋,成一道风景。东佳书院是唐宋时期最早的学府,最早的私立大学。是义门陈的一张名片,与陈氏共存。

东佳书院是义门陈的文化载体。陈家人亦农亦学,农忙务农,农闲务学;白天务农,晚上务学。正因为如此,才有“八百头牛耕于垄上,三千盏灯读于学堂”的耕读气象,才有一年三百多学子赴考的局面。

义门陈这一文化符号不但有文化载体,还有文化内涵。陈家人知书达礼,正义善良,亲善和谐,忠孝仁义,编织了义门的乐曲。

义门陈将军陈士尹,文武双全。十八岁中武举,二十岁进士及第。与武宁人李颜先一同从军岳飞部下,并动员自己的六位兄弟从军。二十四岁便统领十万军马与金兵奋战,“屡败金兵于江州”。绍兴六年与金兵再战于黄岗,六位兄弟全部战死。绍兴十年,陈士尹与李颜先固守江州,终因寡不敌众,战死沙场。被赐“忠壮王”,经天纬地,义勇忠良。庙祀之。

义门将军忠于国,义门家长依然。宋淳化年间,朝廷恩准每年资助粮食二千石。至陈旭接任家长时,义门陈生产有了发展,田庄三百余处,族人生活有了改善,粮食有了节余。家长陈旭上奏朝廷请将赐粮减半。有人劝陈旭,吃不完可以转卖得利。陈旭答曰:“皇上以我数千口之家,以国库粮赐我,岂可见利忘义。”“恳请减半”预示着义门陈的仁厚,书写着陈家“义门”的忠实。

义门陈不但有“百婴待哺”的佳话,也有“百犬同牢”的美谈。义门陈礼义为先,孝道治家,满门重义尚德。至唐昭宗庆历年间,家有740余人丁,日设广席,依次坐而共食。久而久之,影响了牲畜。陈家有犬百条,共食一槽,一犬不至,诸犬不食。原来有一老母犬,脚拐眼瞎,卧于紫扉门楼之上,伴星斗,防匪人,尽其义也。老犬不至,众犬不食。被宋昭宗验证后,义门门坊建有百犬牢,其联曰:

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牢内异物皆效义;

一吠突起百吠齐怒,寨中同声共护门。

义门陈的文化遗产丰富多彩,记载着许多名臣显贵的赞颂诗章,不但有七朝皇帝赏赐,还有六位宰相赞诗,他们分别是文彦博,其诗曰:

御笔亲题灿锦霞,满朝官职遍天涯。

名垂万古应不朽,庆衍千秋宰相家。

吕蒙正曾任宋太宗、真宗二朝宰相。其诗曰:

叠奏华门聚德星,朱霞飞锦绕江城。

太和鼓畅淳风美,大顺勋蒸景物新。

千石赐回天上粟,五车书篇匣中经。

只知雍睦当年盛,哪知如今义更深。

李P,北宋文学家,太宗朝宰相。曾率一批官员亲临义门陈考察,其诗曰:

孝义冠乡间,门多长者车。

收贮千顷粟,家藏一楼书。

待客开新酒,留僧煮嫩蔬。

三公老且病,无暇访山居。

宋祁,北宋史学家,副宰相。花甲之年游览东佳,咏诗一首:

群芳肄业文方盛,孝友传家族更豪。

旌表异恩门第贵,史书新传姓名高。

谋孙有德荣非数,待士无蔬众岂劳?

我想东佳终末到,只因胜概属仙曹。

还有北宋宰相,著名词人晏殊及南宋宰相宗泽等均到义门陈考察并留下了著名的诗篇,就不一一列表了。

朱熹,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赞义门诗曰:

唐宋令名久著,义门孝德流芳。

冠盖文章渊薮,子孙百世其昌。

还有岳飞、文天祥等宋朝名将也为陈氏写下了诗篇。

义门陈的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远远超出了姓氏文化的范畴,她诠释着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礼义对公民的基本要求,承载着农耕文明的精神家园,是一道亮丽的 历史 风景。就是在今天,依然放射出灼灼光华,应让如今的我们将此一独特的义门陈文化推陈出新,在淳化 社会 的诚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 平江义门流芳

平江陈氏,传承虞舜,祖启满公,派衍颍川,义表江州。义门流芳,忠孝节义著世,德星耕读传家。陈氏人口在平江位列其三,陈氏修谱人丁六万余,在籍户口四万有三。

(平江陈氏宗祠)

唐天宝年间,公元758年,希烈公从陕西长安始迁平江,是进入平江的陈氏第一脉。希烈公有子四,陈x、陈I、陈润、陈洳。族谱有载,其第五代孙寻祖迁平,其后裔建鸣山祠。

端公公元924年迁湘居潭州庄,潭州庄是义门陈的官庄之一。

至宋代平塘庄思先公于公元1068 年左右从安徽迁平。

端公八世孙团公九婆十一子,其中开、表两房在平江与思先公后裔彗、贤、顺共五房在县城北街建五房祠。端公81世,像摆东方,思先公84世,像摆西边。彭氏祠在陈氏祠西,据传彭氏先祖彭莹是端公之外甥,随端公入湘。彭氏后裔拜祖要先拜其舅端公再拜其祖,莹公之义举,且延续多代。此后义门陈又建分祠多处。

公元1723年石桥庄,谱谍考证又为汀州庄的开先公等从广东兴宁迁平。

尔后又有新城庄、汀州庄、赤土官庄、果石庄、蒲圻庄、万载庄、通山庄、崇阳庄、分宁庄、南昌庄、蒿溪庄等后裔先后迁平。

平江陈氏除义门陈外,还有伯万公后裔怀化一脉,迁平江河东,在剪刀湾建祠。

平江陈氏合族建总祠于三阳乡美潭村,2012年峻工,占地面积一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三千平方。

壬寅四月于平江六味斋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