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古代农民怎么将稻子去壳

来源:www.ahlulin.com   时间:2023-02-04 05:53   点击:219  编辑:庾友   手机版

古代是使用石磨盘、石磨棒对干燥后的谷物进行碾压脱壳。

古代是用石臼和臼杵把大量稻谷加工成白米的,这个方法叫做舂米。 

舂米是将糙米加工成白米的一道工序。加工工具主要是石臼。石臼分杵臼和斗臼两种。杵臼,即小石臼,加上一根臼杵就可操作。臼杵为木质,手腕粗细,长一米左右,上端装上两三公斤重扁圆形石头,以增加臼杵捣下去的重量。

舂米的人手握杵往下捣,直到米糠完全从糙米上剥落,然后用竹筛子筛去米糠,白米就呈现在眼前。

扩展资料:

舂米,谈不上什么工艺,过程也并不复杂,但绝对是个力气活。一口臼,用一块大整石慢慢凿成。它形同一只巨大的酒盅,臼口的直径不小于 70 ~ 80 公分。

一只大的石臼,一般要四个人才能抬得动它。臼内凿有锣纹,臼的身子须埋在地下,臼口露出地面,四周用破陶瓷缸片贴平,以便于清扫。

在臼的上面,架着用一棵大树段做成的“碓身”,“碓”的头部下面有杆杵,杵的嘴子上按了铁牙。

“碓”肚的中部,两边有支撑翘动的横杆,就像玩杂技的“翘翘板”中间支撑那玩意儿,“碓”尾部的地下挖一个深坑,当把重心移到“碓”尾并将其向坑里踩压下去,“碓”头即抬了起来,然后舂下去,抬起来,再舂下去,就这样机械地重复,便是舂米。

碓臼上面横着一根木杆或竹杆,供舂米的人扶手。熟悉的老手,有时会连续不断跑跳着舂了起来;有的还在“碓”头上绑块石头加重,舂起来更有力。这样的舂法,用了巧力,加快了速度,也可能有利于提高加工质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舂米

专业名词叫舂米,舂米就是把打下的谷子去壳的过程,舂出来的壳就是米糠,剩下的米粒就是我们吃的白米,舂米的工具有点像捣药罐,有一个棒槌、一个盛器。用棒槌砸谷子,把米糠砸掉。

舂米就是为了给稻子去壳。

舂米就是把打下的谷子去壳的过程,舂出来的壳就是米糠,剩下的米粒就是我们吃的白米,舂米的工具有点像捣药罐,有一个棒槌、一个盛器。用棒槌砸谷子,把米糠砸掉。

《潮汕歌谣》,里面有不少关于挨砻、挨磨、舂米等民俗事务。反映了旧时代人民生活的痛苦,寄托改变悲惨生活的愿望。

挨砻磨谷子,臼头舂米是繁重的劳务。从前,一个四、五口人的普通农家,每次挨砻要磨几箩谷,每月要舂米三、四臼。每次舂米要背着用生铁做的碓头,加上碓身百斤重。舂米时,用脚踏碓,碓头起落够吃力。要舂白一臼米,最少舂了三百下,要花近一个钟头。不少人舂得大汗淋漓,喘气不已。

当代・殷谦《天廷秘传》:“ 弥日累夜,天斗已力竭。第三日歇息。因行星运转,时已有昼夜之分。第四日,天斗造灯,逐擢发为灯芯,自雕石臼为灯座,只愁无明火矣。正思间,忽有灵气袭来,天斗视之,乃一夭童,大惊。继而占天,已明如指掌。天斗叹曰:‘逃之苦海,返为灵照。’言讫,巨手接童灵於掌中,按入灯芯,骤然倍明,且长明不灭。灯伴天斗,日久生心,亦能言也。”(殷谦・《天廷秘传》第一回)

舂米,谈不上什么工艺,过程也并不复杂,但绝对是个力气活。一口臼,用一块大整石慢慢凿成。它形同一只巨大的酒盅,臼口的直径不小于 70 ~ 80 公分。一只大的石臼,一般要四个人才能抬得动它。臼内凿有锣纹,臼的身子须埋在地下,臼口露出地面,四周用破陶瓷缸片贴平,以便于清扫。在臼的上面,架着用一棵大树段做成的“碓身”,“碓”的头部下面有杆杵,杵的嘴子上按了铁牙。“碓”肚的中部,两边有支撑翘动的横杆,就像玩杂技的“翘翘板”中间支撑那玩意儿,“碓”尾部的地下挖一个深坑,当把重心移到“碓”尾并将其向坑里踩压下去,“碓”头即抬了起来,然后舂下去,抬起来,再舂下去,就这样机械地重复,便是舂米。碓臼上面横着一根木杆或竹杆,供舂米的人扶手。熟悉的老手,有时会连续不断跑跳着舂了起来;有的还在“碓”头上绑块石头加重,舂起来更有力。这样的舂法,用了巧力,加快了速度,也可能有利于提高加工质量,《太平御览》就曾有记载:“后世加巧,因延力借身重以践碓,而利十倍。”(《太平御览》卷七六二引桓谭《新论》)但一臼米舂下来,人早已经汗流浃背。所以,舂米是男人们的活,而且一定是很有气力的强汉子才能够胜任。

舂米是黎族人特有的一种劳动方式,主要由黎族妇女完成。看着姑娘们踩着欢快的节拍舂米,记者也禁不住与她们一起舞动起来,这时记者才体会到舂米的艰辛。但是,黎族妇女从来没有把这当成是一种负担,相反,她们能在其中寻找到乐趣,从中品尝到快乐的滋味。

海南省五指山市毛阳镇初保村一户居民家时,看到一位黎族姑娘用肩扛着一根约1米长的木棒向房屋旁的平台处走去。此时平台上摆着一个大木桶,另一位黎族姑娘正在往桶内放水稻,水稻没有剥皮,然后拿起木棒砸桶内的水稻。其中的一位黎族姑娘告诉记者,这就是舂米。据介绍,她们手中拿的棍棒叫舂米杵,桶叫舂米桶。她们通过用舂米杵捶打桶内的水稻,使米粒与谷皮脱离。 舂米杵都在一米左右长,两头粗中间把手处较细,每个重约三公斤。舂米桶是木制的,桶皮厚超过10厘米,桶底厚超过15厘米,桶重至少25公斤。两位黎族姑娘拿起舂米杵用力地舂着桶中水稻,两个人一起一落,配合默契。咚咚的舂米声伴着姑娘们朗朗的笑声,使本来很繁重的劳动变得轻松许多。一位黎族姑娘告诉记者,几乎每到晚上黎族妇女们都在门前舂米。舂米的人数不等,一般要三四个人,但至少不能低于两个人,她们经常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舂米,一边舂米一边谈天说笑,有时还要信口唱上几句。

听着咚咚地舂米声,记者忍不住也想体验一下舂米。在黎族姑娘的指引下,记者操起舂米杵与她们一起舂起米来,开始很新奇,然而几分钟的功夫记者的手和胳膊就没了力气,无法将舂米杵抬起。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