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碌包包茶叶制作方法

来源:www.ahlulin.com   时间:2023-02-02 21:52   点击:117  编辑:燕宝   手机版

碌包包茶叶制作方法

一、青味

青味是自然界植物具有的原味。速溶茶茶中带有青味的主要原因是晒青、做青、杀青不足,当然还有其它的原因:

1、栽培管理时,氮肥过多,茶叶呈暗绿色,香气不足而味道淡薄,突出青味;

2、茶制作过程中,日光萎凋或搅拌不当以致发酵不足造成青味;

3、茶青在室内萎凋是室温过低,湿度太高,茶叶中走水不畅,以致发酵无法正常进行。

二、苦涩味

对于茶的苦涩味应视其具体情况加以区分。因为茶叶本身就会存在苦涩味,主要看其在入口后是否快速化开?如果一直散不开的话,则可能是工艺欠佳所致。出现苦涩味的主要原因是鲜叶幼嫩、晒青不足、做青不当或者是夏暑茶。

三、闷味

茶的闷味,有三个说法:闷黄味、水闷味、红闷味。闷黄味是指鲜叶堆积发热,烘焙出现蒸叶现象,揉捻、包揉时间偏长造成真空层。水闷味是指露水青、雨青、成堆没有摊开,没有及时凉青,或在杀青前,为了提高叶温,促进发酵,闷堆,做青走水不足。养生花草茶红闷味是指包揉时茶叶在包袋中闷积时间较长,而产生的味道。

四、焦味

茶味的焦味,应该是杀青和烘焙不当造成。茶叶在杀青过程,温度和时间把握不当,致使温度过高、时间过长,制造出来的成品即有焦味。而温度过低、时间不够,茶叶色泽灰黄不具油光,茶汤淡而无味或有腐木味。

五、淡味

茶叶淡而无味,主要原因是茶青鲜叶粗老,萎凋消水过度或揉捻不当所致。夏暑茶或者冬片相对会淡薄了,而且雨水较早也会造成整体性的淡薄味。

六、霉味

茶叶久置或存放不当,吸收空气中的水气,滋生菌类,变潮而呈现霉味。

查看更多 >> 港口茶|港口茶的制作过程

港口茶

港口茶的名字最先出现在恒春县志。根据记载,清光绪初年,当时的县太爷周有基由大陆引进茶种,在恒春东门城外附近山坡种植,其中以港口地区在土壤和气候上最适合种植,因此叫做「港口茶」。

另外根据港口茶农的传说,港口茶是由朱姓茶农由大陆引进福建武夷山小叶茶四种,移植在港口地区而得名。

该茶茶菁不经萎凋直接杀菁制茶,并以低温长时间炒出乌龙的熟茶味,严格说来,该茶属绿茶类及部分发酵的眉茶之间。该茶区是台湾唯一以实生苗繁殖茶苗的茶区,茶树主根系发达,虽然品种繁多,但口味与品质倒是蛮一致的。该茶是全台少见遵古法制茶的特色茶之一,苦涩味较重,风味独特,产量少但餍品很多。

港口茶的制作过程

采茶

通常雇请当地妇女摘采。每个人腰间背一茶笼,只采取茶树上较嫩的三片叶子,就是所谓的「一心二叶」。

晒茶

通常在下午四到六点时,将采摘的茶叶曝晒于日光下。

杀青

将晒好的茶放入杀青机中约时五分钟,杀青后的茶叶,就传出香味了。

揉茶、干燥

将杀青好的茶叶以白布包成圆形,再放到揉茶机放入杀青机中揉二十分钟。接着使用干燥机,将茶叶中的水分烘干,使茶叶成为半成品。

解块

被揉成圆形的茶团,先用手剥开,再放入解块机分解,解块好的茶,通常用速包揉茶机再揉过。

烘干

利用电烘机将茶叶烘干到一定的程度,烘干机出来的茶叶便是成品了。

封罐

最后使用封罐机将茶叶按不同的份量包装,就可以销售给顾客了。

以往港口茶因产量少,自产自销,茶叶的制作大多以手工为主。而近几年来,港口茶声名渐大,加上农会配合农林厅推广栽种改良的茶叶品种。因此,港口地区制茶都改以机器制造,除内销,并外销日本,往往有供不应求的趋势,风评很好

以下由爱茶网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港口茶的特色

港口茶由于历史悠久,以及特殊的生长环境,有多项特色:

1.在地理分布上是本省最南端的茶区。

2.播种之方法是传统的直播法即用种子播种,而不同于北部及中部的鸭条法。因本地区雨量不平均,尤其冬季少有丰沛雨量而无法使用压条法。

3.茶叶小而厚,有别于改良的叶大而薄,又因为于海岸、茶味特别浓烈,冲泡5--6次后,茶味依然香醇。

4.采茶季节一年四季,每年二月开始采春茶,五月采夏茶,雨季来临时采秋茶,九月底采冬茶。其间,本省中北部地区较无法采到夏秋茶

勐海茶厂的大事记

勐海是云南西南的一个县,这里原先是车里宣慰司(土司中级别较高的)的领地,这里有成片的古茶林。由于缺少文献的佐证,这些茶林的种植者和种植年代有些模糊。

●1910年,清政府帮助车里土司平定了勐海土司和勐遮土司之间的内讧,同年,汉族商人张堂阶在勐海开设了勐海历史上的第一个茶庄。当时,勐年产茶叶不足两千担(每担相当于50千克),全部运往思茅加工。1923年以后,由于经缅甸、印度进入西藏的茶路的发现,很多人到勐海设立茶庄,压制茶叶后直接出境。

●1939年初,刚成立的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决定派遣范和钧、张石城两先生赴勐海(当时叫佛海)调查茶叶产销情形,并筹建年产5000箱机制茶的实验茶厂。

4月,由云南省财政厅投资的“云南思普区茶叶实验场南糯山(当时南糯山归车里县管理)制茶厂”成立。

1939年4月1日,范和钧、张石城由昆明出发,经大理、保山、腊戌、仰光、景栋等地,最终于1939年5月26日到达佛海。

8月1日,南峤(在今勐海县勐遮)农场场长李升(字茂堂)率本公司技工25名赴佛海工作,月底到达。同月,招收9名本地学生进入进厂。

9月下旬,制茶十八日,计制成白茶一种,红茶三种,绿茶二种,砖茶二种,藏销紧茶一种,老青茶三种,合计得一千一百七十斤。

1939年10月14日,范和钧离开佛海,茶厂由张石城代为管理。

●1940年1月1日,“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佛海实验茶厂”(勐海茶厂前身)正式成立,范和钧任厂长。

1940年2月27日,第二批工人、学生、职员队伍四十余人抵达佛海。

1910年1月,由云南全省经济委员会认垫新滇币二十六万元,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及云南富滇新银行各认垫新币十二万元,成立云南全省经济委员会佛海服务社。范和钧暂任经理。

佛海实验茶厂生产红茶 93担,绿茶39担,圆茶400担(委托同昌号和玉溪人陈玺加工)。另外,云南全省经济委员会佛海服务社生产紧茶1000担。

●1941年,佛海茶厂主要生产红末茶,同时,佛海茶厂和佛海服务社大量收购私商紧茶,从1941年秋到1942年春,收购紧茶超过一万两千担,部分运到葛伦堡销售,部分被炸,部分疏散在勐海各茶庄。

●1942年,由于日军攻入缅甸,佛海茶叶出境通道被阻,同时,日机轰炸佛海,佛海茶厂大多数员工撤退,茶厂进入保管期,厂方物资由佛海服务社李拂一负责接收,刀国栋、周光泽等留守。

●1943年,佛海茶厂生产高档白茶318市斤。

●1945年,李拂一将部分1942年存留的紧茶卖给马鼎臣的鼎兴号。

●1946年,佛海茶厂1942年所收购的紧茶数千担被售与思茅恒盛公,后者将这批茶全部销往西藏。

●1947年,佛海茶厂留守的职员周光泽,利用佛海茶厂的油印机开办《佛海旬刊》,共出版10期。

●1950年3月,佛海县临时人民政府接管佛海茶厂。茶厂共有:三层楼房一幢,二层楼房两幢,25千瓦发电机一台,18千瓦发电机一台,24千瓦发动机一台,2千瓦电动机一台,牛力发动机一台,烘茶机两台,切茶机一台,牛力揉茶机一台,平圆机一台,冲床、车床等多种。

●1951年,省茶司派王兴、杨秉葵、唐庆阳等筹备恢复佛海茶厂的生产,王全面负责,杨负责行政,唐负责业务。1952年正式开工生产,少量加工红茶;大量收购青毛茶,同时收购私商洪记、可以兴、云生祥等茶庄生产的紧茶交省公司销售。公司名称为:“中国茶叶公司佛海茶厂”。九月十四日,由中国茶叶总公司统一注册「中茶」牌商标,注册证号为第8071号,并要求全国国营茶厂统一使用此商标,佛海茶厂的产品除藏销茶品外,都使用中茶牌商标。1984年以前,勐海茶厂全部出口茶和大部内销精致茶均须调至昆明,由“省茶司”再行分配转调。

●1953年9月,茶厂更名为“中国茶业公司西双版纳茶厂”。同年接管了主要生产红茶的南糯山茶厂。由于公司业务、人事管理并不一致,因此,勐海茶厂很长时间没有正厂长,只有负责人,(副厂长中的一员),这些负责人中有:刘国栋、胡杰、严振儒、周培荣等。由于当时全国的国营茶厂统一使用“中茶”商标,勐海茶厂作为中国茶叶公司的业务下属单位,茶厂名称的更改并不一定反映在包装上,旧的包装和图章仍可以使用。

●1954年4月,佛海茶厂更名为“云南省茶业公司西双版纳茶厂”,茶厂开始加工紧压茶、绿茶。

●1956年2月,更名为思茅专区勐海茶厂。中国茶叶公司改为中国茶叶出口公司。云南侨销圆茶和青毛茶均调广东省茶叶公司出口或重新拼配。

● 1957年,茶厂改隶云南省商业厅经济作物局。茶厂改革制茶机具,加工能力猛增。

●1958年,勐海茶厂为解决运输难等问题,开始将勐海县调运公司内部的毛茶原料经过蒸软压成大方块运输,昆明、下关茶厂收到原料后再复蒸解块。

●1959年,勐海茶厂开发出“勐海方茶”、“普洱方茶”、“勐海沱茶”、“勐海砖茶”等新产品。

●1961年1月,更名为“勐海县茶厂”。新茶路1号现址和老茶厂自由街和平路8号同时使用。同年,中国茶叶出口公司改名为中国茶叶土产进出口总公司。

●1963年1月,茶厂更名为“云南省勐海茶厂”。

●1964年,勐海茶厂副厂长周培荣参与了云南省在勐海进行的云南大叶种茶全面测定和用云南大叶种制做高品质红茶的技术研究。

●1966年,中国茶叶土产进出口公司云南茶叶分公司成立。

●1967年,将心脏形的紧茶改为长方砖形,使用中茶牌商标。

●1970年,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成立,专营茶叶出口业务。茶厂又更名为“勐海县茶厂”。

●1972年,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云南茶叶分公司成立。我们所见到的“云南七子饼茶”大多是这一时期以后的。

●1974年,生产普洱茶(熟茶)6担,以后逐年增加。当时,由于发酵技术的原因,勐海茶厂的高级别熟散茶(如三四级、五六级茶)因汤色、老味等指标达不到外商要求,因此,以“云南青”名义出口。

●1976年,云外茶业字第84/45号文件为勐海茶厂普洱茶规定了如下七个茶号:云南七子饼 7572 7682云南普洱茶74092 74102 云南青(茶) 74342 74562 74782。昆明的7581砖,7663沱、7763砖等茶号也在这一文件中给以规定。这里,散茶第三、四位、紧压茶第三位代表原料等级;散茶第五位,紧压茶第四位代但表茶厂,昆明茶厂1,勐海茶厂2,下关茶厂3,普洱茶厂4。

●1978年,普洱茶(熟茶)的加工量跃居各精制茶之首。这一年,勐海全县共加工精制茶27797担,其中绿茶3675担,红茶7403担,紧压茶(普洱生茶)6936担,特种茶(普洱熟茶)9783担。

●1982年,更名为“勐海茶厂”。周培荣去世。如果以范和钧为第一任厂长,周培荣是文革后被任命的勐海茶厂的第二任厂长。

●1983年,云南七子饼茶获省优质产品、商业部优质产品称号。同年,唐庆阳被任命为第三任厂长,并于年底退休。

●1984年,邹炳良接任勐海茶厂厂长,为勐海茶厂的第四任正厂长。

●1985年,勐海茶厂应香港南天公司要求,创制出8582(生茶)、8592(熟茶)两种新茶号。

●1986年,普洱茶10级、8级分获省优称号。

●1988年,勐海茶厂在八达、布朗山开辟两个万亩茶园基地,为以后勐海茶厂的原料供应打下很好的基础。同年,勐海沱茶获全国营养食品“熊猫杯”银奖。

●1989年,“大益”商标注册成功,作为茶厂自主品牌开始了海外市场推广。勐海茶厂此举是对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要求属下各茶厂使用中茶牌商标时必须缴付使用费的一个对策。同年,普洱茶散茶79562、79092、79102获省优称号。

●1990年,勐海沱茶、普洱方茶等获得省优称号。

●1992年,“宫廷普洱”被授予云南名茶称号。

●1993年,勐海茶厂重新调整、规范了各茶号普洱茶的拼配比例。1993年以后,政府组织的茶叶评奖渐渐被各种协会、活动组委会等所组织的评奖所代替,勐海茶厂获得过众多的金、银、铜奖,不录。

●1996年1月,“勐海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挂牌成立,公司(茶厂)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独立核算的经营管理模式,开始多种经营,投资啤酒厂、玩具厂等领域。

●1996年~1998年,卢云任厂长

●1998年10月~2002年,阮殿蓉任厂长。

●1999年,勐海茶厂获绿色食品和有机(天然)食品双认证。

●2002年~2004年,郑跃任厂长。从2000年到2004年,勐海茶厂的产品丰富而多样,很多产品是经销商订制茶,部分还是来料加工茶,这使得大益茶的辨认成了一门复杂的学问。

●2004年10月,云南博闻投资有限公司全面接手勐海茶厂。

●2005年 11月25日,勐海茶厂率先在西双版纳州取得食品生产质量安全(QS)许可证。

●2006年1月1日,勐海茶厂全面启用包装防伪系统。

可以兴用脚搓茶叶,不知道这厂是否有区别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