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铧式犁、圆盘耙、旋耕机、深松犁作业各有什么特点?

来源:www.ahlulin.com   时间:2023-03-11 22:29   点击:252  编辑:公孙婉   手机版

一、铧式犁、圆盘耙、旋耕机、深松犁作业各有什么特点?

1)铧式犁 特点:铧式犁的深耕、翻土、覆盖效果较好,但遇到粘湿土壤犁铧易粘土、碰到土壤中有树根或石块时易损坏犁铧,有时会被杂草或残株堵塞。

2)圆盘犁 特点:圆盘犁的翻土、覆土效果不如铧式犁。但由于是滚动前进,阻力较小,不易为杂草或残株堵塞、不易粘土。在地里有石块时,刃口可能会损坏。

3)旋耕机 特点:用旋耕机耕后表土细碎平坦,不须再进行耙地等整地作业。

4)中耕作业机械 特点;中耕作业的目的是灭草、松土、培土或间苗等。

旋耕机与铧式犁在工作质量等方面有何区别?

旋耕机是一种由动力驱动的耕整地机具,能一次完成耕、耙、平的作业。主要用于菜地、水田的旋耕整地作业等。其优点是对土壤的适应性强,能在潮湿、粘重土壤上工作,对杂草、残茬的切碎力强。作业后土壤松碎、平整。其缺点是消耗动力大、工效低、工作深度浅、覆盖性能差,对土壤结构的破坏比较严重。

相比而言,铧式犁工作深度深,翻土性能好,对杂草、残茬的切碎能力差,但覆盖性能好。耕翻后土壤不如旋耕后松碎、平整,土层松散、空隙大,还必须进行整地作业,才能播种。

二、清代农用工具黎

在55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农民就开始尝试使用犁。早期的犁是用Y形的木段制作的,下面的枝段雕刻成一个尖头,上面的两个分枝则做成两个把手。将犁系上绳子由一头牛拉动,尖头就在泥土里扒出一道狭小的浅沟,农民可以用把手来驾驶犁。到公元前3000年,犁进行了改进,把尖头制成一个能更有力地辟开泥土的“犁铧”,增加了一个能把泥土推向旁边的倾斜的底板。中国的犁是由耒耜发展演变而成。最初可能仍名“耒耜”。用牛牵拉耒耜以后,才渐渐使犁与耒耜分开,有了“犁”的专名。犁约出现于商朝,见于甲骨文的记载。早期的犁,形制简陋。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出现铁犁,开始用牛拉犁耕田。西汉出现了直辕犁,只有犁头和扶手。而缺少耕牛的地区,则普遍使用“踏犁”。在四川、贵州等省的少数民族地区均有踏犁的实物。踏犁也称“K”、“脚犁”。使用时以足踏之,达到翻土的效果。宋周去非《岭外・代答风土》:

踏犁形如匙,长六尺许。末施横木一尺余,此两手所捉处也。犁柄之中,于其左边施短柄焉,此左县所踏处也。犁柄之中,于其左边施短柄焉,此左脚所踏处也,踏犁五日,可当牛犁一日,又不若犁之深于土。

至隋唐时代,犁的构造有较大的改进,出现了曲辕犁。除犁头扶手外,还多了犁壁、犁箭、犁评等。陆龟蒙《耒耜经》记载,共有十一个用木和金属制作的零件组成,可以控制与调节犁耕的深度。长达2.3丈,十分庞大,必须双牛才能牵挽。中国历史博物馆有唐代犁的复制模型。其原理为今天的机引铧式犁采用。唐朝的曲辕犁与西汉的直辕犁相比,增加了犁评,可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改进了犁壁,唐朝犁壁呈圆形,可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减少前进的阻力,而且能翻覆土块,以断绝杂草的生长。

在古代欧洲使用的犁从青铜时代起,基本上就没有怎样改变过。只有犁嘴从公元前十世纪起一般用铁代替了木头。这时的犁在耕田时由犁田人提到一定的高度,需要相当大的气力。犁出来的沟垄既不怎么直,也不怎么深,因此要犁过两遍。在犁第二遍时要和第一遍的方向形成直角。

德国农民采用传统的犁耕地在欧洲,公元前一世纪就已经使用一种新式的犁。它有个轮子控制犁地的深度,这就使犁地的人省力。新式犁有犁刀划土和一个模板翻土,犁出来的沟又深又整齐,而取代了以前的犁田法。新式犁比旧式犁要重,拖起来需要相当大的力气,因此农民用牛来犁地。在十世纪和十一世纪则开始用马耕田。现在在世界的许多地区(包括中国),仍然使用犁来进行耕作。类似犁的器具也称为“犁”。

犁分为翻转犁、旋耕犁、五铧犁、解放犁、犁壁

三、稻田翻耕技术?

稻田耕作主要是通过耕、耙、秒、平等项作业使稻田具有深、松、软、平的耕作层,创造一个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的土壤环境条件。

耕翻,水田土壤由于长期淹水,土粒分散程度高,呈单粒状态,容易沉实板结,并常因缺氧而累积有毒的还原性物质和影响有机养分的矿质化。因此,进行必要的耕翻,疏松土层,对增加土壤孔隙、改善通气状况、促进土壤风化、解除有毒物质、消灭杂草和防治病、虫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深耕结合施用有机肥料,更能促使土肥相融,存肥于土,为水稻生长发育打好基础。

耕翻时期:最好的耕翻时期是秋翻。在秋翻后漫长的冬季和春季结冰,融化和风化后,松散的块状物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改善养分供应,减少堆积密度并显着减少病虫害。与此同时,切碎的稻田被切碎,质量更好。

秋翻时间一般在10月上、中旬开始,至封冻为止。因适耕时期较短,故应做好适时撤水、收获和搬运工作,力争提早下地作业,尽量扩大秋翻而积。对水分较大的洼地可抢冻茬耕翻,翻后即冻,有利于提高翌春整地质量。对来不及秋翻的地块,可实行春翻,春翻时间应在早春化冻后及时抢翻,以提高“干土效应”,增进地力。

耕翻方法:动力铧式犁的耕翻:动力铧式犁操作一般有内翻法与外翻法两种方式。内翻法是从耕区中部起耕,土垡向内翻转,因而在耕区中线形成一条闭垄,故称闭垄式翻耕。外翻法是从耕区两边起耕,土垡向外翻转,在耕区中线形成一条开垄,故称开垄式翻耕。目前稻区多实行条田化,而条田的宽度较窄,故以两块条田联合套耕为好,并要求内翻和外翻隔年交替进行,将其开、闭垄移到水线处,不留在条田中间,以减轻整地负担,保持田面平整。内外两区套耕法田间。

为了确保耕翻质量,在进行田间作业时,需要注意下列几点。严格掌握适耕的土壤水分:土壤水分的多少,不仅影响到耕作阻力的大小,效率的高低,而且也直接关系到耕翻质量的好坏。当土壤过干时,土壤硬结,耕作阻力大,土块不易散碎。土壤过湿时,土粒外围形成一层水膜,土软发粘,稍加挤压,细土粒即易填塞于大土粒之间,于是破坏土粒结构,使土粒排列紧密,孔隙变小。如在此时耕翻,往往形成大垡条,干燥以后,不易耕碎,这是坷垃形成的主要原因。据调査:粘壤质黑土耕层的土壤水分含量达25%时耕翻,即易呈现大垡条现象。一般适耕的土壤水分范围是1823%,土质过于粘重的则还应低些。

机组作业时,首先要打好起落犁标线,并要经常检查悬挂犁、犁架前后左右是否保持水平,避免犁底深浅不一,同时还要注意因土调节耕深和防止漏耕跑茬。为了防止立垡,可在犁壁上安装延长板,促使垡块翻转。

动力旅耕机耕翻:稻田旋耕是近期发展的一项新的耕作技术。生产实践表明,旋耕碎土效果好,土地整平容易,是今后稻田耕作上极有发展前途的一种方式。

畜力耕翻:丘陵山区河谷分布的一些稻田,或一些地角、地边,由于田块较小,不适于动力翻耕,有时仍沿用畜力带动新式步犁耕翻或旧式犁耕翻。但畜力耕翻一般较浅,尤其旧式犁翻土性能不高,深浅不一,耕作质量差。

耕翻深度:稻田适宜的耕翻深度,应根据土层厚薄、耕翻时间、有机肥料数量等条件因地制宜来确定。土深厚、土质肥沃的宜深些,反之则宜浅些;早期秋翻的应该深些,而春翻的则宜浅些;有机肥料多的可以深些,否则宜浅些。一般秋耕深度多在1618厘米,春耕深度多在1416厘米,并宜配合增施有机肥料,逐年加深耕层。

整地,稻田整地的进度和质量与插秧的进度和质量密切相关,只有整好地才能插好秧,从这个意义上说,整地即等于插秧的见解是并不过分的。尤其是随着水资源的日趋紧张,泡田时期集中,这除增加了整地的紧张程度外,对质量的要求也更较突出。

整地的目的与作用,整地的目的是使土壤松软,田面平整,以便于插秧。田面不平或松软度不好的稻田,不仅影响插秧质量,而且还会给以后的田间水肥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影响稻苗的均衡生育。整地的另一作用是通过耙、秒使土粒堵塞孔隙,防止漏水,增大保水保肥能力。但如耙秒次数过多,土块过于细碎,也会影响土壤的透水性和通气性,造成不利于水稻生长的环境。此外,耙田还可把撤施田表面的肥料,较为均匀地混入土中,可以减少淋溶、脱氮等损失,提高肥效。

整地方法:机械水耙地:大型机械水耙地是辽宁省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整地方法。这对于解决当时的整地困难,加快作业进度,提高耕层的碎土和松软程度以及消灭杂草等方面,都起到过良好的作用。但这种整地方法,起浆性大,对土质粘重的稻田,更易引起土壤的通气不良。

且搭堤埝时又必将多余的灌水排出,不利于节约用水,同时还存在着机车下水作业其行走部分发生严重的磨损等缺点,故现在多为机械早耙地所代替,但对垡块坷垃过大或漏水稻田,仍有一定应用价值。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