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古代制茶工艺有哪些?

来源:www.ahlulin.com   时间:2023-03-24 10:17   点击:252  编辑:缪泰   手机版

一、古代制茶工艺有哪些?

中国制茶历史,自发现野生茶树开始,人们从制作粗茶、饼茶到精茶、散茶,从单一茶类的制作到多种制茶工艺的产生,从原始的手工制作到全面的机械制作,其间经历了多种复杂的制茶变革。

远古时期的中国,人们不懂制茶法,对茶叶是“煮茶汤式”烹而食之(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唐代茶史》158页),即将鲜叶采摘后生煮羹饮。

后来,大约在汉至隋唐,首先出现了将鲜叶晒干后存放、随时煮饮的简单制作方式,这便是晒青工艺的萌芽。与此同时,为便储藏和运输,将茶叶以蒸汽杀青制成茶饼,是谓蒸青饼茶。该制法一直沿至宋元。

唐代蒸青团饼茶,茶圣陆羽在其《茶经》“三之造”中就讲到,要经过“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等七道工序。其中,最主要的制茶工艺是“蒸之”,即蒸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蒸青。

怎么来蒸青?是将采来的细嫩芽叶,放入蒸茶桶中,再将蒸茶桶放置在烧水锅上,待茶蒸到一定程度,便倒出茶叶,再来捣碎、拍压、烘干、穿连,最后封存。这是饼茶的制作工艺。蒸青工艺的出现,大大降低了茶叶的苦涩味,也去除了茶叶的青草味。

陆羽《茶经》“六之饮”中还提到唐代民间还“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的习惯。

散茶制作,工艺采用的是“炒青”或“晒青”。

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诗中云:“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芽。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沏下金沙水。”宋人朱翌在《琦觉寮杂记》卷上说“唐造茶与今不同,今采茶者得芽即蒸熟焙干,唐则旋摘旋炒”。这两者都讲到了茶叶制作的炒青工艺,整个过程是将鲜叶采摘后,在锅中用高温手工炒干,直至水分丧失。这表明,炒青绿茶的出现,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晒青则是沿用古人最传统的方式,将采来的鲜叶直接晒干成散茶形状,便可拿来煮饮。这个习俗也一直保留在我们现在的少数民族。

明清时期,制茶工艺出现大大改革,主流制法改蒸青为炒青,主流茶品改团茶为散茶。

罗廪《茶解》中介绍了茶叶的制作工艺:“凡炒止可一握,候铛微炙手,置茶铛中札札有声,急手炒匀。出之箕上,薄摊用扇扇冷,略加揉怠T俾猿矗胛幕痤醣焊桑玺浯洹H舫鲱醪簧龋幻獗渖!苯彩隽瞬枰渡鼻唷⑻埂⑷嗄砗捅焊傻墓獭L乇鹗窃诔辞嗍薄俺跤梦浠鸺背矗苑⑵湎悖换鹨嗖灰颂摇保床枋辈灰司茫灰硕啵员Vげ枰兜南阄锻耆⒎⒊隼础C骱贾萑诵泶午!恫枋琛こ床琛分兴档剑骸敖敝品ǎ海闵闳仍陶嫖丁!

炒青工艺不仅克服了蒸青工艺难以掌握的弊端,而且充分申发了茶叶原有的香味,同时还降低了制茶成本。

蒸青、炒青的工艺,延续在我们现在的制茶工艺中,如湖北的恩施玉露是蒸青,浙江的西湖龙井是炒青,等等。

当然,近现代也出现了其他的制茶工艺。现在则更多地改用机械化的制茶方式,少了古代传统的手工化制茶。

如欲窥中国制茶技术演进的全貌,从历代的茶书探索,即可得一完整的概念。唐朝以前因无专论的茶书,关于茶的总总,约只限于文人的吟咏,而对其基本熟悉则文献阙阙,故难以考证汉、魏、六朝制法究为如何?不外由茶经第七章茶的逸事中,摘录北魏张揖所著广雅一文曰:「荆巴之间,采茶叶为饼状……。」由此可得知唐以前即做成饼状的团茶,这应是不会错的,至茶经出,即将制茶的用具及方法著书立论,承先启后,公诸社会,后人欲研究茶史、茶事,均首推茶经,原因即在此。对于制茶过程及使用用具,陆羽分二、三两章分别说明,而团茶的制造方法陆羽则分采、蒸、捣,拍、焙穿、藏等七步骤。

二、炊事机械行业中熟制类机械都包含哪几种

您好楼主,根据目前我掌握的应该是食品蒸箱油炸机烙饼机筋饼机烤禽炉电磁炉煮锅多用途电瓶锅微波炉,如果我后期再有,再补充。希望采纳。

三、丹东有什么机械厂

丹东红光机械厂

四、机械排名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1 华中科技大学 A+ 10 大连理工大学 A 19 吉林大学 A

2 上海交通大学 A+ 11 燕山大学 A 20 同济大学 A

3 哈尔滨工业大学 A+ 12 东北大学 A 21 合肥工业大学 A

4 浙江大学 A+ 13 西北工业大学 A 22 北京邮电大学 A

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A+ 14 天津大学 A 23 中南大学 A

6 西安交通大学 A+ 15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A 24 武汉理工大学 A

7 清华大学 A 1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A 25 北京工业大学 A

8 上海大学 A 17 哈尔滨工程大学 A 26 山东大学 A

9 北京理工大学 A 18 重庆大学 A 27 东南大学 A

B+ 等 (41 个 ) :

南京理工大学、湖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南昌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苏州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东华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江苏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大连交通大学、厦门大学、浙江理工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郑州大学、大连海事大学、河北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四川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广西大学、宁波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武汉大学、中北大学

B 等 (41 个 ) :

兰州交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华北电力大学、长沙理工大学、长安大学、河海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天津理工大学、西安工程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汕头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西华大学、陕西科技大学、沈阳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长春工业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山东轻工业学院、贵州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深圳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北京服装学院、江苏科技大学、湘潭大学、武汉科技学院、太原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民航大学、安徽工业大学、西安石油大学、武汉工业学院、南京工业大学、青岛科技大学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