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一亩地养多少甲鱼

来源:www.ahlulin.com   时间:2023-05-17 04:30   点击:249  编辑:戴朗   手机版

一、一亩地养多少甲鱼

近年来,随着黄颡鱼专用饲料和苗种培育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黄颡鱼主养、混养、套养等各种养殖模式得到快速应用。“18221”池塘高效养殖模式就是用经济价值高的黄颡鱼代替传统“四大家鱼”与鳖混养模式。这种模式就是指在1亩养殖水面中产黄颡鱼800斤、鳖200斤,产值2万元,利润1万元,是一种典型的高产、高效养殖模式。 其技术要点: 一、严格清塘消毒。黄颡鱼是底层小型经济鱼类,抢食能力相对较弱。池塘中吃食性鱼类与凶猛性鱼类对其生长和成活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清塘消毒一定要彻底,以清除池塘中吃食性鱼类和凶猛性鱼类,并防止杂鱼卵进入池塘。消毒药物用量:漂白粉10~15千克/亩或生石灰150~200千克/亩。 二、提高黄颡鱼放养量。3月中旬,亩放尾重10~20克黄颡鱼种3500~4000尾。为净化水质,另每亩搭配250克/尾左右花白鲢鱼种100~110尾(花鲢占10%)。鱼种放养时,用2~3%食盐水浸洗5~10分钟。 三、控制鳖种放养量。“18221”养殖模式特点是:成鳖在池塘中养殖二年,出池规格1000克以上。要求投放优质鳖种,控制鳖种放养量,实行生态养殖。放养量:年初亩放上年转池鳖种100~120只,规格500~600克/只;5月上旬亩放鳖种120~150只,规格100~250克/只,一次放足。 四、加强投喂管理。 1、黄颡鱼投喂:一是驯食。黄颡鱼鱼种无论是来自野生,还是来自池塘养殖,开始投喂时,未经驯食的鱼种都必须要进行人工投饲驯化。驯化方法:鱼种入池2天后,将动物性饲料绞成糜状与人工配合粉碎料混合揉成团状,定点投喂于饲料台上。15~20天后,逐步减少动物性饲料量,增加人工配合饲料量,直至完全投喂人工配合饲料。二是要坚持“四定”投喂原则。水温15℃时,黄颡鱼开始投喂。投喂量:15~20℃为鱼体重的0.5%~2.0%,1次/天,25℃以上时投喂量为鱼体重的4~7%,2次/天。投喂黄颡鱼的饲料要求粗蛋白含量35~42%。 2、鳖的投喂:鳖用养鳖专用饲料。每天傍晚投喂1次,日投喂率4~6%。每天以吃完为度,适当增减。饲料分多点投喂在水陆交界的斜坡上。 五、重视水质控制。池水要保持活、嫩、爽。一是勤注水或换水,保持池水深度。4~6月份,每10~15天加注新水一次,7、8月高温季节7~10天注水一次,每次注水15~20厘米。水质过肥时,先排出部分老水,再加新水,保持池水深度1.8~2.0米,透明度35厘米以内;二是开增氧机和泼洒生石灰改良水质。清晨和中午前后,开增氧机增加水体溶氧。高温季节,每隔20~25天,用生石灰25~30千克/亩全池泼洒;在换水困难时,如:水源不足或水质不良,可使用微生态制剂改良池塘水质。 六、做好鱼病预防。坚持“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综合防治”的原则。在整个饲养过程中,除了要做好清塘消毒和鱼种放养前的浸浴消毒外,尤其是鱼病流行季节,还要采用内服药与外用药相结合方法,定期投喂药饵及泼洒外用药物进行疾病预防。

二、精养池塘黄骨鱼怎么养殖

黄骨鱼也就是黄颡鱼,养殖比较简单,与鲫鱼类似,一般每亩放苗3000-4000尾,投喂黄颡鱼专用配合饲料即可。可以购买相关书籍或者网上查找相关养殖技术资料。

三、黄蟮是怎么繁殖后代的

(一)黄鳝的生物学特性

黄鳝又名鳝鱼,长鱼,黄蟮体圆而细长,体表无鳞,多粘液,各鳍均退化,体背呈黄褐色或青褐色,全身散布不规则黑色斑点或斑纹。

黄鳝栖息于河道、湖泊、沟渠等浅水水域或水稻田里,白天潜居洞穴中,晚上出来觅食。当水温降到10℃左右时即潜入泥中越冬,春季水温上升到10℃以上时,开始活动觅食。15--28℃为摄食和生长的适温,23--28℃时摄食量最大,生长也最快。28℃以上时食量减少,36℃为临界温度。

黄鳝以肉食为主,性贪食,主要食小鱼、小虾、水生昆虫、螺、蚬、蝌蚪、幼蛙。食物缺少时少量摄食水生植物。饥饿时能残食比自身小的黄 缮。

黄鳝的繁殖季节在长江中下游为5—9月.盛期在6--7月。其繁殖较为特殊,生殖腺左侧发达、右侧退化。通常1冬龄体长20厘米左右性即成熟。成熟亲鱼有性逆转现象,个体较小的雌性居多,个体较大的雄性居多。在生殖季节经常可发现雌雄同体现象。黄鳝的怀卵量较少,全长20厘米亲鳝怀卵量200—400粒,全长40厘米的亲鳝怀卵量为400—800粒,个别最高的怀卵量能超过1000粒。鳝卵呈金黄色,无粘性,有油球,卵径为3.5毫米左右,吸水膨胀后可扩大到4.5毫米左右。产卵时亲鳝先吐泡沫,在洞口堆成浮巢,将卵产于泡沫之中。亲鳝有护卵习性,在水温30℃左右时,约经150小时孵出他鱼,经6天左右卵黄囊消失,仔鱼能在水中自由行动,并开始觅食。

(二)养殖技术

1、鳝池建造

鳝池宜选择地势稍高的向阳背风处,要求水源充足,水质良好,利于进水排水的地方。池形可不拘一格,大小根据规模而定.小则几平方米、大则数百平方米.水泥池或土池均可。无论何种鳝池,在建池时均要考虑防逃,注排水方便和易捕捉三个原则。

(1)水泥池

池底用碎石或三合土压实,用砖铺底,池壁用砖筑墙,均用水泥抹面,池深O.8米左右,池壁高出地平面20--30厘米,墙顶设有“厂”形出檐,池底铺泥 20-30厘米,池水保持7--15厘米。在水平处设一排水口,在其对面池壁地平面处设一进水口。进出水口均用铁丝拦住。

(2)土池

选择土质坚硬的地方建池,从地面向下挖4O厘米左右。用挖出的土作埂,埂宽1米,高50厘米左右。埂要层层夯实,池底亦要夯实。池底铺一层油毡,再在池底及四周铺设塑料薄膜,池底上面堆20--30厘米淤泥或有机质土层。池子建成后可在池内种植一些水生植物如水葫芦、慈菇、浮萍等。在四周搭棚遮荫,一般种些攀缘植物如丝瓜、扁豆等。遮荫面积占池面的四分之一即可。

2、养殖

(1)苗种来源

目前人工繁殖尚未普遍开展,养殖苗种来源主要依靠捕捞或购买野生蟮种,或捞取受精卵孵化,或捞取自然界中刚孵出的幼苗。

①捕捞野生鳝种

每年春季水温上升到15℃以上时,越冬的黄鳝纷纷出洞觅食,特别在夏收夏种之际,水稻田中有大量鳝种可供捕捉,一般可采用鳝笼在夜间捕捉,此时市场亦可大量购到鳝种。但必须严格挑选.规格以每千克30--40尾最好。要求体质健壮、体表无伤。

②捞卵、捞苗育种

夏季是野生亲鳝繁殖旺季,大水稻田埂或河沟、湖泊浅滩杂草丛生地方寻找泡沫堆聚的鳝鱼孵化巢。用密眼捞海将鳝卵与泡沫一同捞起,装入水桶内,运回孵化。当水温在25--30℃时经一周即可孵出,然后移入育苗池中培育,先后投喂水蚤、丝蚯蚓、蝇蛆、蚯吲、螺蚬肉、蚌肉等,经精心饲养当年可长到10克左右。翌年可放入成鳝池饲养。

另一种方法是直接捕捞野生鳝苗,在6--7月份水沟中如有水葫芦可先在地上铺一塑料网布,用捞海把水葫芦捞至网上,原来藏在水葫芦根中的鳝苗会自动钻出来,落在网布上,即可收集到鳝苗池培育。还有一种方法是在6--7月间在池塘边或水稻田埂边,做一些小土埂,土埂用一半泥土,一半牛粪拌和而成。这样埂边就会长出许多水蚯蚓,野生鳝苗会集中到小埂里去吃水蚯蚓。此时可用密眼捞海捕捉,然后放入培育池中培育。

③养殖池中自然繁殖

在人工饲养的鳝池内,可设法模拟与自然繁殖相当的环境条件,使其自然繁殖,一般可在养殖池中筑些土埂,宽20厘米,高出水面10--15厘米。埂间距为1米左右,埂上种些水生植物,水中可放些水葫芦。亲鳝就会在小水体中自然繁殖。繁殖出的幼苗最好及时移出,以免在亲鳝饥饿时吞食幼鳝。

(2)鳝种放养

春季用生石灰清塘。一周后换水放养鳝种,鳝种放养规格力求大小一致,一般以每千克30--40尾为好,切忌大小混养,以免相互残食。放养密度视养殖条件和技术水平而定。放养量每平方米80—160尾(2—4千克)为宜。放养前如是市场收购的鳝种可用4%食盐水消毒,以杀灭病菌和寄生虫。这种放养量经一个生长期养殖净产可达5—10千克/平方米。

(3)饲养投喂

鳝鱼放养后3--5天内不必投喂,让其有一个适应过程,此后应投喂鲜活动物性饲料为主体,如蚯蚓、蝇蛆、螺蚬肉、河蚌肉,各种动物下脚,有条件的可投喂鲤鱼配合饲料,黄鳝对饲料选择性较强,一经长期摄食

某种饲料后,很难改变其食性,因此在饲养初期必须做好驯养工作。投喂当地来源广,价格低廉,增肉率高的饲料。投饲量初期约占黄鳝总重量的3--4%,摄食旺季为58%。因为黄鳝觅食多在夜间进行,故放养初期投喂应在傍晚进行,待其逐渐适应后可提早投喂。饲料投在饲料台上,饲料台一般可用聚乙烯网布做成,投喂前要及时清除掉隔天的残饵,以免影响水质。

(4)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①防止水质恶化

尽管黄鳝耐缺氧能力较强,但要保持其快速生长必须有良好的水质。池水溶氧应保持在2毫克/升以上,由于鳝池水浅,饲料的蛋白质含量高,水质容易败坏变质。当水质恶化时,黄鳝会把头伸出水面呼吸空气,发现这种情况,必须及时加注新水,因此在一般情况下,鳝池每5—7天要换水一次,高温季节要增加换水次数。

②防止黄鳝逃逸

引起黄鳝逃逸的主要原因是连续下雨,池水上涨,黄鳝随溢水外逃。预防方法是不下雨时做好排水工作,其次是排水口栏鱼设施损坏,黄鳝从中潜逃,因此需经常检查排水口拦鱼设施,如有损坏要及时修补好,另外也可能在池壁裂缝逃遁,如发现裂缝,要及时修好。

③度夏和越冬

在炎热的夏季要注意遮荫和降温,其办法是在池中种植水生植物,空间设架种植遮荫攀缘植物,并加注新水,以降低水温。在冬季越冬时要注意防寒保暖,方法是在池中适当加些新土,可将池水排干,但要保持潮湿。在上面覆盖少量稻草或草包,使土温保持在O℃以上,确保安全越冬。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