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夏天洗猪圈对猪的生长有影响吗

来源:www.ahlulin.com   时间:2023-02-14 12:45   点击:246  编辑:谢姣   手机版

一、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进入秋季,天气逐渐变凉,昼夜温差增大,白天降温与晚间保温之间的协调尤为重要。在北方地区,到了晚秋更应注意这个问题,应设法减小昼夜温差,以减少温度骤变对猪群引起的应激影响。尤其是哺乳仔猪和保育猪阶段更应该注意温度的变化,以防止因冷应激而造成腹泻的发生,从而继发感染其它疾病。防止贼风偷袭,以防感冒,感冒可以是一切疾病发生的诱因。同时,在保温的同时,应注意保持通风,以保证圈舍空气清新、干燥,从而防止由于环境的恶化造成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以及因潮湿阴冷而导致风湿的发生。初生仔猪体温调节能力差,寒冷的条件可使仔猪的免疫力下降,甚至使仔猪冻死,同时也是压死,饿死和下痢的诱因。仔猪的适宜温度因日龄长短而异,生后1-3日龄 30-32℃ ,4-7日龄 28-30℃ ,15-30日龄 22-28℃ ,2-3月龄 22℃ 。产房环境温度最好保持在21℃左右。仔猪刚断奶进入保育舍时,保育舍得温度应达到28℃,以后随着日龄的增长逐渐调节温度。因此,在此阶段,养殖户应该根据自己场的实际情况,检查各项保温设施是否完好,如需检修现在应抓紧时间检修,以便随时能够应用。二、保持干燥、卫生的环境 搞好环境卫生对猪群的健康生长非常重要。要保持猪舍内外的环境卫生,及时清理粪便、垃圾等杂物,降低舍内湿度,降低因粪便存积而产生的有害气体的浓度。清理猪舍时,要不留死角,包括地面、墙壁、窗台、栏杆、顶棚等处都要清理干净,不留灰尘、粪便。因为细菌、病毒等有害物会躲藏在其下面,使消毒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清除舍外杂草,减少蚊蝇、老鼠、鸟等的栖息地。同时,对舍内外进行一次全面的驱蚊蝇工作,消灭准备在猪舍内越冬的蚊蝇及一些吸血昆虫,切断某些疫病的传染源。定期投喂老鼠药灭鼠,减少因老鼠而传播疾病的机会。使用广谱驱虫药,彻底驱除猪群体内外寄生虫。为猪群健康生长及安全过冬做好准备。三、加强防疫消毒 进入秋季,天气变化无常,气温多变,环境变化会给猪群带来很大应激,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因此,应加强卫生消毒工作,消毒的主要目的是杀灭传染源的病原体,尽可能地降低和杀灭空气、猪体表面、猪舍环境中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在养猪生产中,有时没有疫病发生,但外界环境存在传染源,传染源会释放病原体,病原体就会通过空气、饲料、饮水和其它生物等途径,入侵易感猪,引起疫病发生。如果不及时消毒、净化环境,环境中的病原体就会越积越多,超出猪体承受浓度时,就会引起疫病大发生。在消毒过程中,应选择高效广谱的消毒药如氯制剂、碘制剂等。每周对场区、生产区及舍内应消毒两次,在发生疫情时每日消毒一次。配比消毒药要现用现配,在保证其有效消毒浓度的同时,舍内带畜消毒每立方米使用80-120毫升药液,场地、道路每平方米使用80-100毫升药液,发生疫情时加大2-3倍剂量。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消毒过程中应注意舍内温度和湿度调节。消毒药物应定期轮换使用。消毒前应该先清除粪便、灰尘等以免过影响消毒效果,尤其是空舍消毒时,应先将空舍彻底清扫、冲洗干净,保证不留死角如顶棚、料槽底部、栏杆等部位,再对其进行彻底消毒。 给猪群免疫疫苗是防治一些细菌病、病毒病的有效措施。养殖户应根据当地的疫病流行趋势,结合本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并严格执行。秋冬季节,由于气候寒冷,因此是疾病的多发季节。养殖户在此阶段应认真检查本场的免疫情况,看是否存在漏洞,有条件的可进行监测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免疫。尤其是猪瘟、伪狂犬、口蹄疫、蓝耳病等常见及危害较严重的疾病。从而确保猪群能够安全生产,顺利过冬,最终取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四、营养全价、科学饲喂 均衡的营养水平对维持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十分重要,高水平的营养供给,可以满足猪的营养需要,保证猪有一个较好的体况,能有效提高猪抵御疾病的能力。因此,在生产中应按猪不同的生长阶段,科学地投饲不同营养标准的全价日粮,并根据猪体重、采食情况的变化等适时调整日粮配方。同时注意饲料的保存条件,避免饲喂腐败发霉变质的饲料,霉菌毒素会造成猪的免疫功能和抗病力下降。所以,猪场工人每天都应检查饲槽中残留的饲料并及时清除,防止霉烂变质。减少饲料应激,做好断奶猪与育成猪的饲料过渡,每批仔猪转群不要立即更换饲料。一般需要7天时间,乳猪料和仔猪料按一定比例均匀混合,逐步过渡,对于弱小仔猪可适当延长乳猪料的饲喂时间。五、加强引种的隔离工作 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防止购入隐性感染猪。确实需引进种猪时,也不能直接与本场原有猪群混养。由于各个猪场的微生物环境不一样,都有其特异性,因此引种前要对供种场的疫病情况、防疫情况作详细的调查了解,以便引进后采取相应的防疫措施。而且新引进的猪群一定要隔离饲养6-8周,隔离舍要尽量远离原有猪群的猪舍,由专人饲养,使其适应本场原有猪群的病原体后在混群。六、常见疾病的治疗和预防1、口蹄疫(一)病原学:(1)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2)病毒血清型及特征:该病毒属单股线状RNA病毒,共有七个血清型,即O、A、C、SAT 1、SAT 2、SAT 3和Asia l。不同血清型差异明显,相互之间不能产生交叉免疫保护,亚洲主要流行O,A和亚洲1型。(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患病的动物,发病初期的动物可通过破溃的水泡、排泄的粪便、分泌物、乳汁、尿液、呼出的气体、精液等将病毒排出体外,猪的排毒量最高。(2)传播途径:消化道、呼吸道及伤口感染,病愈后在一定时间内可以携带病毒。(3)猪的流行以秋末、冬、春多发。(三)临床症状 潜伏期1--2d,初期一般症状(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口腔粘膜(舌唇、齿龈、咽、腭)及鼻周围出现水的水疱,蹄叉和蹄踵、蹄冠等部位出现红,热,痛,不久出现米粒大至蚕豆大的水疱,破裂出血,糜烂。一般一周之后愈痊。继发细菌感染导致蹄匣脱落,有时乳房上,乳头皮肤也出现烂斑,吮乳仔猪多呈急性肠炎和心肌炎,有些心跳和呼吸加快,痉挛嚎叫,病死率达60~100%。(四)病理变化 口腔、蹄、乳房、支气管、气管和前胃粘膜发生水疱,园形烂斑和溃疡,上面有黑色的痂皮;心包膜上有弥漫性及点状出血,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的斑点或条纹,似老虎身上的条纹,称“虎斑心”,心肌松软似煮过的肉。(五)防制(1)上报疫情,及时确诊。(2)划定疫区,严格封锁,(封锁3个月后,无新病历出现即可解封)。(3)必要时屠宰感染动物和接触了的其它家畜。(4)隔离和治疗 A.场地2%火碱或10%石灰水。B.口腔采用清水,1%温食盐水,0.1%高锰酸钾,洗水疱部,5%碘甘油等。(5)疫苗接种2、流行性感冒(一)流行病学 (1)传染源:患病动物是主要传染病;其次是康复者;引入带毒动物。(2)传播方式:①只能水平传播,主要以呼吸道、消化道; ②病毒污染的空气、饲料、水、鼠、昆虫、犬、猫引起机械性的传播。(3)发病特点:①一年四季均可,尤以晚秋,冬春多见。②阴暗、潮湿、营养不良、拥挤、消毒不严、卫生状况差易导致发病。③感染动物易发生继发感染。④发出突然,传的快。(二)临床症状 (1)潜伏期数小时至数天;(2)常突发体温升高(40.5~41.5℃),精神沉郁,卧地,跛行,呼吸急促,陈发性痉挛咳嗽,流鼻涕,流泪,眼有粘性分泌物,粪干;(3)妊娠母猪后期流产,3至7天自愈,死率低(1-4%),转为慢性病程一个月以上。(三)防制(1)预防措施:目前无疫苗可用,主要是综合防治,如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自繁自养,引进动物隔离。不同种年龄动物不混养。(2)治疗 可在基础日粮中添加病毒灵或金刚烷胺和在饮水中添加恩诺沙星原粉;同时使用5%病毒灵注射液、30%安乃近注射液和2.5%恩诺沙星注射液分别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续4~5 d,一般可痊愈。3、猪瘟(一)病原学:由猪瘟病毒引起,分成2个血清群,常用NaOH 2%消毒。(二)流行病学:(1)猪、野猪为自然宿主,病猪和带毒猪为主要传染源; (2)感染猪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和整个过程中,可以通过各个途径排毒,康复猪在抗体产生之前排毒。 (3)可水平、垂直传播,猪肉及制品可将该病毒传到很远的地方。 (4)目前的流行转为周期性,散发,缓慢,且发病以非典型性,无明显高热,病势缓和等特点。(三)症状:急性型猪瘟,病猪的体温升高,41℃以上。减食、精神沉郁,一些病猪的眼结膜发炎,眼部分泌物脓样致使眼睑粘着,病程早期,病猪发生便秘。有些呕吐,含大量胆汁的深绿色液体。病猪颤抖、发冷及挤作一团。行走时步态不稳,后肢衰弱无力。有的病猪可能有神经症状如环绕行走,神经紊乱及运动失调,然后有痉挛现象。当病程进入未期,耳朵、鼻端、四肢腿部、阴部及阴茎包皮等皮肤可出现不同大小的红色出血斑。急性病猪在频死前,腹部、耳朵、鼻端及四肢内侧皮肤可呈现紫色。一部分的患猪在发病24-48小时死亡。但大多数病例的病程为1-3周急性猪瘟,无免疫接种怀孕的母猪会流产或生弱小、颤抖小猪。慢性型猪瘟,慢性型猪瘟病程一月以上,病猪厌食与精神不振。全身衰弱、消瘦、贫血,时有轻热,便秘与腹泻交替,病情时好时坏。(四)诊断:根据猪场未按正确疫苗接种计划免疫猪只,以及临床发病特点,结合死后剖检可以作出诊断。急性猪瘟全身皮肤、粘浆膜及内脏出血可呈大理石样外观。脾脏不肿大,常见边缘出血性梗死。慢性猪瘟全身出血变化轻微,其特征病变大肠的坏死性肠炎。盲肠、结肠滤泡肿胀、坏死形成多个突起、轮层状结构的圆形溃疡。(五)防治:① 平时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消毒工作。② 定期预防接种,为排除母源抗体(含其他获得性抗体)的干扰,可加大疫苗接种剂量(3-4头份/头)。③ 发生猪瘟时,在猪瘟疫区或受威胁区应用大剂量猪瘟疫苗10-15头剂/头,进行紧急预防接种。④使用干扰素治疗,根据说明连用3-5天,每天一次,第三天视其健康状况每头猪注射6-8头份猪瘟疫苗。⑤注射长效土霉素、强力霉素、阿莫西林、血虫净、安乃近、磺胺六甲等药物对症治疗,防止继发感染。4、猪传染性胸膜肺炎(APP)(一)病原学:革兰氏阴性菌,有荚膜,短小球杆状,目前有12个血清型,其中我国目前有2,3,4,5,7型,其中7型居多,毒力较强,对外界的抵抗力较低。常用的消毒药即可杀死。主要侵害猪的呼吸道。(二)流行病学:各日龄均易感染,多发生于密集饲养通风不良的猪群,无免疫力或断奶猪多发,感染源:康复猪或慢性病原携带者。传染途径:空气和直接接触传染。季节性:不明显,天气聚变,湿度过高,易使该病加重。(三)症状:此病主要发生于2至6月龄猪只,有最急性、急性型、亚急性型及慢性型等多种。最急性型的是同栏或不同栏的一头或数头猪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达41度。患畜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患畜极度的呼吸困难,张嘴呼吸,口鼻周围含有血的泡沫液。鼻、耳、腿以至全身的皮肤出现紫斑后身亡。急性型则是不同栏或同栏的许多猪只同时感染发高烧,拒食及精神不振。患畜出现呼吸困难,经常咳嗽及用嘴呼吸。如果治疗不够彻底,也可能转变为亚急性或慢性型。亚急性或慢性型则不发烧,有间歇性咳嗽。患猪消瘦,毛发粗糙及食欲不振。(四)病理变化:病程长短有差异,气管和支气管内有大量血色液体和纤维素。胸腔有大量的渗出液,胸膜上有大量纤维素蛋白,有时与胸膜粘在一起。肺水肿、出血、脓灶样的结节。(五)诊断:断乳期至肥育期的猪只呼吸困难,明显发病及拒食,皆可疑是本病。应注意与猪肺疫及猪气喘病区别,猪肺疫为急性发热性传染病,后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六)防治:①免疫接种,使用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疫苗免疫注射。怀孕母猪产前1月注射2毫升,仔猪5周龄注射0.5-1毫升。②头孢噻呋注射液,每千克体重5mg,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用3天。同时配合肌肉注射咳喘1号注射液,每10Kg体重1mL~2.5mL,每日2次,连用3天。③替米考星注射液,每千克体重10mg~20mg,皮下注射,每日1次,连用3天。同时配合肌肉注射冰蟾熊胆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1mL,第1次注射后,隔日再注射1次即可。④纽弗罗注射液(30%氟苯尼考注射液),每20Kg体重1mL,肌肉注射,每两天注射1次,2次即可。同时配合肌肉注射庆增安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1mL,每日2次,连用3天。5、仔猪水肿病(一)猪水肿病的发生,一般认为与以下应激因素有关。(1)仔猪在断奶前后由于饲料和环境的急剧改变,管理不善,圈舍卫生条件差,或缺乏维生素或矿物质等。(2)仔猪断奶后,喂给大量浓厚的精饲料。(3)气候变化,阴雨潮湿。(4)仔猪生后,母源抗体的传递是通过小肠吸收母乳而获得。断奶前后的仔猪发病,与仔猪特异性抗体的减少或消失有关。初生后发生过黄痢病而康复的仔猪,一般不再发生水肿病。(二)症状 在疾病暴发初期,常见不到症状就突然死亡。发病稍慢的早期病猪,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多数体温不高,有的升高到40.5-41℃,行走不稳,摇摆,四肢运动不协调。有些病猪无目的走动或转圈,或类似盲目乱冲。有的病猪前肢跪地,两后肢直立,突然猛向前跃;当各种刺激或捕捉时,十分敏感,触之惊叫,突然倒地,四肢乱动弹,呈游泳姿势,空嚼磨牙,口流泡沫液体。后期反应迟钝,呼吸困难,声音嘶哑,腹泻或便秘。病猪常见眼睑水肿,严重时上下眼睑间仅现一小缝隙。然后逐渐延至颜面、颈部、头部变“胖”。病程较快,除最急性死亡外,一般在3天以内死亡或可耐过,年龄稍大的猪,病期可长至5-7天。(三)病理剖检 病程长短不同,剖检变化不全一样,主要的变化是水肿。上下眼睑、颜面、下颌部、头顶部皮下水肿,切开水肿部呈灰白色凉粉样,厚度可达0.5-1cm,流出少量白色或黄色液体。胃壁及肠系膜水肿最为典型。胃壁特别是胃大变部显著水肿,有胃的肌肉层和粘膜层之间,切开呈胶冻样,流出清亮无色或呈黄白色液体,水肿厚度可达0.5-3cm。有时水肿病灶较小,须多切几处可见到。贲门部也常见到水肿。结肠肠间膜水肿也很明显,整个肠间膜凉粉样,切开有无色液体流出,肠道粘膜红肿,大肠壁也发生水肿。全身淋巴结几乎都有水肿,尤以肠系膜淋巴结明显。还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或出血变化。肺水肿,心包、胞腔、腹腔内积液,呈无色或淡黄色,暴露空气后很快凝固或成胶冻样。脑膜充血,大脑间有水肿或有出血点。部分病例,其它器官亦有出血和变性的变化。(四)诊断:水肿病的诊断主要是在离乳后一至两周发育良好的猪只突然死亡。尸体剖检有助于诊断。特征的病变为胃粘膜下、大肠系膜水肿。有时水肿亦见于肺、脑及体腔。(五)防治:①发病猪只早期,康复欣0.1ml/Kg体重/次,肌肉注射,1天2次,首次加倍,连用三天;同时口服硫酸镁25~50克,以抑制和排除肠道内的细菌及其产物。②5%葡萄糖300毫升+安纳伽1克+20%甘露醇60毫升 静注每日1次,连用2~3天。③用0.1%亚酸钠按每公斤体重1毫升肌注,每日1次,连用3天。④注射磺胺嘧啶及维生素C、维生素B1。6、风湿病风湿病是一种感染性变态反应性疾病,与溶血性链球菌有关。该病主要受贼风,猪舍潮湿、寒冷因素影响、突然发病。症状:主要表现是发病的肌群、关节及蹄部的疼痛和机能障碍。腰背和四肢风湿患猪较多,表现拱背,腰僵硬,运动不灵活,初期步态拘谨,缓慢短步,跛行,病情加重后,四肢伸直不能站立,卧地不起,强行扶起,四肢及全身肌肉哆嗦,体温稍高,食欲减退。疼痛严重时,发出尖叫声。如早期治疗,较易于治愈。预防:加强生猪饲养管理,严防风、寒、湿的侵袭,加大通风换气,及时清除圈内粪尿、污泥、浊水,保持地面干燥、清洁卫生。治疗:①10%水杨酸钠注射液,或复方水杨酸钠注射液20~50毫升,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注2~3次。②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5~10毫升,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注2~3次。③安乃近注射液l~3毫升,肌肉注射,每日 2次,连注 2天。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