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40年前的印度著名电影?

来源:www.ahlulin.com   时间:2023-01-30 20:00   点击:174  编辑:索广   手机版

说到印度电影,大多数人第一时间联想到的大概是载歌载舞的宝莱坞。但作为一个多种族、多语言、拥有着丰富历史文化背景的国家,印度的电影也是非常多元化的。从「印度新浪潮」到后来的「平行电影」运动,这些区别于主流的「」一直在印度电影里占有一席之地。

印度新闻网站livemint的这篇长文着重追溯影响了印度电影近50年的「平行电影」运动。「平行电影」多以写实和自然风格拍摄, 着眼讨论社会问题。

在1969至2018的50年间,本文作者选取了50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每年一部,并对一些具有特别意义的电影做了简略的提及。

50部影片绝大多数都是「平行电影」的代表作或受其影响的重要作品,其余还包括很多极具产业和社会意义的作品,尤其是纪录片。

由于很多冷门影片由于资料甚少,片名都采取了直接音译或是英文片名的直译。

1969年,巴苏·查特吉执导的厨槽现实主义剧情片《广袤的天空》(Sara Akash)、莫利奈·森执导的幽默喜剧《肖姆先生》(Bhuvan Shome)和玛尼·考尔执导的低成本且实验性的《我们每日的面包》(Uski Roti)先后登陆印度影坛。

《广袤的天空》(Sara Akash)

三部影片之间并没有什么相似之处,除了都远离主流电影,并且给人一种开启了新纪元的感觉。

这类电影很快得到了一个标签——「平行电影」——知名电影人也逐渐涌现,包括导演(夏姆·班尼戈尔、戈温德·尼哈拉尼、萨伊德·米尔扎),演员(丝米塔·帕蒂尔、欧姆·普瑞、纳萨鲁丁·沙、莎巴娜·阿兹米),摄影师(K.K.马哈詹、维仁德拉·塞尼)以及作曲家(凡拉·哈蒂尔、拉加·霍拉基尔)。

夏姆·班尼戈尔

该电影运动的黄金时期在1973年至1985年之间,电影学院的学生得到了印度国家电影发展公司的有限资助,希冀拍摄出改变社会的电影。

「平行电影」如今已经被独立电影和艺术电影等概念替代,不过借此时机,本刊对时隔半世纪的这场电影运动进行一次回顾。

我们挑选了50部电影,每年一部,要么是影响力卓著的,或者是籍籍无名、被严重低估的。这些影片当然不单只属于「平行电影」的范畴,还有艺术电影、「中产阶级电影」、实验电影、先锋电影、纪录片、独立电影等等。

我们的选择范围仅限于印地语电影;如果考虑其他语种的电影,反倒对它们不利。流媒体平台使得电影能被更多的观众看到,所以我们也在每段介绍的末尾加上了可以观看影片的平台。

经典电影的价值是无法衡量的——纵然在当时它们可能不是。印度的影迷们一直对于西方语境里印度电影的缺失感到惋惜,说来说去也只有萨蒂亚吉特·雷伊、李维克·伽塔克、古鲁·杜特和玛尼·考尔等人在国际上比较有认知度。

萨蒂亚吉特·雷伊

鉴于这一点,我们在选片时也会尽量放弃一些已经得到国际声誉的电影,比如《一半真相》(Ardh Satyas)和《朋友们,算了吧》(Jaane Bhi Do Yaaros),更倾向于选取同样具有价值、但鲜有人探讨的影片。

以下的50部影片均附有可供延展了解的片目,算作我们对于重新发现印度中的经典的一点努力。

1969:《肖姆先生》

(Bhuvan Shome)

导演:莫利奈·森

考虑到孟加拉艺术电影对「平行电影」的影响,可以说有位孟加拉导演对这场电影运动的发起贡献颇大。作为运动的先声,《肖姆先生》带来了全新的冲击——一连串激昂的音符,正当我们奔驰于火车轨道上之时。

森的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位古板的官僚(乌特帕尔·达特饰演)前往古吉拉特邦打猎的故事,影片结合了全球各种「新浪潮电影」的趣味——动画片段、定格图像、摄影机的自反镜头——以及萨蒂亚吉特·雷伊和比麦尔·洛伊的现实主义风格。

他还为影片中的失业青年(阿米达普·巴强饰演)配了画外音。(观看渠道:YouTube)

更多佳作:《广袤的天空》《我们每日的面包》《七个印度人》(Saat Hindustani)

1970:《敲打》(Dastak)

导演:拉赞德·辛格·贝迪

作为萨达特·哈桑·曼托和伊斯梅特·舒戈泰的同胞,作家拉赞德·辛格·贝迪拍摄了「平行电影」早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将「进步文学运动」的薪火传到了夏姆·班尼戈尔、M.S.萨斯乌和其他七十年代心系社会的导演手中。

《敲打》改编自贝迪自己的剧本《搬新家》,讲述了一对年轻的穆斯林夫妇搬到一个新公寓,却发现前住户是一位性工作者,以至于仍然还会有人上门招妓。

这部电影身上明显可以看到比麦尔·洛伊的影响,比如昏暗的摄影(卡玛尔·波斯)和人物心理上的不安,贝迪曾为洛伊写过《戴维达丝》(Devdas)和《莫图莫蒂》(Madhumati)。

影片的两位主演瑞哈娜·苏丹和桑吉夫·库马尔紧接着又合作了一部电影,触及了当时仍被视为禁忌的性工作议题——巴布拉姆·伊萨拉的《奇塔娜》(Chetna)。

更多佳作:《库达尔》(Koodal)

1971:《阿努布哈》(Anubhav)

导演:巴苏·巴塔查里亚

我们一生中三分之一的时间都用来睡觉,《阿努布哈》里的人物花了三分之一的时间来沉思——六十年生命中的二十年。贯穿这部实验电影的主题是时间流逝,以及它如何让人际关系僵化。

米塔(塔努嘉饰演)和阿马尔(桑吉夫·库马尔 饰演)是一对彼此了解甚少的夫妻。为了表现这种凝滞的状态,巴塔查里亚选用了自然声、出乎意料的定格镜头和自觉的布莱希特式表演技巧。

塔努嘉以一段绝妙的独白结束了他们的困境,这段表演或许会让人想起英格玛·伯格曼。

更多佳作:《虚镜》(Maya Darpan)

1972:《阿比德》(Abid)

导演:普拉莫德·帕蒂

很难让人相信的是,六七十年代最离奇古怪的作品居然出自政府的新闻影片部门。从雷伊到古泽尔,很多导演都致力于拍摄优秀的长片,而S.N.S.塞斯崔、普拉莫德·帕蒂和S. 苏克戴夫组成的三人小团体则推动了短片的发展。

《阿比德》时长仅有五分钟,是一次波普艺术的爆发,艺术家阿比德·苏尔蒂在一间不断变换装潢的房间里摆出各种造型,同时更换一系列的超大号眼镜、帽子和五颜六色的衬衫(苏尔蒂对此解释说,整个理念是为了表达「艺术家的诞生,他创造了作品,随即去世,但作品永存」。

维杰·拉戈夫·劳汩汩作响的电子配乐,与狂乱的影像相得益彰。(观看渠道:YouTube)

更多佳作:《印度一瞥》(This Bit Of That India)《努力》(Koshish)《心上人的家》(Piya Ka Ghar)

1973:《灼热的风》

(Garm Hava)

导演:M.S.萨斯乌

不久前,《灼热的风》还像圣杯一样——一部寻常人无法得以观赏的经典之作。这部以私密视角讲述「印巴分治」后遗症的影片最近进行了修复,终于可以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它划时代的意义。

巴尔拉杰·萨尼每个细小的举动都显露出悲伤:一个眼神的流转或一根敲击地板的手杖。当一位将死的老人被抬回她的婚房,镜头的构图和配乐掀起了她首次来到此地的回忆。

许多关于「印巴分治」的影片都诉诸于令人毛骨悚然的暴力,而《灼热的风》的暴力更为微妙——它讲述了串连着整个世界的纽带的土崩瓦解。

更多佳作:《悬疑》(Duvidha)

1974:《27高地》(27 Down)

导演:奧塔·克里希纳·柯尔

这是早夭的柯尔唯一存世的作品——也是独一无二的非凡杰作。M·K·拉伊纳饰演一个随波逐流的铁路工人,无法逃脱其父亲的阴影。

柯尔与摄影师阿普巴·基肖尔·比尔合作,以煤炭般乌黑又梦幻的黑白影像纪录了孟买和孟买火车的风貌。

影片的高潮精彩绝伦,乘客从火车中倾涌而出,抵达空荡荡的车站——寻常的时刻也变得有魔力一般。(观看渠道:Hotstar)

更多佳作:《幼苗》(Ankur)《夜来香》(Rajnigandha)《发现》(Avishkaar)

1975:《彻兰达大盗》(Charandas Chor)

导演:夏姆·班尼戈尔

班尼戈尔的《幼苗》是印度新浪潮的开山之作,但其第二部作品被人遗忘的程度有点令人费解。

《彻兰达大盗》改编自哈比卜·坦维尔的剧本,关于一个对当权者坦诚交待的大盗,是对阶级和宗教嘲讽得最为辛辣的影片之一,并且打通了电影院和民间戏院之间的隔阂(当然这要感谢讲恰蒂斯加尔语的民间剧团)。

此外,它也是一部充满想象力和幽默的电影,戈温德·尼哈拉尼的黑白摄影非常优美,丝米塔·帕蒂尔贡献了自己的银幕处女秀。

更多佳作:《愿望》(Nishant)

1976:《邦加》(Bonga)

导演:昆丹·沙阿

就读于印度电影电视学院,外表严肃的沙阿其实对粗俗滑稽剧别有见解,并且拍了一部出人意料的毕业作品——一部向卓别林、戈达尔和美国黑帮电影致敬的电影。

这部无对话、时长23分钟的《邦加》关于一场银行劫案,但情节却和劫案无甚联系;真正重要的是节奏和洋溢的情感,以及一位导演寻找自己声音的感觉。

沙阿此后将这部短片翻拍成了《朋友们,算了吧》;萨蒂什·沙阿在影片中必须像木乃伊一般「休息」的原因之一,大概是他的精力太过充沛了。

更多佳作:《挤奶工的二三事》(Manthan)《猴山谋杀案》(Murder At Monkey Hill)《长官戈希拉姆》(GhashiramKotwal)

1977:《阿拉普》(Alaap)

导演:赫施凯什·穆凯尔吉

阿米达普·巴强和瑞哈的搭配虽然看起来是一个奇特的选择,但《阿拉普》是巴强最少有人知的作品之一。

这部影片是对古典乐的一次致敬(由贾伊德夫作曲),而且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巴强在主流大片《力量》(Shakti)、《酒徒》(Sharaabi)中的角色,虽然这些大片更为戏剧性。

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阿拉普》或许还能吸引一些观众,但在1977年,它几乎无人问津。

更多佳作:《下棋者》(Shatranj Ke Khiladi)《家》(Gharaonda)《角色》(Bhumika)

1978:《艾文德赛的奇异命运》

(ArvindDesai Ki Ajeeb Dastaan)

导演:萨伊德·米尔扎

米尔扎的首部电影以穷苦的地毯制造商的影像开篇和收尾,但影片的主角艾文其实是一个含着银汤匙出生的年轻人,该角色由英俊、稚气未脱的迪利浦·达瓦饰演,艾文的父亲是一个成功的商人,艾文意识到了世界的不公,却无能为力。

影片的声音设计不同寻常——重叠的对话、低语,结束时爆炸性的打击乐声——带我们走进艾文的内心世界。(观看渠道:Hotstar)

更多佳作:《忍》(Gaman)《面孔》(An Encounter With Faces)

1979:《电影至上》

(Cinema Cinema)

导演:克里希纳·沙阿

这部影片星光熠熠,达尔门德拉和希玛·玛丽妮居然都只是配角。此外,《电影至上》还有着优良的「平行电影」血统:摄影师K.K.马哈詹、配乐师维杰·拉戈夫·劳、B.D.加尔加和P·K·拿尔担任研究员。

影片可以视作一部引人入胜的历史课程,带观众回顾了从默片时代到七十年代的印度电影。

导演沙阿的拍摄题材非常广泛,从犯罪题材的《爱之居所》(Shalimar)到惊悚喜剧《硬摇老僵》(Hard Rock Zombies)。(观看渠道:YouTube)

更多佳作:《礼拜》(Griha Pravesh)

1980:《触摸》(Sparsh)

导演:赛·帕兰吉耶

帕兰吉耶最受欢迎的电影是相对温暖、幽默的《天生的一对》(ChashmeBuddoor)和《故事》(Katha),《触摸》比这两部出现得更早,是关于失明的校长和守寡的音乐老师之间的一个略显沉郁的故事。

这部表演细腻的影片以其工作方式出名——影片在一个盲人学校取景,出镜的小孩也都是失明的。

且极其追求真实性,特别是纳萨鲁丁·沙的表演,展露出了他角色个性中出人意料的一面,即其近乎受虐的演技,也是继阿尔伯特·平托之后,纳萨鲁丁又一个「愤怒青年」的角色。

更多佳作:《受伤者的哭泣》(Aakrosh)《为什么阿尔伯特·平托会愤怒》(Albert Pinto Ko Gussa

1981:《判决》(Sadgati)

导演:萨蒂亚吉特·雷伊

欧姆·普瑞、蒙罕·阿加什和丝米塔·帕蒂尔一同出现在一部关于种姓制度压迫的八十年代电影里,听起来像是戈温德·尼哈拉尼或夏姆·班尼戈尔的电影,但《判决》这部电视电影是雷伊在《下棋者》之后的首部印地语电影。

影片改编自普列姆昌德的小说,关于一个婆罗门祭司对一个低等种姓鞋匠的虐待,故事充满了即将爆发的愤怒,但有一个恰当的、诗意的结果。

这是雷伊与印度「平行电影」最靠近的时候,《判决》应当同1982年的纪录片《萨蒂亚吉特·雷伊》一起观看——该片由班尼戈尔执导,尼哈拉尼摄影,影片中还有一段雷伊指导普瑞和帕蒂尔为《判决》配音的画面。

更多佳作:《天生的一对》

1982:《辣味食品》(Namkeen)

导演:古泽尔

相比其他「中产阶级电影」导演,古泽尔在主流电影和艺术电影之间更加游刃有余,尤其是在这部优美的、极具观察力的电影里,他请到了一众豪华卡司——瓦希达·拉赫曼、莎米拉·泰戈尔、莎巴娜·阿兹米和桑吉夫·库马尔。

故事讲述了村子里的几位女性与巨大困难做抗争。可能对于许多人来说,影片的结局有些悲观,但古泽尔同年的另一部喜剧电影《葡萄》(Angoor)正好做了一个中和。

更多佳作:《意义》(Arth)《胜利者》(Vijeta)

1983:《上升》(Arohan)

导演:夏姆·班尼戈尔

班尼戈尔电影里的自省性、以及浑然天成的叙事技法,并不常为人称道。他1999年的电影《冲突》(Samar)即体现了这些要素,更早的就要数《上升》,其开场戏非常惊艳。

欧姆·普瑞以本名出演,通过独白介绍了即将开演的剧情——关于孟加拉六十年代对雇农的剥削,以及纳萨尔派在起义运动中的影响。

随即又介绍了影片的其他主演和剧组人员——在取景地随意站着、聊天、抽烟——突然间都匆匆进入角色。

《上升》摊出了自己的底牌:看,我们已经尽力而为了,但仍然有些事情是我们无法知晓的。

更多佳作:《一半真相》《朋友们,算了吧》《故事》《第四个三角形》(Trikon KaChautha Kon)

1984:《派对》(Party)

导演:戈温德·尼哈拉尼

想象一个房间里的人全都是艾文德赛那样的富二代,同时又都是自命不凡的伪知识分子。

这部结构精巧、表演精湛的电影主要讲的是一场上流社会的派对,谈资集中在一位放弃自己的地位为部落抗争的诗人。

影片改编自马赫什·埃昆科瓦的同名剧本,《派对》是空想活动家对自我的一次告发。(观看渠道:Hotstar)

更多佳作:《胡里节》(Holi)《克汉达尔》(Khandhar)《慕汗·焦史的传唤》(Mohan Joshi Hazir Ho!)

1985:《沉默的》(Khamosh)

导演:维德胡·维诺德·乔普拉

八十年代中期,「平行电影」的主力军都在以「严肃的」姿态拍摄「有意义的」事情(参见以上两个影片),《沉默的》则是由非主流的中坚分子拍摄的最具娱乐性的电影之一。

乔普拉在外景拍摄场地大展身手,在这个谋杀事件里,莎巴娜·阿兹米和阿莫·帕拉卡均出演与自己同名的演员,纳萨鲁丁·沙则是一名儒雅的侦探。

这部电影是典型的「元电影」,也有不少恐怖时刻——比如揭开谜题的高潮段落——如果你一个人昏暗的影院里观看。

更多佳作:《过去,现在,未来》(Trikal)《梅西先生》(Massey Sahib)

1986:《新德里时报》

(NewDelhi Times)

导演:拉梅什·夏马

《新德里时报》是一部少有的像《焦点新闻》和《总统班底》那样,揭露道德阴暗面的印度电影。

沙希·卡普尔饰演一个坚定不移的报纸编辑,与政治腐败和媒体屈从做抗争,此议题在今天仍然与我们息息相关。

夏马这部影片收效甚微,反而更增添了它作为一部政治惊悚片的声望。

更多佳作:《茉莉花的婚礼》(Chameli Ki Shaadi)

1987:《辣椒咖喱》(MirchMasala)

导演:柯坦·梅赫塔

从某个层面来看,《辣椒咖喱》——故事设定在四十年代的印度,掌控着整个村庄的中尉看上了一个女人——显然是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寓言:尤其是影片最后的片段,压迫者被围困在一个临时的「堡垒」,村民们拿起了他们日常使用的工具当作武器。

此外,观察敏锐的细小片段也同样值得深思:中尉一边听着留声机、一边刮胡子,同时村庄的女性逐渐团结起来,对白巧妙地揭示了两者之间平等关系的转变。

同年还有一部主旨相似的女权主义电影——N.钱德拉执导的《复仇》,但背景设定在现代都市。(观看渠道:Hotstar)

更多佳作:《许可》(Ijaazat)《佩西》(Pestonjee)《八桩事》(The Eight Column Affair)

1988:《欧姆》(OmDar-B-Dar)

导演:卡玛尔·斯沃鲁普

超现实的、无厘头的、肆无忌惮的、幻觉般的等等形容词,都能用在这部影片身上。

斯沃鲁普的实验作品——不像玛尼·考尔和库马尔·沙哈尼的那些安静的电影——是放纵的,拥有喧闹的音乐、丰富的色彩和耐嚼的对白。

这部充满魔力的电影很多年间都没有登陆院线,但有一小撮狂热的粉丝一直在谈论它的精彩,《欧姆》也终于在2014年迎来了小规模的放映。(观看渠道:Hotstar)

更多佳作:《爱情战车》(Pushpak)《黑暗》(Tamas)《早安孟买》(Salaam Bombay!)

1989:《做白日梦的安尼》

(In Which Annie Gives It Those Ones)

导演:普拉迪普·克瑞森

影片片名并没有过时,但其他的一切都是过眼云烟了。普拉迪普·克瑞森的这部作品改编自阿兰达蒂·洛伊的剧本,关于一帮建筑学的学生,是鲜少能够抓住宿舍生活神韵的一部印度电影。

作为一群新人中的职业演员,罗珊·塞斯给死板的权威者角色赋予了一些复杂的特质。洛伊饰演一个畏缩的、理想主义的学生,其结合了莎丽服和帽子的装束十分迷人。

影片还有一些极其简单的魅力,比如手绘画作和低保真度的披头士唱片。

而且,沙鲁克·汗奉献了自己的银幕处子秀,手臂打着石膏、留着中分的头发、像马普尔小姐一样端着杯子。

更多佳作:《灰飞烟灭》(Raakh)《不要为沙里姆哭泣》(Salim Langde Pe Mat Ro)《希德什瓦里》(Siddeshwari)

1990:《思考方式》

(Figures Of Thought)

导演:阿伦·科普卡尔

这部39分钟的温暖短片由实验性的导演科普卡尔拍摄,是对纳里尼·马拉尼、布邦·哈克尔和维文·苏达拉姆三位艺术家的工作哲学的一次调查。

影片优美地将艺术、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及图像拼贴结合在一起。作为装饰,动画片段在片尾的几分钟里让画作栩栩如生。(观看渠道:YouTube)

更多佳作:《有点浪漫》(Thodasa Roomani Ho Jaayen)《医生之死》(Ek Doctor Ki Maut)

1991:《孟买连环杀手》

(Raman Raghav)

导演:斯里兰姆·拉格万

就像这个空有其名的人物,拉格万的首部电影也如幽灵一般。它几乎没有公开亮相过:1991年拍摄完毕之后,它既没有登陆院线、也没有上电视,更没有参加电影节,只有极少的一次性放映和电影产业内部人士的说辞。

拉格万接受《休息室》杂志采访时曾说,他的目标是「以混合了纪录片和极端风格化的手法」讲述孟买连环杀手的真实故事,拉格胡比尔·亚达夫的表演有种令人不寒而栗的真实感。

这部生猛的、富有电影文学性的影片只有68分钟,成为了拉格万的一张名片。

更多佳作:《梦想之都》(Dharavi)《启蒙》(Diksha)《小镇》(Kasba)

1992:《以神之名》

(Ram KeNaam)

导演:阿南德·帕特华德

帕特华德的这部纪录片记录了巴布里清真寺被摧毁的过程。从影片中可以看到信徒大喊着「我们将在同一个地点重建庙宇」,一句如今在推特上常见的话。

与此同时,「那些心怀巴布里的人,我们将抹除他们的热望」,满载着人前往阿约提亚(译者注:印度宗教圣地)的车里传来歌声。在当代电影中不难看见相似的场景——

新闻里也屡见不鲜(上个月,印度人民党约基·阿迪亚娜斯就将一位穆斯林候选人称为「巴布里之子」。(观看渠道:YouTube)

更多佳作:《太阳战车的第七头马》(Suraj Ka Satvan Ghoda)

1993:《哭灵人》(Rudaali)

导演:卡尔帕纳·拉哈米

与赛·帕兰吉耶一道,卡尔帕纳·拉哈米在「平行电影」运动发出女性导演的宝贵声音。

虽然《哭灵人》和夏姆·班尼戈尔(拉哈米曾在他手下多次担任助手)的电影一样关注社会议题,但它同时也提供了非常感性的体验,还配备了古泽尔逗趣的剧作和抒情诗,布彭·哈扎瑞卡的音乐,以及桑塔纳·斯万和达拉姆·古拉蒂生动的摄影。

蒂普·卡柏迪亚凭借对一个与哭灵人为友的达利特(译者注:传统印度种姓制度中地位最低、最弱势的人)寡妇的塑造,获印度国家电影奖的最佳女演员奖——哭灵人即被雇佣到葬礼哀悼的女人——但不能为她们自己而哭。

虽然更令人悲伤的是阿杰德·汗饰演的一位行将就木的塔库尔(译者注:印度对地主和贵族的尊称)。阿杰德在影片上映前就去世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