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与传统栽培模式的区别有哪些?

来源:www.ahlulin.com   时间:2023-02-10 00:08   点击:205  编辑:卫慧   手机版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与传统栽培模式的区别有哪些?

工厂化生产与传统栽培的区别如下:

1、工厂化生产:利用制冷设施在冷库里进行培养和出菇,一般生产的都是中低温型的中高档品种,可实现机械化、自动化、规模化工厂式生产,完全人为控温、控湿、控光、控气管理食用菌菌丝培养和出菇的小气候环境,生产效率高,周期短,利润也较高,但是前期投资比较大,需经济实力比较雄厚。

2、传统栽培模式:利用自然气温生长,受气温限制,需要根据各地气候条件,安排好生产季节,选用适宜的品种进行生产,不过现在也创新了一些反季节栽培模式,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用工比较多,需管理到位,也可取得较好经济效益,进入门槛低,只需掌握技术,投资几千元就可以开始生产,适合创业阶段的朋友。

总之,工厂化和传统栽培各有长处,工厂化栽培只能做有限的几个品种,大多数食用菌品种还是要依靠传统栽培方法出菇,主要是根据你自己经济条件、当地资源状况,市场情况来综合考虑。

希望能帮到你!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与传统的栽培模式区别在于,工厂化生产可以利用附属设备创造一年四季适宜食用菌生长的环境条件,实现周年生产,四季种菇,而传统的栽培模式只能利用自然气候条件进行季节性的生产。

菌菇的栽培场地和设施是什么样的?

农业式生产食用菌使用的各类建筑设施和园艺设施统称为菇房,包括建在地上的各类菇房、简易菇棚、各类温室拱棚和阳畦、各类半地下菇棚、发菌棚和荫棚。各类菇房菇棚的建造选址都要求地面平坦、开阔、高燥,通风良好,排灌方便。周围环境卫生,无有害气体、废水、垃圾和污染源,如农药厂、化工厂、印染厂、电镀厂、皮革厂等,并远离禽畜场、垃圾站和堆肥场等不洁场所,生产用水源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使用发酵料栽培的种类,菇房附近要有足够的场地用来发酵,且发酵场与菇房至少间隔100米,中间有建筑物或绿化带作间隔,以阻止发酵场的病虫害侵染菇房。

一、菇房。蘑菇房多用砖瓦和泥草建筑而成。不论采用哪种建筑材料,墙壁和屋顶都要尽量厚些,以减少自然温度对菇房内温度的影响。菇房一般坐北朝南,长7-10米,宽6-7米,不宜过大。若生产规模较大,菇房建造时要打隔断分成若干间,并独立开门,以便消毒灭虫。南北两墙要开窗,窗不宜过大,以利菇房内温度、湿度和光强的控制。每个窗和门都要安装窗纱,以防害虫侵入。房顶要开排风筒。

菇房内可根据栽培种类的不同设置菇床、床架或其它栽培设施。

二、温室。食用菌栽培常用的温室有三折式温室、半拱圆形温室、日光温室等。其建造材料主要是砖、土、泥、钢材、水泥、竹竿、竹条、木材、草帘、塑料薄膜等。

1、三折式温室:三折式温室北墙高1.75米,墙厚0.24-0.37米,山墙与塑料屋面高度相同,并相接合。温室跨度6米,开间3.0-3.3米,单间面积为18-19.8平方米,每间北墙留一个30-40厘米见方的通风孔,并安装窗纱。进光面为三个折面,全长5.6米。

2、半拱圆形温室:北侧是一道土墙,跨度4.5-5.0米,后墙高1.2-1.3米,厚0.5米。后屋面有檀、柁支承,进光面用竹竿或毛竹片作拱架形成半拱圆面,拱架间距约30厘米,用三排立柱支承拱架。立柱与拱杆间用CP6的钢筋或8号铁丝作拉线,拉线与立柱顶紧紧固定,每间后墙留一个通风孔。

3、日光温室:北侧是一道砖或土墙,也可用三合土,脊高为2.0-2.2米,跨度6米左右,采光面以倾斜30-35°为适宜,北墙厚度为基部1.5米,向上渐薄,墙顶厚1米。若用砖垒墙,要垒成空心墙,中间填入木屑、稻壳、碎稻草等,填充踏实,然后用泥封好。后屋面椽子上要铺10厘米左右厚的秫秸,上面再填抹5厘米厚

的泥。采光面用直径8厘米的木杆或粗竹竿为椽,间距1米,上覆薄膜,薄膜外要用压条。草帘多用蒲草或蒲草与芦苇混编而成,长以完全覆盖屋面为准,厚5厘米。日光温室除北墙较厚外,其他构造和建造方法与其他温室基本相同。

各类温室均可采用烟道加温,烟道可用砖砌成,也可用瓦管代替,为了操作方便,常将烟道设在近走道处。火炉设在温室的墙外作业间的炉坑内,火炉必须低于烟道,煤燃烧后,经过出火口增加火的抽力,引入烟道。煤炉不可放在温室内,以防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和硫化物影响食用菌的生长发育。烟道的尽头要竖烟囱,用以排除废烟,加强热气对流,增加火炉的抽力。

蘑菇,又称食用菌、食用蕈菌、食用真菌,是指具有食用价值的子实体的大型真菌的统称。食用蘑菇广泛分布于地球各处,在森林落叶地带最为丰富。食用蘑菇是理想的天然食品或多功能食品。迄今为止在全世界食用最多的食用蘑菇,学名为双孢蘑菇,通称为蘑菇。

概述

目前我国栽培平菇的方法很多。有室内床栽、玉米或大豆与平菇间作、塑料大棚栽培、常温常规生化高温反应熟化及防污双重处理改良培养料免蒸无感染栽培平菇的国际领先技术等。室内床栽

普通蘑菇的种植场一般需要生产设备有,温棚,加温器,冬季需要供暖设备,具体设备设施如下:

菇房建造

可把现有的空房、地下室等,改造为菇房。有条件的也可以新建菇房。菇房应坐北朝南,设在地势高、靠近水源、排水方便的地方。菇房大小以房内栽培面积20平方米为宜。屋顶、墙壁要厚,门窗安排要合理,有利于保温、保湿、通风和透光。内墙和地面最好用石灰粉刷,水泥抹光,以便消毒。另外,可建造简易菇房,即从地面向下1.5―2.0米的半地下式菇房。为了充分利用菇房空间,还可在菇房内设置床架,进行栽培。床架南北排列,四周不要靠壁、床架之间留60厘米宽的走道。上下层床面相距50厘米,下层离地20厘米,取上层不要超过窗户,以免影响光照。床面宽不超过1米,便于管理。床面铺木板,竹杆或秸秆帘等。

中小拱棚和阳畦,拱棚:中拱棚一般宽3-5米,中高1.5-2.0米,长10-15米,多坐北朝南,两则是山墙,棚顶用竹木支架做成拱棚,支架外覆一层塑料薄膜,薄膜外再加盖草苫,一般无加温设备,完全靠日光增温。在食用菌生长发育中需特殊人工加温时临时架设烟筒煤炉升温。小拱棚:小拱棚主要用细竹竿、竹片、荆条或8号铅丝、φ6-8毫米钢筋作支架,在宽1.3-1.6米的畦面上,沿两侧畦埂每隔30-60厘米顺序插入架材,深约20-30厘米,弯成拱形骨架,高约1米,长度依地块大小而定,骨架上覆盖塑料薄膜和草帘。改良阳畦(半拱形小拱棚):它是在小拱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结构是棚的北侧有一道土墙,骨架的一端插入畦埂,另一端插入墙中,形成半拱圆形,棚外加盖塑料薄膜和草帘。北墙设通风孔。连墙大拱棚。连墙大拱棚是在塑料大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棚东西向,北面和东西山墙用土打墙,南面用竹木搭成拱架,成半拱形,上覆盖塑料薄膜和草苫。这种大棚较常规的塑料大棚更适于食用菌的生长,其优点是:北侧有挡风墙,保温性能好,半拱圆形骨架支撑力强。半地下菇棚。半地下菇棚是北方较干燥寒冷地区的很好的种菇设施。它既能保证食用菌的正常生长,又节约了设施成本,且便于管理。半地下菇棚的优点是造价低廉、冬暖夏凉、通风良好、保温保湿性能强。半地下菇棚有一面坡形和拱顶形两种。不论是哪一类型,建棚场地必须高燥。

蘑菇待的配置方法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