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龙井的前世今生

来源:www.ahlulin.com   时间:2023-03-28 08:20   点击:103  编辑:华梦   手机版

导语:龙井茶,始于宋,闻于元,扬于明,盛于清。那龙井的前世今生究竟如何?我梳理了一下,龙井村里有个龙井泉(其实有两个,老龙井和下龙井),龙井泉边有个龙井寺(949年建的时候叫报国看经院,1264年才改名龙井寺),1034年龙井寺(那时候还叫寿圣院)里住进了退休的杭州太守胡则,胡则从灵隐引种茶开启了龙井村种茶的历史,从而就有了龙井茶。1079年龙井寺(那时候还叫寿圣院)住进了从上天竺退隐的辩才法师,辩才法师自带流量,名人香客纷至沓来,广泛传播了龙井茶。而龙井茶名扬天下,得益于乾隆六下江南四到龙井,御题龙井八景,每次作龙井八咏。另外还御批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为御茶树。

南朝诗人谢灵运(385〜433年)在下天竺翻译佛经时,从浙江的天台山带来种子在杭州下天竺种茶,这或许是杭州龙井茶的最初起源。(依据:北宋苏东坡知杭州时,曾对西湖之滨种茶有过考证)

茶圣陆羽,在所撰写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就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 《茶经》“八之出”篇记载:“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宣州,生宣城县雅山,与蓟州同;太平县生上睦、临睦,与黄州同。杭州,临安、于潜二县生天目山,与舒州同。钱塘生天竺、灵隐二寺;睦州生桐庐县山谷;歙州生婺源山谷;与衡州同。)”。翻译成现代文,就是:浙西一带出产的茶,以湖州的为极品,……常州出产的品质差些,……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产出的次一些,(宣州宣城县雅山出的茶和蓟州的类似;太平县上睦、临睦出的茶与黄州的类似;杭州临安县、于潜县天目山出的茶与舒州的类似。钱塘县天竺寺、灵隐寺、睦州桐庐县山谷、歙州婺源山谷出的茶和衡州的类似。)

简言之:唐代,杭州的灵隐、天竺一带就有种茶的记录,当然,那时候还不叫“龙井茶”,因为“龙井茶”的名称是宋代才有。还有就是,这一带产的茶叶在陆羽眼中只能说一般,可能是因为唐代都是将茶叶烘干做成粉末然后烹煮,龙井作为一款绿茶,这种做法下不能充分发挥优势。

灵隐、天竺二寺位于西湖久负盛名的飞来峰南北麓,这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温度适中,雨量充足,非常适宜茶树生长,可谓是“不雨山长涧,无云水自阴”。两寺的僧人在寺旁开山种茶,自采自制,也用来招待香客。据北宋时期的“杭州市长”苏轼考证,天竺寺所种茶树就是南北朝著名诗人、佛学家谢灵运,在天竺寺翻译佛经时从天台山带来的。

乾v二年(949年),龙井村西北落晖坞内当地居民募缘在此建报国看经院,这就是龙井寺的前身。熙宁(1068-1077)中改称寿圣院,元丰年间,高僧辩才法师归隐此寺,修葺屋宇,寺院得到振兴。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改名广福院。淳佑六年(1264),改名龙井寺,后又称衍庆院,不久又复名广福院。明正统三年(1438年)才迁移至下龙井的井畔,现寺已废,僻为茶室。

胡则(公元963-1039年),字子正。北宋永康人。宋端洪二年(公元989年)考取进士,为婺州有史以来第一个取得进士功名的文人。他一生做了四十年官。1026年和1033年曾两度担任杭州太守。对浙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比较著名的有1026年治理钱塘江潮水,以及1033年浙江大旱奏免了衢婺两州身丁钱(也就是所谓的人头税)。

1034年胡则退休后,就隐居到了老龙井边上的寿圣院(也就是后来的龙井寺),他从山对面的灵隐天竺带了茶籽过来,播种成功,正式开启了龙井村种茶的历史。胡则晚年一直在这边居住,直到1039年去世。

北宋高僧辩才法师(公元1013~1093年),本姓徐,字无象,法名元净,于潜(今杭州临安)人。先后受戒于慈云法师和明智法师,曾住持上天竺寺,道行严整,精通佛理,兼擅医术,为一代名僧,世人称其“远公”。

辩才法师少年出家,他18岁到杭州上天竺寺(五代时钱H所建,初名天竺看经院,乾隆定名法喜寺),拜慈云法师为师,造诣日精,名震吴越。25岁时,宋仁宗特恩赐紫衣袈裟,并加赐法号辩才。嘉佑末年(1063),杭州知州沈遘邀辩才法师入山住持,朝廷恩准,赐改寺名为“灵感观音院”,辩才法师成为第三代宗师。因不满王安石变法,1071年,苏轼自请外放,第一站就是到了杭州,担任通判。1072年,苏轼游览灵感观音院,写下了《 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

蚕欲老,麦半黄,山前山后水浪浪!

农夫辍耒女废筐,白衣仙人在高堂。

见到当地百姓一直受着水旱蝗灾的严重侵害,而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如泥塑木雕的神像一样,受着百姓供养,却对造成夏收时节男废耕女废织的水涝灾情毫不关心,有感创作此诗。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辨才法师从上天竺退居龙井村寿圣院,经众人出钱出力,很快翻修一新。寿圣院也就是现在的老龙井,建于后汉乾v二年(949年)原称报国看经院,到北宋熙宁改名寿圣院,明朝正统年间改称龙井寺。之后辩才就在狮峰山麓开山种茶,品茗诵经,以茶学文,过着隐居生活。应该说, 辩才法师推广了龙井村种茶,龙井茶也因此得名 。

辩才法师德高望重、声名远播,归隐龙井后,各路名人纷纷前来拜访,包括净慈寺法师守一、杭州前后两任太守赵\(1008年~1084年)和苏轼(1037年~1101年)、高丽王子等等。

元丰六年(1083)四月九日,杭州南山僧官守一法师到龙井寿圣院辩才住所方圆庵拜会辩才,二人讲经说法,谈古论经,十分投机。为此,守一写了《龙井山方圆庵记》一文,以示纪念。此碑由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书,原石于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刻。

元丰七年(1084),时任杭州太守的赵\(1008〜1084年),去龙井寿圣院拜访辨才法师。辨才特地陪他在龙泓亭(即龙井亭)品茶观景,谈古论今。其时,赵为此感激万千,欣然命笔,作诗为记: 湖山深处梵王家,半纪重来两鬓华。珍重老师迎厚意,龙泓亭上点龙茶。

元丰八年(1085),宋神宗皇帝委派礼部侍郎杨杰,陪同高丽国主管佛事的王太子世来杭州龙井寿圣院参拜辨才,与其品茶论经。事后,杨杰还写了一篇纪文,说:“ 元丰八年秋,余被命陪同高丽国王子世僧统访道吴越,尝谒师于山中,乃度风篁岭,窥龙井,过归隐桥,鉴涤心沼,观狮子峰,望萨石,升潮音堂,憩讷斋,酌冲泉,入寂室,登照阁,临闲堂,会方圆庵。从容议论,久而复返⋯⋯。 ”

北宋元v四年(1089年),苏东坡第二次来杭州,时任太守,常去龙井寿圣院拜访辨才法师,苏东坡还手书“老龙井”等匾额。

北宋元v八年(1093年),辨才圆寂于龙井寿圣院,弟子为他在寿圣院旁的山坡上,建立辨才墓塔,以便后人参谒。北宋散文家、官拜尚书右丞相的苏东坡之弟苏辙,亲自作墓志铭。时任扬州太守的苏东坡,亲写奠文。

由于辨才与赵、苏东坡在寿圣院内,有过以茶会友的感人故事,一直被后人传为佳话。为此,南宋时,在寿圣院增设了“三贤祠”,供奉辨才、赵和苏东坡三人塑像,称为“龙井三贤”,让人们瞻仰。

到了南宋,杭州成了国都,茶叶生产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灵隐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产的“白云茶”和葛岭宝云山产的“宝云茶”已经是贡品了。据南宋《淳祜临安志》载:“上天竺山后,最高处谓之白云峰,山中出茶,因谓之‘白云茶’。”又记:“下天竺岩下,石洞深窈,名日‘香林洞’。宋《图经》记载:“杭州之茶,唯宝云与香林、白云所产入贡,馀不与焉。”

由此可见,龙井茶在宋代尚属于“小众茶”,受交通、地域及产量限制,当时的龙井茶主要在西湖周边文人墨客间流通。

龙井附近所产之茶开始露面,有爱茶人虞伯生始作《游龙井》饮茶诗,诗中曰:“ 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画。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坐我詹卜中,余香不闻嗅。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碧岫。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 ”可见当时僧人居士看中龙井一带风光幽静,又有好泉好茶,故结伴前来饮茶赏景。

元代,龙井茶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元儒四大家”、“元诗四大家”之一、著名的爱茶人虞集(公元1272年-1348年)与好友邓文原等畅游龙井,品尝了用龙井泉水烹煎的雨前龙井新茶,留下了著名的《次邓文原游龙井》饮茶诗:

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画。

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

坐我詹卜中,余香不闻嗅。

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碧岫。

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

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

龙井茶开始崭露头角,名声逐渐远播,开始走出寺院,为平常百姓所饮用。明嘉靖年间的《浙江匾志》记载:“杭郡诸茶,总不及龙井之产,而雨前细芽,取其一旗一枪,尤为珍品,所产不多,宜其矜贵也。” 明万历年的《杭州府志》有“老龙井,其地产茶,为两山绝品”之说。万历年《钱塘县志》又记载“茶出龙井者,作豆花香,色清味甘,与他山异。”此时的龙井茶已被列为中国之名茶。明代黄一正收录的名茶录及江南才子徐文长辑录的全国名茶中,都有龙井茶。

如果说在明代龙井茶还介于诸名茶之间的话,到了清代,龙井茶则立于众名茶的前茅了。清代学者郝壹恣行考“茶之名者,有浙之龙井,江南之芥片,闽之武夷云。”

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四次来到龙井茶区观看茶叶采制,品茶赋诗。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还被封为“御茶”。从此,龙井茶驰名中外,问茶者络绎不绝。近人徐珂称:“各省所产之绿茶,鲜有作深碧色者,唯吾杭之龙井,色深碧。茶之他处皆蜷曲而圆,唯杭之龙井扁且直。”

民国期间,著名的龙井茶成为中国名茶之首。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将碧螺春、信阳毛尖、西湖龙井、君山银针、黄山毛峰、武夷岩茶、祁门红茶、都匀毛尖、六安瓜片、安溪铁观音列为中国十大名茶,西湖龙井名列其中。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积极扶持龙井茶的发展,龙井茶被列为国家外交礼品茶。茶区人民在政府的关怀下,改旧式柴锅为电锅,选育新的龙井茶优良品种,推广先进栽培采制技术,建立龙井茶分级质量标准,使龙井茶生产走上了科学规范的发展道路。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