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嫁接、转基因技术的区别?

来源:www.ahlulin.com   时间:2023-02-13 02:55   点击:278  编辑:万晴   手机版

一、嫁接、转基因技术的区别?

一、产生时间不同

1、嫁接:5世纪欧洲地中海地区已有枝接和芽接技术。

2、转基因技术:1953年,沃森(Watson JD)和克里克(Crick FHC)首次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和半保留复制假说,此为转基因技术的雏形。

二、原理不同

1、转基因技术:转基因即将人工分离、修饰后的D N A、基因导人生物细胞基因组,在导入基因表达的影响下,原有生物体的性状也会发生变化。

2、嫁接:原理是无性繁殖中的营养生殖。

扩展资料:

嫁接的注意事项:

1、砧木是嫁接苗的基础,只有和接穗有较强亲合力的植物作砧木,才能保证嫁接成活。一般来说,亲缘关系越近,亲合力越强,所以同种不同品种间植物的亲合力最强,属间次之,科间最弱。

2、嫁接砧木最好选用实生苗,其寿命长,对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强,而且阶段发育年龄小,不会影响接穗的优良性状。此外,砧木应与接穗粗细基本相同,一般以一二年生的粗壮苗作砧木,嫁接成活率较高。

3、嫁接之后,还有抹芽、剪砧、解除绑缚物、水肥管理、除草和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工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嫁接

百度百科―转基因技术

嫁接,植物的人工营养繁殖方法之一。即把一种植物的枝或芽,嫁接到另一种植物的茎或根上,使接在一起的两个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株。嫁接时应当使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接穗成活

嫁接是利用植物受伤后具有愈伤的机能来进行的。嫁接时,使两个伤面的形成层靠近并扎紧在一起,结果因细胞增生,彼此愈合成为维管组织连接在一起的一个整体。这样是嫁接的原理。

转基因 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优良遗传性状的物质。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变动植物性状,培育新品种。也可以利用其它生物体培育出人类所需要的生物制品,用于医药、食品等方面。

转基因技术的定义 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的性状的可遗传的修饰,这一技术称之为转基因技术(Transgene technology)。人们常说的遗传工程、基因工程、遗传转化均为转基因的同义词。经转基因技术修饰的生物体在媒体上常被称为遗传修饰过的生物体(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简称GMO)。 转基因技术,包括外源基因的克隆、表达载体、受体细胞,以及转基因途径等,外源基因的人工合成技术、基因调控网络的人工设计发展,导致了21世纪的转基因技术将走向转基因系统生物技术 - 合成生物学时代。

杂交本质和转基因没啥区别。比如水稻,杂交水稻也是引入外源基因改善目标水稻的产量或者抗倒伏什么的。只不过杂交的时候我们不知道转入的基因都有什么,最终表现出来的性状是什么,所以杂交水稻试验要做很多筛选。二转基因是转入一个或者多个已知的基因使水稻获得我们想要的性状。

嫁接一般用于植物,转基因可以用于任何生物

嫁接直观易懂,转基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二、转基因医疗中常用的载体主要有哪些

三种常用的载体是质粒、λ噬菌体的衍生物和动植物病毒,最常用的是质粒。如生产胰岛素、干扰素、免疫球蛋白、促红细胞生成素、尿激酶、人血红蛋白、人表皮生长因子、粒细胞等等珍稀药物;

还可利用动植物生产疫苗,主要包括乙肝表面抗原基因,口蹄疫病毒蛋白基因,狂犬病病毒G蛋白基因等。转基因植物还可以生产功能性抗体以及生产工业上常用的糖类和工业用酶和脂肪等。

扩展资料

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对生物体基因的加工、敲除、屏蔽等方法改变生物体的遗传特性,获得人们希望得到的性状。这一技术的主要过程包括外源基因的克隆、表达载体构建、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遗传转化体的筛选、遗传稳定性分析和回交转育等。 

植物转基因技术是采用克隆等方式,在受体细胞中置入外源DNA,代表性的使用方式如载体介导法、DNA直接摄取法。当前,应用最广泛,效果最理想的就是农杆菌介导法,该种方式是利用发根农杆菌等作为载体,在植物细胞中植入农杆菌,以实现细胞转化的目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转基因技术

三、转基因植物这一技术是由哪国人发明的?

美国,转基因技术由沃森和克里克发明。

1953年,沃森(Watson JD)和克里克(Crick FHC)首次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和半保留复制假说。

1966年,美国科学家尼伦伯格(Nirenberg MW)等破译了全部遗传密码,宣告了分子生物学的诞生。随着DNA限制性内切酶和DNA连接酶等工具酶的相继发现,为体外遗传操作提供了便利的工具。

1972年,美国科学家波义尔(Boyer HW)和博格(Berg P)等成功实现了将不同来源的两段DNA拼接在一起的工作,标志着DNA重组技术的诞生 。

转基因的原理:

转基因技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人们期望的目标基因,经过人工分离、重组后,导入并整合到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改善生物原有的性状或赋予其新的优良性状。

除了转入新的外源基因外,还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对生物体基因的加工、敲除、屏蔽等方法改变生物体的遗传特性,获得人们希望得到的性状。这一技术的主要过程包括外源基因的克隆、表达载体构建、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遗传转化体的筛选、遗传稳定性分析和回交转育等。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转基因技术

美国人发明的,转基因技术由沃森和克里克发明。

1953年,沃森(Watson JD)和克里克(Crick FHC)首次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和半保留复制假说。

1966年,美国科学家尼伦伯格(Nirenberg MW)等破译了全部遗传密码,宣告了分子生物学的诞生。随着DNA限制性内切酶和DNA连接酶等工具酶的相继发现,为体外遗传操作提供了便利的工具。

1972年,美国科学家波义尔(Boyer HW)和博格(Berg P)等成功实现了将不同来源的两段DNA拼接在一起的工作,标志着DNA重组技术的诞生 。

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有两点不同:

第一,传统技术一般只能在生物种内个体上实现基因转移,而转基因技术不受生物体间亲缘关系的限制,可打破不同物种间天然杂交的屏障,扩大可利用基因的范围;

第二,传统的杂交和选择技术一般是在生物个体水平上进行,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不可能准确地对某个基因进行操作和选择,对后代的表现预见性较差。

而转基因技术所操作和转移的一般是经过明确定义的基因,功能清楚,后代表现可准确预期。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转基因技术

美国人发明。

转基因技术由沃森和克里克发明。1953年,沃森(Watson JD)和克里克(Crick FHC)首次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和半保留复制假说。

1966年,美国科学家尼伦伯格(Nirenberg MW)等破译了全部遗传密码,宣告了分子生物学的诞生。随着DNA限制性内切酶和DNA连接酶等工具酶的相继发现,为体外遗传操作提供了便利的工具。

1972年,美国科学家波义尔(Boyer HW)和博格(Berg P)等成功实现了将不同来源的两段DNA拼接在一起的工作,标志着DNA重组技术的诞生 。

技术原理

转基因技术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人们期望的目标基因,经过人工分离、重组后,导入并整合到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改善生物原有的性状或赋予其新的优良性状。

除了转入新的外源基因外,还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对生物体基因的加工、敲除、屏蔽等方法改变生物体的遗传特性,获得人们希望得到的性状。这一技术的主要过程包括外源基因的克隆、表达载体构建、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遗传转化体的筛选、遗传稳定性分析和回交转育等。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转基因技术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上一篇:返回栏目